解析近年台湾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l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现实主义几乎成为衡量一切创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到后来现实主义就变得不是现实主义了。可是台湾的电影创作乃至台湾的社会背景以及台湾电影发展历程的特殊性都奠定了研究台湾电影现实主义的基础。《海角七号》、《艋舺》等等,在低迷的台湾电影中脱颖而出,夺取票房花魁。本文意在从现实生活出发解析台湾代表性影片,研究当代台湾电影中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并研究影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关键词: 现实主义 21世纪 台湾电影 典型人物
  台湾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部分,从电影产生的一百多年里拥有过举世瞩目的辉煌,新世纪以来的台湾电影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政府制度、影片质量等等因素,使得台湾电影越加萧条落魄,一步步丧失观众。近年来出现了《海角七号》、《如果没有你》、《停车》等一系列现实主义电影,让一度低迷的台湾电影看见了希望,21世纪的台湾电影开始慢慢受人关注。
  温儒敏先生曾评价现实主义是让人看了腻味的。[1]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性的影片让台湾电影一步一步走出萧条的阴霾。趋于真实的故事情节,关于梦想和爱、归属感、民族情的电影开始登上舞台。
  一、现实主义在台湾
  (一)关于现实主义
  首先,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精神,这种精神要求创作者正视社会现实、直面人生。[2]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精神或是创作方法都是由来已久的。如R.韦勒克所说:“过去的一切艺术的目的都是真实。”[3]早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学领域就已经出现了现实主义,《诗经》的文学传承归为“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创作风格成为“现实主义”门类,由此可以得出现实主义早已出现于我们的生活。
  (二)早期台湾电影中现实主义的发展
  台湾电影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大致可以把台湾电影分为两个时期:日据时期和国统时期。没有按台湾电影的发展历程来划分年代是有其自己真实的目的。
  1923年的故事片《老天无情》是宣传日本侵略台湾的产业宣传,及1934年的宣传日本统治台湾政绩的新闻纪录有声影片等,都是由日本人導演,用来宣传或发扬自己民族的产物,根本上忽略了当时台湾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后出现影片《望春风》,暴露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农村贫穷的现状,以及妇女的悲惨生活。这是在日据时期的台湾电影向现实主义迈进了一大步。
  台湾光复后,在1951年元旦,“农教”(全称“农村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宣传蒋介石治台反动政策的《总统告民众书》,至此之后反共片层出不穷,不断涌现。1958年转盛及衰,问题存在的最大原因就在于脱离了实际生活,让人们觉得电影与人们生活的遥远和格格不入。
  (三)近年台湾电影对现实主义的关注
  台湾电影曲曲折折地度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应该关注21世纪以来台湾电影涌现的大量的关注现实、逼近生活的影片。2008年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影片揽下各大奖项,其成功因素就是影片的现实主义性。地点、人物都具有现实价值。而同年上映的电影《停车》也是体现现实主义的又一力作,整部影片体现着当时台湾社会都市生活中的无奈和阴暗,透视着生活的残破与不堪。[4]
  此后,2009年上映的由戴立忍导演的影片《不能没有你》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作品,该影片导演戴立忍紧紧地抓住热门的无人跟踪报道的新闻事件的契机,将真实的社会事件改编为电影,将疾苦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屏幕上。[5]2012年,由魏德圣导演筹划十二年之久的《赛德克·巴莱》在台上映,讲述了险恶的日据时代故事,魏德圣选择唤醒那些痛苦的回忆并合成一部具有历史现实价值的影片。[6]
  二、近年台湾电影中人物的现实主义性
  (一)以典型的人物形象追寻内心世界
  当代台湾电影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离不开电影中那些逼真的还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以典型电影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论述,回归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追寻其内心世界。
  导演戴立忍就还原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却没有任何后续报道的“跳天桥事件”主人公的现实人生。这位跳天桥男子,李武雄,来自高雄红毛港渔村,没有正当职业,靠打零工来养家糊口。其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入狱前和入狱后。李武雄的形象的改变表现着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入狱之前,李武雄在生活中始终是一种邋遢、破烂衣物、低着头、小声说话的形象面对观众。中长蓬乱的头发也成了李武雄入狱之前的形象特征。进城的李武雄好像特意地“打扮”了一番,脱去了一层不变的破旧T恤,穿上了衬衫,让我们感觉到他对于这次见面的重视还有更多的就是对社会的无奈。
  受生活所迫选择天桥自杀,入狱两年被放出的李武雄剪去了那一头杂乱的中长发,那一头清爽的短发,可以清晰的看清人物的五官。而他不能与自己的女儿相见,所以人物形象上又多了一分苍老和无助。除了入狱必须剪短头发之外,还预示着李武雄新的开始。整部影片导演安排的李武雄的形象十分恰当,虽没有到眼泪夺眶而出的程度,但是可以说是已经热泪盈眶了。
  (二)以人物的生活经历找寻现实社会
  高尔基说过:“从客观现实的总体中抽出它的基本意义并用形象体现出来,这样我们就有了现实主义。”[7]所以导演要反映现实主义的生活,就必须还原典型人物的真实生活。
  《不能没有你》通过李武雄的各种经历向我们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将影片的题材定于这个远离城镇的高雄红毛港渔村。影片中李武雄因为女儿七年都没有上户口,后来因为涉及到女儿上学的问题,于是到台北去找层层有效机关求助,但是全部无果。这些发生在李武雄身上的种种事情都让我们看清当时的“和谐”社会,通过个人看到整个台湾社会的现状。
  而影片《海角七号》中最经典的的人物经历就是我们所看见的那七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信件,写出了他对自己爱人的全部愧疚与思念。我们追溯到多年前这名教师在台湾教书的时候,和自己的女学生相爱,最后因为日本战败而被遣返的故事,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让我们看见当时日据时期的台湾的一直以来的状况,就是相爱不敢爱,唯有带着遗憾和爱离开台湾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阿嘉与日本的友子小姐的结局与信件里的友子和男教师的爱情结局却完全不同,并且可以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导致的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看出社会人的不同遭遇。   (三)以人物语言的表达折射现实环境
  现实的环境除了通过摄影机的表达,还有就是通过人物在影片中的表演传达,其中语言至关重要,可以表现出人物所处的环境,语言的丰富程度也能体现环境的丰富程度。
  《不能没有你》中的李武雄性格就偏于内向,所以在整部影片中的话都不多说,能让他开口说话的无非就是自己的女儿,他和朋友财哥商讨如何能够帮女儿拿到户口、去地方协调女儿户口问题、去台北寻求户口的落实以及让老板帮忙找工作存钱给女儿上学。只有这一个原因让李武雄在影片中进行语言表达。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充满爱的父亲到处为自己女儿上学的问题寻求帮助,可是却被社会一层层阶级欺压,我们看到社会的冷漠,人心的隔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度的明显存在。
  《赛德克·巴莱》中人物的语言颇具特色,青年时期的莫那鲁道狂傲不羁,说的每一句话都能体现出他的性格特征,就如在一次战斗中,莫那说:“听好了,我叫莫那鲁道,以后听到这个名字就要小心了。”在此危险的情况下,他还能高傲的说出这样一句话,不仅为下面的莫那鲁道这个名字被大家熟知埋下伏笔,也写出了莫那鲁道就出生在了这样一个战争的年代,不管是和异族人进行竞争还是反抗外来的日本侵略者,他都是勇士。
  三、影视语言在电影现实创作中的意义
  (一)色彩的运用构造现实人生
  早期的电影完全是黑白灰的世界,黑白灰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隽永的影像世界。[8]《不能没有你》的导演将整部影片都用黑、白、灰三种颜色来呈现,少了很多其他彩色的渲染,多了几分纯粹。导演所描述的这个世界用黑白灰更能客观地还原现实。刻意采用这种色彩进行构造,让影片主题更加鲜明,并且更能直接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社会的惨无人道,让主人公对这个社会充满抱怨与无奈,所以李武雄的心情完全可以用黑白来呈现,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有单调的没有希望的人生。
  《海角七号》的色彩运用就让观影者觉得很清新,画面亮度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因为《海角七号》中的色彩运用恰当,让人感觉赏心悦目。导演还充分利用好了阳光、玻璃、树木,让阳光透过玻璃,还有绿色的椅子与郁郁葱葱的树木相互照应,绿色的摩托与路邊的树木相得益彰,让我们感觉到了轻松自在的氛围,同时映衬出《海角七号》中人物的美好生活。
  (二)景别的特殊处理表现人物现实状态
  在电影诞生之初,景别并不存在,早期拍摄影片时,“摄影机在整个一景中总是保持静止不动,只是单纯地记录下在它面前所发生的事情。“[9]导演在影片中对李武雄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一些特写,可以看出他的眼神里折射出一种对这个陌生世界和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的恐惧。影片《不能没有你》在开始五分钟后,有一组特写镜头:一双大脚和小脚在盆里一起洗衣服,一方面显示了女儿的懂事能干,另一方面展示了父爱无边。对这个画面的特写,除了表现父亲和女儿的性格特征之外,还能看出父女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还有在李武雄的家里天花板漏水,导演对天花板进行了特写,让我们清晰的看见天花板上即将滴落的水珠,同时我们也就知道李武雄和女儿日常生活的艰苦环境,父女二人居住于破烂的人工改造的破仓库里两年多,冬不避寒,夏不避暑,可见当时台湾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
  (三)长镜头交代故事的现实场景
  “时间,复印于它的真实形式和宣言中:此乃电影作为艺术的卓越理念,引导我们思考电影中尚未被开采的丰富资源,以及远大前景。”[10]在一个相对较长的真实时间里,观众会感受到导演带来的感觉为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它们引领着观众进入自我和社会的内心世界。[11]
  我们都知道台湾的导演偏爱长镜头,台湾导演戴立忍在处理影片《不能没有你》时,在李武雄码头工作的地方,一个长镜头交代李武雄工作的环境,渔船、大客轮等尽收眼底,我们看得出与其他大客轮货轮比,李武雄只能工作在这样一艘没有什么保障的船只上。导演所运用的长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时空的发展,还有就是人物所处的环境。长镜头是导演对于某种现实的还原,能够以电影的现实为出发点。
  《海角七号》是导演对长镜头偏爱的又一力作,影片中的一个长镜头,画面中的人物是阿嘉母亲、阿嘉和代表三人,母亲被夹在了代表和阿嘉之中,从导演的安排我们能看出母亲现在所处的一个局面,以及代表和阿嘉感情的一个现状,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一家人现在的状况。最后长镜头统筹着整个段落,既交代了事情发展的过程,也表达了三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小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周涌.被选择与被遮蔽的现实[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0:1.
  [3]R.韦勒克,著.丁泓,余徽,译.文学研究中的现实主义的概念[M].批评者的诸种概念.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216.
  [4]爱永.停车:停出都市生活的荒谬与困境[EB/OL].豆瓣电影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81557.
  [5]百度网页[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lL
  fwqr_eqltRylL02NsNF2jRHyLi8-38JVV_V7qSH6vcRLZk19p6
  K9WFINuEoIWOOYfzPwCPB5k1855ETzHFQNPx8qQdh8M0yD5GVhQQzBMUcfkqSn-x4arhpvUU30-.
  [6]张瑜婕.浅析《海角七号》中人物性格的现代化与传统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6).
  [7]高尔基.苏联的文学[M].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13.
  [8]陈吉德,沈国芳,蒋俊,伏蓉.影视试听语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117.
  [9]欧纳斯特·林格伦,著.何力,李庄藩,刘芸,译.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16.
  [10]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立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63-64.
  [11]陈吉德,沈国芳,蒋俊,伏蓉.影视试听语言.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193.
其他文献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课程,是构建学校文化的重要课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程。扎实有效地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能力培养 “青春诗会”案例  2012年5月,我参加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
摘 要: 将朋辈教育模式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中,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创新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在日常管理、党建、社团、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用朋辈教育模式。  关键词: 朋辈教育模式 高校学生工作 实践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变化,高校教育正面临各种挑战。仅仅依靠高校课堂教育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师生型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
摘 要: 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了,作者所在的系科——美术学院,时称“图画手工科”,开创中国高等师范学校开艺术专科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本土美术教育师资,这些人才成为中国第一代美术教育家,对往后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之大,非同一般。  关键词: 两江师范 李瑞清 图画手工科  一、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与维新变法促进了对新式学堂的产生  188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核心的不断努力下,光绪皇帝于189
摘 要: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是近几年相对新兴的一种电视纪录片类型,而旅游卫视的《行者》自播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好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行者》脱颖而出呢?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本文通过对旅游卫视《行者》栏目的简单介绍与对其栏目特色的分析,概括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栏目特色,并将其与同类型纪录片进行对比,从而探讨并研究当下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 《行者》 特色 启示  一、《行者
摘 要: 作者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提出了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教学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以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同时就现行的评估制度对教育的导向作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新课改 实践与探索    我在历史教学和听课过程中发现,历史课堂教学为了追求考试的结果走入了误区。我认
摘 要: 本文从美国主体文化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出发,分析了马拉默德创作《银冠》三处精心设计,从而揭示了作者对读者表达的主题: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是禁锢犹太民族追求平等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反犹 原型 美国主体文化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荣格将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留的无数
摘 要: 巴托克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式人物,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伟大的钢琴家、民间音乐学家。他为匈牙利的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巴托克的音乐和他的创作理念,对于发展和保护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繁荣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文化,具有很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巴托克音乐创作 民间音乐 启示    贝拉·巴托克(Béla Bartók,1881—1945)
摘 要: 《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讲述了一名年轻美貌女子巧拒太守调戏的故事。作者认为罗敷之所以被塑造成功,是因为诗文从景物、人物、语言三方面进行了曲笔烘焙。  关键词: 诗歌《陌上桑》 曲笔烘焙 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讲述了一个名年轻美貌女子巧拒太守调戏的故事。这位叫罗敷的女子家喻户晓,她的名字成为后世美女
摘 要: 在《汀克溪的朝圣者》中,安妮·迪拉德通过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写,传达了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机自然观: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看待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在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主张自然与人类是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关系;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安妮·迪拉德 散文集《汀克溪的朝圣者》 生态思想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有机主义    安妮·迪拉德
摘 要: 我国是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对地方民族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的翻译。哈尼族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对外开放旅游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促进云南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和提高哈尼文化的知名度。本文着重对红河州哈尼族经典古歌《烟本霍本》的传播进行研究,对其英译,并进行评述,供大家讨论,以共同加快促进红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哈尼族 经典古歌 《烟本霍本》传播研究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