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学科不仅仅是强调技法训练,事实上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其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努力拓展文化内涵,创造文化氛围,夯实文化基础,在文化情境中推进美术教育、提升美术教育。”把相关的美术文化引进教学之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一、课内感知
教学《中外建筑装饰史》课程,学生被汉代古朴凝重的装饰艺术所吸引,产生了深入学习汉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想法。笔者有一次逛街,无意中在路面上看到了一组砖刻之类的画,职业的敏感促使我拍摄了下来,心中有一股冲动:学生也可以制作这些画。高一上学期,学生进行欣赏课题研究性学习,有一组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瓷板画》,配有文字、PPT、视频材料,讲述的学生很煽情,听讲的学生很专注,我也深受启发,宣布下学期开设新课程——《寻古探幽——石之韵》,进行仿古画像砖的学习。
1、课堂热身
采用竞争抢答问题,引发学生探究课程的兴趣,如下表所示:
2、课堂交流
播放《历史的沉淀:汉画像砖》PPT,师生共读画像砖,猜故事文化,悟人性哲理,教师出示图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沿着内容(故事)--艺术表现--内蕴进行思考学习。下面以一则经典古典文化故事为例来进行分析。
分析完毕,继续派发画像砖拓本图片,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由交流,感受汉代画像砖夸张的造型,飞扬流动的气韵,以及蕴藏其中的运动感、力量感和气势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展铺垫基础。
二、课外探究
鉴于画像砖故事历史悠久,学生可能只是作肤浅认识,在缺乏相关经验和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对作品作出鉴赏并进行情感沟通,因此,教师应寻找与他们年代或生活相近的文化资源,促成其对内容的关注与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并用于画稿的创作。教师适时地切换到另一个话题,出示相关图片,看着这些熟悉场景,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同时,教师解说:在广东珠江流域这一带,到处可以见到磚雕作品,在山墙上壁、大门两侧壁面、门楼、门檐等处,或独立存在,或与彩绘、灰塑、陶塑等装饰一处,手法有高低浮雕、透雕和线刻等。广州砖雕沿袭了传统中国砖雕的艺术手法,结合本地的人文历史,开创了富有珠江三角洲水乡建筑特色的墙体装饰艺术。
探究作业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或自发参观学校周边的古建筑,观摩民间艺术,以下载、实地考察、拍照、写生等形式,亲近当地的装饰文化,把收集到的材料向全班展示、交流,然后尝试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创作。
三、知识解构
画像砖在汉代发展鼎盛,到了北宋形成砖雕,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逐渐成为现代建筑和居民宅第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
为了避免将美术课被讲授为历史、语文课,也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组织素材,教师以对比手法列举几幅图片,着重从画像砖的艺术表现形式(构图、造型)等方面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解构与分析。如:幅面确定(一砖一画、一砖多画,或多砖一画);图面完整(每个画面有明确的主题内容与相应的情节关联);又因为砖材打磨不容易,画像砖作品造型单纯洗练,并运用夸张或 “变形”手法,不以对物像刻画的细微为取向,而是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的准确。一部分画像砖上的图像呈剪影式,以大的块面和简练的线条,使物象的运动感得到加强,简洁或重复的图像以及部分充满图像内容的构图处理,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
汉代画像砖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缤纷多彩的生活画卷,题材内容及表现技法奠定了中国美术以线为主、形神兼备的民族特色,它是无声的画,有形的诗,是雕镂的梦想,是千年一瞬的凝固。学生利用石膏版材进行仿画像砖制作学习,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面貌、艺术追求,审美趋向等,并将现代文化艺术元素融合其中,创作了一批具有文化味的“画像砖习作”。通过交流、探究,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培养了审美、创美等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吕品晶.中国建筑装饰史[M].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
[3] 李国新.汉画像砖造型艺术[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余杭.汉代画像砖制作工艺[M].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一、课内感知
教学《中外建筑装饰史》课程,学生被汉代古朴凝重的装饰艺术所吸引,产生了深入学习汉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想法。笔者有一次逛街,无意中在路面上看到了一组砖刻之类的画,职业的敏感促使我拍摄了下来,心中有一股冲动:学生也可以制作这些画。高一上学期,学生进行欣赏课题研究性学习,有一组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瓷板画》,配有文字、PPT、视频材料,讲述的学生很煽情,听讲的学生很专注,我也深受启发,宣布下学期开设新课程——《寻古探幽——石之韵》,进行仿古画像砖的学习。
1、课堂热身
采用竞争抢答问题,引发学生探究课程的兴趣,如下表所示:
2、课堂交流
播放《历史的沉淀:汉画像砖》PPT,师生共读画像砖,猜故事文化,悟人性哲理,教师出示图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沿着内容(故事)--艺术表现--内蕴进行思考学习。下面以一则经典古典文化故事为例来进行分析。
分析完毕,继续派发画像砖拓本图片,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由交流,感受汉代画像砖夸张的造型,飞扬流动的气韵,以及蕴藏其中的运动感、力量感和气势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展铺垫基础。
二、课外探究
鉴于画像砖故事历史悠久,学生可能只是作肤浅认识,在缺乏相关经验和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对作品作出鉴赏并进行情感沟通,因此,教师应寻找与他们年代或生活相近的文化资源,促成其对内容的关注与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并用于画稿的创作。教师适时地切换到另一个话题,出示相关图片,看着这些熟悉场景,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同时,教师解说:在广东珠江流域这一带,到处可以见到磚雕作品,在山墙上壁、大门两侧壁面、门楼、门檐等处,或独立存在,或与彩绘、灰塑、陶塑等装饰一处,手法有高低浮雕、透雕和线刻等。广州砖雕沿袭了传统中国砖雕的艺术手法,结合本地的人文历史,开创了富有珠江三角洲水乡建筑特色的墙体装饰艺术。
探究作业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或自发参观学校周边的古建筑,观摩民间艺术,以下载、实地考察、拍照、写生等形式,亲近当地的装饰文化,把收集到的材料向全班展示、交流,然后尝试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创作。
三、知识解构
画像砖在汉代发展鼎盛,到了北宋形成砖雕,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逐渐成为现代建筑和居民宅第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
为了避免将美术课被讲授为历史、语文课,也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组织素材,教师以对比手法列举几幅图片,着重从画像砖的艺术表现形式(构图、造型)等方面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解构与分析。如:幅面确定(一砖一画、一砖多画,或多砖一画);图面完整(每个画面有明确的主题内容与相应的情节关联);又因为砖材打磨不容易,画像砖作品造型单纯洗练,并运用夸张或 “变形”手法,不以对物像刻画的细微为取向,而是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的准确。一部分画像砖上的图像呈剪影式,以大的块面和简练的线条,使物象的运动感得到加强,简洁或重复的图像以及部分充满图像内容的构图处理,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
汉代画像砖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缤纷多彩的生活画卷,题材内容及表现技法奠定了中国美术以线为主、形神兼备的民族特色,它是无声的画,有形的诗,是雕镂的梦想,是千年一瞬的凝固。学生利用石膏版材进行仿画像砖制作学习,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面貌、艺术追求,审美趋向等,并将现代文化艺术元素融合其中,创作了一批具有文化味的“画像砖习作”。通过交流、探究,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培养了审美、创美等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吕品晶.中国建筑装饰史[M].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
[3] 李国新.汉画像砖造型艺术[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余杭.汉代画像砖制作工艺[M].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