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的普遍原因是觉得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课本上所讲的历史事件离自己的生活太久远,因而感到枯燥无味。历史课堂教学因此难以鲜活生动起来。为解决这些问题历史教师们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和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法,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认为将乡土历史引入历史课堂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乡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它就发生在学生们土生土长的这块土地上,学生对这些历史大多都有耳闻,有兴趣去了解它,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师在教学中善用乡土历史,充分发挥乡土历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
初中《中国历史》教课书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介绍的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且文字叙述非常简洁概括,再加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大多离我们现在很遥远。学生因此没有感性和具体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缺乏。而乡土历史资源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学生对它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教师在教授课本历史知识的同时补充一些与之同时期发生的乡土历史知识和历史人物,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可丰富历史教育资源,带动对同一时期所有历史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初一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我补充介绍了我市境内考古发现的同属新石器时代的东山村遗址和徐家湾遗址,还比较了它们与课文中介绍的同属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另外还建议学生课后去历史博物馆去参观出土的相关实物和图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非常的兴奋,一双双眼睛充满着求知的欲望,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还有些参观过实物的学生主动与我交流他们的感悟,乡土历史的魅力已成了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历史的动力。
二、使用乡土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教材历史的理解
历史教科书中对具体历史事件的介绍和描述受篇幅的影响往往比较简略,所以有时不作适当的补充来丰富教材资源,学生就难以理解。比如:中国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教材就只介绍了重要的三次战役,而且还都很粗略缺少细节的描写,这对于学生了解整个抗日战争的面貌是不够的。这时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家乡的抗战故事和抗战英雄,使历史教学的资源丰富起来,生动起来。例如讲讲新四军开辟沙洲抗日根据地的故事、背包县长蔡悲鸿的故事等,其中的有些内容和人物学生们或许平时听家里的长辈说过,然而当时大多数学生并不会想到与书中知识联系起来,因此这时教师再提起就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帮学生重新整合了知识结构。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更多了,理解自然就更深了。再如讲到明朝抗倭斗争这段历史,书中只介绍了戚继光抗倭,教师如果再补充介绍明朝时家乡人民的抗倭斗争,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他们了解的历史信息变多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定会更深。
三、运用乡土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国与家有着密切的联系,“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的见的祖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爱家乡就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因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乡土史料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教材。在历史教学中联系学生熟知的乡土史料,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重要价值。张家港虽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但它所处的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却源远流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谱写了悠美的华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们在此生活和繁衍,今天留给我们的不仅有精美的陶器等实物还有优美动听的河阳山歌至今流淌在张家港人的心间。张家港市还是东渡的故乡,唐朝时鉴真大师就是从本市鹿苑的黄泗浦古渡口第六次扬帆起航东渡成功的,由此谱写了一段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佳话。到了近现代中国屡受列强的侵略和蹂躏,我们的家乡也曾沦陷而落入敌手,为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张家港地区涌现出许多勇敢而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同全国无数的抗战英雄们一起用青春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在教学时有意向学生介绍这些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会因为有所依托而变得更加强烈。
四、应用乡土历史资源延伸历史教学课堂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新编历史教材都加入了历史活动课,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课这一平台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乡土历史资源无疑为此提供了最佳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作为历史教师应善加应用。我市境内有很多的历史遗迹、遗址和纪念地,如:河阳山歌馆、南沙香山烈士陵园、鹿苑东渡苑、巫山渡江战役纪念碑、市博物馆等等,教师可以推荐介绍学生自行前往参观,游览或亲自带领学生前往参观并现场讲解与此相关的历史,当学生亲临历史发生地面对真实的历史实物时他们会发现历史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课堂并不枯燥,此时此刻此地都是那么地鲜活与生动。教学效果自然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为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认真地挖掘乡土历史这座历史教育资源宝藏,使之与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的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历史这门学科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
初中《中国历史》教课书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介绍的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且文字叙述非常简洁概括,再加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大多离我们现在很遥远。学生因此没有感性和具体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缺乏。而乡土历史资源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学生对它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教师在教授课本历史知识的同时补充一些与之同时期发生的乡土历史知识和历史人物,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可丰富历史教育资源,带动对同一时期所有历史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初一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我补充介绍了我市境内考古发现的同属新石器时代的东山村遗址和徐家湾遗址,还比较了它们与课文中介绍的同属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另外还建议学生课后去历史博物馆去参观出土的相关实物和图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非常的兴奋,一双双眼睛充满着求知的欲望,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还有些参观过实物的学生主动与我交流他们的感悟,乡土历史的魅力已成了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历史的动力。
二、使用乡土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教材历史的理解
历史教科书中对具体历史事件的介绍和描述受篇幅的影响往往比较简略,所以有时不作适当的补充来丰富教材资源,学生就难以理解。比如:中国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教材就只介绍了重要的三次战役,而且还都很粗略缺少细节的描写,这对于学生了解整个抗日战争的面貌是不够的。这时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家乡的抗战故事和抗战英雄,使历史教学的资源丰富起来,生动起来。例如讲讲新四军开辟沙洲抗日根据地的故事、背包县长蔡悲鸿的故事等,其中的有些内容和人物学生们或许平时听家里的长辈说过,然而当时大多数学生并不会想到与书中知识联系起来,因此这时教师再提起就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帮学生重新整合了知识结构。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更多了,理解自然就更深了。再如讲到明朝抗倭斗争这段历史,书中只介绍了戚继光抗倭,教师如果再补充介绍明朝时家乡人民的抗倭斗争,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他们了解的历史信息变多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定会更深。
三、运用乡土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国与家有着密切的联系,“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的见的祖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爱家乡就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因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乡土史料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教材。在历史教学中联系学生熟知的乡土史料,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重要价值。张家港虽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但它所处的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却源远流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谱写了悠美的华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们在此生活和繁衍,今天留给我们的不仅有精美的陶器等实物还有优美动听的河阳山歌至今流淌在张家港人的心间。张家港市还是东渡的故乡,唐朝时鉴真大师就是从本市鹿苑的黄泗浦古渡口第六次扬帆起航东渡成功的,由此谱写了一段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佳话。到了近现代中国屡受列强的侵略和蹂躏,我们的家乡也曾沦陷而落入敌手,为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张家港地区涌现出许多勇敢而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同全国无数的抗战英雄们一起用青春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在教学时有意向学生介绍这些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会因为有所依托而变得更加强烈。
四、应用乡土历史资源延伸历史教学课堂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新编历史教材都加入了历史活动课,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课这一平台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乡土历史资源无疑为此提供了最佳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作为历史教师应善加应用。我市境内有很多的历史遗迹、遗址和纪念地,如:河阳山歌馆、南沙香山烈士陵园、鹿苑东渡苑、巫山渡江战役纪念碑、市博物馆等等,教师可以推荐介绍学生自行前往参观,游览或亲自带领学生前往参观并现场讲解与此相关的历史,当学生亲临历史发生地面对真实的历史实物时他们会发现历史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课堂并不枯燥,此时此刻此地都是那么地鲜活与生动。教学效果自然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为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认真地挖掘乡土历史这座历史教育资源宝藏,使之与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的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历史这门学科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