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化培育: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与机制创新

来源 :地方治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DaSh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变迁弱化乡村文化自生产能力的背景下,政府文化供给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既有的文化供给实践不仅没有活跃乡村文化,反而面临着供需错配、文化服务“悬浮化”以及文化供给“去公共性”等困境。成都市P县通过更新文化、培育在村精英、组织赋能以及激活文化动力重建了乡村文化的再生产系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其内部所蕴含的多元一体的行政整合机制、行政契合社会的组织机制“、以供引需”的需求培育机制以及社会面向的价值激励机制,从资源的整合性、供给的主导性、组织的嵌入性、需求的培育性以及价值的激发性等方面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组织化生产与需求的组织化满足,勾勒出了以“组织化培育”为核心机制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这对于推进现阶段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现代人工智能以及现代供应链等为主要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治理领域的应用,武陵山片区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有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连片特困地区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探求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的运用和效果问题,对于建立健全乡村治理制度,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相关学术史的爬梳,利用湘西州"为村"建设的实践经验,揭示武陵山片区数字治理现状,其中信息化设施薄弱、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垃圾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垃圾分类是缓解垃圾污染问题,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我国自2019年7月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旨在促进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垃圾混投行为仍大量存在,垃圾分类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究其原因,垃圾分类作为我国新兴的亲环境行为,居民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缺乏理解,信息激励对引导居
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是一项省级项目,在十年间,努力探索了如何进行育人模式转型。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与实施有助于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素养。本文以生物课程基地概述为切入点,分析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特点和教学案例,以期能对建设生物课程基地给出启示与反思。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内的运用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更有学者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现阶段众多学者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丰富思政课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研究基础。
目前的自行车品类各式各样,如公路自行车、场地自行车、旅游自行车等,众多的自行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体积较大导致携带不方便,这无疑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尤其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加需要结构简单、使用灵活、轻巧便携的交通工具。此文介绍的收缩式折叠自行车的结构简洁合理,能够轻松折叠和展开,具有携带方便、存放空间小和骑行舒适等优点。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季节性指标,讨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由4科10属17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群落的物种数、单位面积个体数与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与Simpson指数和均匀性等6个变量的季节变动、季节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1)每个季节都有变量达到最大值,但除个体数和均匀性外,其余4个变量均在冬季达到最小值;(2)物种数与生物量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
“放管服”改革作为一项长期持续推进的国家性改革战略,充分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地方首创的有机结合,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效能评价作为“放管服”改革研究的新视角,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以及传统评价视角的有效回应,满足了实践与理论的双重需求。“放管服”改革效能评价以内在潜能为基础,以“三效”为重点,强调内在潜能与外显效用之间的动态联结,通过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的结果比
报纸
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能,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使得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复苏、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其中,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用户个人信息的载体,也是大数据分析、预测等数字产业运行的“原料”,逐渐成为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的数据控制者的竞争关键。同时,在网络外部性、用户锁定等效应的作用下,一些企业抢先获得市场支配地位,并在数据利益的驱动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