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品茶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duzh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阅读教学的实践主要是读。因此,我们提出了“以读为本”的理念。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小壁虎借尾巴》的:1.复习:读读第一、二自然段,回忆已学内容。2.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小壁虎是怎样借尾巴的?汇报。3.学习这段。①老师范读,学生画画——小鱼怎样游的句子,并读读这些句子。②比比读读: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你的尾巴借给我。③找找读读:小鱼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④演演读读:找小伙伴分角色表演读。4.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①读读议议:小壁虎是怎样向黄牛、燕子借尾巴的?为什么借不到?②读读评评。③读读想想:小壁虎回到家后发现了什么?透过此案例,我们便可知“读”是当前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应该如何把握“读”这一主旋律呢?
  一、把握读的数量
  西湖龙井茶,色泽嫩绿、香味清醇,堪称茶中极品。我们不妨先来泡一杯龙井茶,在一个精致的小茶杯中放入几片嫩绿的龙井茶叶,倒入烧开的热水,轻轻啜一口,味略苦——心中充满期待;复泡之,尝一口,味甘甜——心中充满喜悦;再泡之,呷一口,味无穷——人生真美好。这一遍又一遍地品茶正如一遍又一遍地品读呀!茶叶与热水充分融合、不断渗透,品茶者一心一意,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品味,才能品出其味无穷。
  读书亦如品茶。我们的教材文字优美,内容丰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优良传统,是文中精品。读书不正如品茶吗?学生与课本反复接触,全身心地投入, 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悟,潜心体验字里行间涌动的思绪,读出个所以然来。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如果蜻蜓点水,强调地多读,读多了自然就有感,乃悟。“读”没有数量保证,那就是流于形式了。比如刚才那个例子: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比比读读、演演读读,等等,学生读书的时间非常充足,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课文的语言、标点、情感,等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这种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形成呢?叶圣陶曾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构建读书的平台,给其充分读书的机会,保证读者与作者、与主人公交流沟通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龙井茶不宜久泡,若泡过三杯,其味淡似秋云,像白开水一样了。读书亦如此,若一节课学生齐读一遍又一遍,唇干舌燥,那读书的效果也如白开水了,因此除了保证读书的数量外还要把握读的方式。
  二、把握读的方式
  中国人饮茶有喝茶和品茶之分。喝茶只是为了解渴,而品茶是为了追求艺术和美的享受,其内涵就非常丰厚。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尤其是古人十分注重品茶的艺术,较为严格地提出:茶叶的品种要好,一般选用较为名贵的新茶;泡茶的水,最好是山溪清泉;品茶的环境,一定要清静幽雅;同时要选用高雅、别致、上乘的茶具;再邀上一二位“素心同调”的知己好友,相聚共品,纵情畅叙,以此达到“和、清、淡、静”完美的品茶意境。
  读书亦如此。叶圣陶说过: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而我们现在的读书方式则更加丰富:朗读、默读、略读、精读、速读、范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等等。
  读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读的方式,对于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反复读,用多种方式读,在读中感悟文美、情深。当需要掌握生字新词时,一般就采用大声自由朗读;当需要边读边思考时,一般就采用默读;当需要激趣引入时,一般就由教师或个别学生范读。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读书方式,或整体阅读,或局部阅读,或集体朗诵,或比较阅读,或以读促思,或以读促写,等等。何况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只有读得充分才能悟得透彻。
  《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因此,可设计自读、想象画面读、边交流边读、拓展背景资料后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读,一咏三叹,让每个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月光曲》。
  三、把握读的角度
  朋友说在任何亭台楼阁品龙井与在真正的龙井故乡,在茶农松松垮垮的木桌木凳上,端一只江南人的粗茶碗品龙井就是不同。细细饮着刚刚采摘下来的龙井嫩叶,听着江南老妈妈吴侬软语缓缓道来,好茶!好心境!朋友送我一罐上好的明前龙井,罐口是蜡封的,启盖溢香,取一勺茶叶铺底,倒入开水,香气陡然上升。稍倾,茶醒了,舒展开来,此时的香气最稠,最诱人。碰到这样的好茶,我总是先嗅嗅香气,贪婪地闻着,浑身感到一阵惬意,嗅足了,才肯细细品味。此时,杯中的绿芽徐徐舒展,不多时汤色碧绿淡雅,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浅浅地啜一口,清香冽口,慢慢入喉,顿觉舌留甘甜,齿颊留香。我爸爸却对使用的茶杯要求很高,瓷壁要细细白白的,杯身要下窄上宽的,这样茶色才显得翠绿,香气才易散开。
  读书亦如品茶。过去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执意去寻找作者的“原意”,现在我们开始认识到文本可以多元解读,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作为教师应该用宽容的、欣赏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多元解读,这种多元解读能引导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其他文献
英语阅读不仅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更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体验乐趣、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在语言学习中,阅读是基
对于“文化认同”这一概念的核心界定,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本文从中学生德育的角度出发,对“文化认同”的概念倾向于“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循之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多元文化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面对种种文化冲击,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如何应对以及肩负怎样的责任?班主任又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在征求了教育系统、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就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作出了八项公开承诺。  一、自觉坚定理想信念。为建设教育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尽心尽力,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二、自觉加强学习。坚持全面系统地学、联系实际地学,开展
广东省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自1995年启动,经过18年的探索与尝试,伴随着广东省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逐步建设并不断修订了幼儿园等级评估制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政府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建设一批具有省级示范意义的幼儿园、培养幼儿教育专家队伍等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了广东省学前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等级幼儿园评估历史的回顾,梳理广东省幼儿园等级评估的发展过程,使广大幼教工作者对这项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
本文阐述了一种用于数控车床联网的网络通信服务器及其在数控编程与培训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该网络通信服务器的设计思想与软硬件方案。 This paper presents
目的:  通过对感染性休克早期犬肠黏膜微循环观察,及对反应肠黏膜损伤的血浆标示物半定量分析,探讨感染性休克早期时肠黏膜损伤情况及肝素对肠黏膜损伤的保护性作用。  方
九年级物理课程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五节《密度与生活》有个小实验,点燃酒精灯,把一个小风车放在酒精灯上,小风车就会缓慢转动。但因小风车转动太缓慢,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实验效果变得明显,让风车转动得快些。  实验的原理:酒精灯火焰周围的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带动小风车转动。  目
“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的课堂。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有效教学是我们老师的口头禅,也是我们每日工作的向导,或者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境界。只有收获有效教学,我们才会更有效地发展,我们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许多探究和摸索,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困顿迷茫中,2012年加拿大的暑期精英班英语课程活动却让我与之不期而遇。  一、加拿大老师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  1. 教学内容生活化  为了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充分地了解加拿大,老师从不同角度选取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对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实际,自行开发、确定、实施,由学生自主选择的特色性课程。最早源于西方,在中国新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并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随着新课改热潮的退烧,以及应试考试的回流,许多地方的校本课程逐渐沦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事实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意义重大,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