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在政府机关专为领导写稿的“大笔杆子”大倒苦水,称现在给领导写稿越来越难。问他:“领导为什么不自己写稿呢?”他说,领导当然不必自己写稿啊。“领导忙大事、写稿这种小事代笔即可”,真是这样吗?
写稿子是普通公务员干的活?
早在6年前,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和领导同志事务性活动的规定》,其中有“规定提倡领导同志自己起草文件和讲话稿,提倡即席讲话”这个内容。
这句话的重心是“自己”二字;就是说,有不少领导自己是不写讲话稿的。谁替领导写呢?一是秘书;若没有专职秘书,一般是由办公室主任兼任领导的“写手”。
一个朋友,是某机关的办公室主任,每年总要写五六篇领导讲话稿。他经历过几任领导,有的领导是想法成熟了,才交代给下级,交代也比较清楚、完整,“写手”写起来心里比较有底,成稿后稍作调整、修改就过关了。
有的领导自己还没想停当,就让人写了,稿子出来时,他的想法又变了,却责怪下级没有“吃透”他的“精神”。有时候写好几遍也还是没能体现他的“精神”。
朋友供职于一个科级单位,没有专职秘书,领导的讲话稿,就成了办公室主任的差使。“科领导”就不肯“亲自”写讲话稿了?谱儿怎么这么大呢?
朋友说,这些干部往往有几个特点:一是懒,不肯动脑筋,工作上也是得过且过,怎么肯干写字这种费力费时的活儿呢?二是架子大,习惯于发号施令,写稿子是具体工作,是普通公务员干的活,“亲自”写稿,有损领导形象。朋友说,秘书或办公室主任代劳领导讲话稿,这几乎成了普遍的“惯例”。
负责一地或一个领域的工作,投入了心力、脑力、体力,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甘苦。一个在工作上常常有自己的创造的、有个性的干部,一般是不愿意别人代为捉刀的。
领导忙大事,不必自己写稿?
“领导忙大事、写稿这种小事代笔即可”,这是“笔杆子”们的一句口头禅。有人说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无外乎“说”、“做”二途,把写的时间节省下来,多做点实事似乎无可厚非。
但在当今自媒体泛滥的时代。不自己动手写稿,会给领导的认识水平带来危害:
一是严重脱离群众。亲自写稿的人(不含抄书匠)为了“自圆其说”,必须要核实素材的准确性、真实性和代表性,甚至要开展必要的“田野调查”。这也是领导深入群众的必要手段。
二是衰减工作能力。作为领导亲自抓亲自干的事业,总结的时候别人写稿,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对,就是没有问题!一律圆满完成一概超额实现,缺点不足就蜻蜓点水,原本是促进提高领导工作能力的关键节点和有效措施,反而变成了歌功颂德的文字秀。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工作能力,只能是文字越来越美、现实能力每况愈下。
三是对中央精神一知半解。“大笔杆子”之所以比领导更擅于写稿,就在于他们每天都在钻研中央文件精神,以确保在领导“出思想”之后,落笔时文字“不出框、不犯错”,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掩盖了领导思想中的瑕疵甚至谬误。如果是面向媒体的稿子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是在党内,这就会积小疾为大病。
四是塑造“雙面人”。很多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人,其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大笔杆子”空话、套话、假话的助攻。
五是扼杀创新。出于工作需要,“笔杆子”们不得不阅读和背诵大量资料,以此不断强化和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问题是他们缺乏实践,于是“从文字来到文字去”逐渐演变成为“文字胜于一切”。
文官不写稿=武官不练刀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深刻揭示文艺对于时代发展的独特作用。
这篇讲话也折射出习近平作为“资深文艺爱好者”几十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
习近平的深厚文化底蕴,一从读书来,二从写作来,三从实践来。
习近平是一位十分善于“用笔领导”的领导人,一直笔耕不辍。在文章和讲话里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谈党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谈作风,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谈改革,不能“翻烧饼”;谈城建,不能“摊大饼”……语言生动,文风活泼。
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专栏发表232篇短小精悍的政论,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群众呼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等大量新观点、新论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正定翻身记》的通讯,让昔日“高产穷县”正定,从“逼上粮山”到“走出死胡同”的故事家喻户晓。当时的县委书记,正是习近平。其实,领导干部自己写稿子,是有传统的,这个传统,比“领导干部自己不写讲话稿”这个传统更久远。
习近平在正定、宁德、浙江等不同时期的文章,目前已集纳到《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等专著中出版,拥有亿万读者。
看看《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里面有很多就是讲话稿,甚至还有电报稿。中共领导、国家领导,“级别”够高了,为什么还自己写稿?为什么很多文稿都成了经典?这是不是值得那些很讲究“级别”的干部想一想?(《钱江晚报》等)
写稿子是普通公务员干的活?
早在6年前,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和领导同志事务性活动的规定》,其中有“规定提倡领导同志自己起草文件和讲话稿,提倡即席讲话”这个内容。
这句话的重心是“自己”二字;就是说,有不少领导自己是不写讲话稿的。谁替领导写呢?一是秘书;若没有专职秘书,一般是由办公室主任兼任领导的“写手”。
一个朋友,是某机关的办公室主任,每年总要写五六篇领导讲话稿。他经历过几任领导,有的领导是想法成熟了,才交代给下级,交代也比较清楚、完整,“写手”写起来心里比较有底,成稿后稍作调整、修改就过关了。
有的领导自己还没想停当,就让人写了,稿子出来时,他的想法又变了,却责怪下级没有“吃透”他的“精神”。有时候写好几遍也还是没能体现他的“精神”。
朋友供职于一个科级单位,没有专职秘书,领导的讲话稿,就成了办公室主任的差使。“科领导”就不肯“亲自”写讲话稿了?谱儿怎么这么大呢?
朋友说,这些干部往往有几个特点:一是懒,不肯动脑筋,工作上也是得过且过,怎么肯干写字这种费力费时的活儿呢?二是架子大,习惯于发号施令,写稿子是具体工作,是普通公务员干的活,“亲自”写稿,有损领导形象。朋友说,秘书或办公室主任代劳领导讲话稿,这几乎成了普遍的“惯例”。
负责一地或一个领域的工作,投入了心力、脑力、体力,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甘苦。一个在工作上常常有自己的创造的、有个性的干部,一般是不愿意别人代为捉刀的。
领导忙大事,不必自己写稿?
“领导忙大事、写稿这种小事代笔即可”,这是“笔杆子”们的一句口头禅。有人说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无外乎“说”、“做”二途,把写的时间节省下来,多做点实事似乎无可厚非。
但在当今自媒体泛滥的时代。不自己动手写稿,会给领导的认识水平带来危害:
一是严重脱离群众。亲自写稿的人(不含抄书匠)为了“自圆其说”,必须要核实素材的准确性、真实性和代表性,甚至要开展必要的“田野调查”。这也是领导深入群众的必要手段。
二是衰减工作能力。作为领导亲自抓亲自干的事业,总结的时候别人写稿,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对,就是没有问题!一律圆满完成一概超额实现,缺点不足就蜻蜓点水,原本是促进提高领导工作能力的关键节点和有效措施,反而变成了歌功颂德的文字秀。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工作能力,只能是文字越来越美、现实能力每况愈下。
三是对中央精神一知半解。“大笔杆子”之所以比领导更擅于写稿,就在于他们每天都在钻研中央文件精神,以确保在领导“出思想”之后,落笔时文字“不出框、不犯错”,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掩盖了领导思想中的瑕疵甚至谬误。如果是面向媒体的稿子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是在党内,这就会积小疾为大病。
四是塑造“雙面人”。很多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人,其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大笔杆子”空话、套话、假话的助攻。
五是扼杀创新。出于工作需要,“笔杆子”们不得不阅读和背诵大量资料,以此不断强化和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问题是他们缺乏实践,于是“从文字来到文字去”逐渐演变成为“文字胜于一切”。
文官不写稿=武官不练刀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深刻揭示文艺对于时代发展的独特作用。
这篇讲话也折射出习近平作为“资深文艺爱好者”几十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
习近平的深厚文化底蕴,一从读书来,二从写作来,三从实践来。
习近平是一位十分善于“用笔领导”的领导人,一直笔耕不辍。在文章和讲话里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谈党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谈作风,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谈改革,不能“翻烧饼”;谈城建,不能“摊大饼”……语言生动,文风活泼。
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专栏发表232篇短小精悍的政论,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群众呼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等大量新观点、新论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正定翻身记》的通讯,让昔日“高产穷县”正定,从“逼上粮山”到“走出死胡同”的故事家喻户晓。当时的县委书记,正是习近平。其实,领导干部自己写稿子,是有传统的,这个传统,比“领导干部自己不写讲话稿”这个传统更久远。
习近平在正定、宁德、浙江等不同时期的文章,目前已集纳到《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等专著中出版,拥有亿万读者。
看看《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里面有很多就是讲话稿,甚至还有电报稿。中共领导、国家领导,“级别”够高了,为什么还自己写稿?为什么很多文稿都成了经典?这是不是值得那些很讲究“级别”的干部想一想?(《钱江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