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爱B宝?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421769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中,宁国府贾赦老爷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名言:“自古嫦娥爱少年。”然后他一拍大腿下了这么一个结论:“(鸳鸯)莫不是恋着贾琏,只怕还有宝玉。”如果贾老爷穿越到今天,就能看到自己一语成谶的现实:这个世界上几乎有一半的女人都在狂爱Justin Bieber,无论是水手服洛丽塔,还是每天都要看几集韩剧的欧巴桑,无论在美加,还是在京沪的某条街。
  别误会,我并不是Justin Bieber的后援团,如果愿意,甚至还能给出“我们不应该爱Bieber的十大理由”。首先他是个加拿大人。很久以来,“You’re so Canadian”这句政治不那么正确的俗语,就是美国人对于加拿大品位的嘲笑:“你很加拿大”约等于“土包子”。可这个加拿大小土蛋—即便爱他如斯,也希望粉丝们承认,那些非常校园气的T恤仔裤不会是时尚潮人们的心水之选,他们更愿意学Lady Gaga在身上贴牛肉片出门。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B宝—这是中国大姐姐们给他的昵称—在世界范围内扎扎实实红了四年,变成可爱而不带性欲意味的青春偶像,打破一切貌似荒诞的预设和可能,在流行文化史上留下自己青涩的一笔。
  “Justin Bieber现象,其实每20年都会出现一次。”CBS执行制作人Carol Mendelsohn这么解读。的确,历史的车轮总是周而复始:我们爱过多少明星,又有多少偶像陨落。有些严肃的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是Bieber? 一个只会卖弄可爱的小小少年!而我的回答是,为什么不能是Bieber?要解读Bieber的走红,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一个专业名词的勘误:其实Bieber不是正太。没错,他年方17,从Youtube走红时也只有13岁,唇红齿白体毛少,刚开始担忧要选哪个牌子的刮胡刀。他不是正太谁是?可严格说起来,狭义的“正太”是产自东瀛、只针对动漫形象的说法—西方男孩不能算正太,3D世界的真人偶像也不能算正太。但Who Cares呢?在流行偶像的世界里,语义学就是用来打破的,母爱就是用来散播的:B宝甜甜一笑,秒杀猛男无数。
  Bieber拥有庞大的少女受众,十多岁的少女正在发育,这时的女孩不仅开始用新的眼光探索世界,也不仅对异性有朦胧的好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她们同样开始孕育母性—Bieber是一个很好的投射对象。而那些已为人妻、为人母的熟女,也有同样的心理。早年曾使她们轻轻为娃娃唱歌、帮芭比做连衫裙的荷尔蒙持续抬头,而这种关爱几乎不带有性的意味:大部分的Belieber们(又一个新词汇!就像“玉米”那样,Bieber粉丝也有全球通用自称),并不是怀着想要做骨肉皮的心态去爱Bieber,毕竟意图和一个未成年男生发生关系绝对是犯罪领域的事儿。她们只需要B宝可爱地继续蹦蹦跳跳就行了,Bieber负责萌,她们负责爱。
  在一个越来越“泛世界”的世界上,这种文化倾向有志一同:日本人是著名的“青春情结持有者”,岩井俊二和村上春树都永恒地在追溯青春的回流;美国曾经出产过世界上最著名的童星,Shirley Temple;Sophie Marceau成为法国全民偶像的时候也不过14岁。这种情状和八十年前的世界民众对Shirley Temple的全民恋爱并无不同:小卷毛在荧屏上唱唱跳跳,一派天真;大人们在荧幕下两眼放光,怜爱满怀。细究下去,这种情况和我们爱天真浪漫的小动物、爱明媚迷人的大自然,皆无不同—对于他们的爱,是符合人性的,天然、安全、纯粹。
  反观Justin Bieber,他也满足了公众对一个少年偶像的所有期待。17岁的他浓眉大眼,刘海蓬松,笑容灿烂,穿着小汗衫,唱着小曲,谈着小恋爱,讲着非常可爱的小话。“我喜欢健康和自重的女孩。”“我不喜欢看到粉丝哭泣,她们应该开开心心的。”“我不喜欢女生浓妆艳抹。”不沾烟酒,又有点活泼泼而无伤大雅的调皮(在Twitter上搞恶作剧),这个时期青少年尤其是童星们常见的叛逆心在Bieber身上非常稀薄。如果说Justin Bieber在曝光率如此巨大、私生活如此不受控制的情况下没有迎合媒体、粉丝、公众舆论的倾向,那么Lindsay Lohan大概就要笑了;但是无论有否刻意调整,Justin Bieber表现出的公众形象都没有任何应该被指摘的义务。健康、积极、勤奋、努力,最重要的是可爱—这是拨开所有的过度阐述和主义至上迷雾之后的人类本真罢了。
  为什么不能爱Bieber?你当然也可以选择不成为Bieber的粉丝,毕竟偶像崇拜的这种爱只是一种审美上的选择。不过,如果你爱毛绒绒的小猫咪,如果你爱小宝宝的笑容,如果你厌倦了“或者斗,或者舞”的男女关系,如果你想要找找这个挺浮躁的世界还有没有一泉清流,我们看不出有任何不爱B宝的理由。
其他文献
2011年7月10日,头版上巨大的白色标题《谢谢,再见》,成了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的谢幕演出。因为窃听丑闻而走向万劫不复的这份报纸在最后一篇社论中说:“我们迷失了方向”。而迷失方向不只是一份《世界新闻报》,还有拥有超过世界3/4人口的读者和观众的媒体帝国—新闻集团,以及这个帝国的掌门人鲁珀特·默多克。自从4日新闻集团下属《世界新闻报》爆出“窃听丑闻”后,这个80岁高龄的老头儿已经度过了几
期刊
影响这代人的漫画家,两岸三地,只有一个朱德庸。他外表羞涩、内向,但非常敏锐,透过自闭症这层遮挡世界的面纱,他窥见人世岸然下的荒谬,一系列四格漫画被认为是对当代都市人的最入骨描绘。  他有一双成人尖锐的眼和一颗孩子单纯的心,朋友们经常开玩笑说他是火星人。他的漫画看似幽默、轻松,但时常能引发沉重思考;他评判社会,用他自己的语言—他的画笔。但51岁的他最近透露,可能放弃四格漫画,放弃出版,专注“大画”,
期刊
克里斯托弗·贝利的时尚履历  毕业院校: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College of Art)—2003年;  威斯特敏斯特大学荣誉博士—2006年  设计师大奖:2005年,英国时尚奖年度设计师奖 (British Fashion Designer of the Year 2005)  1994~1996年,师从唐娜·卡伦 (Donna Karan) 女装设计  1996~2001年,师
期刊
4 月人气最旺的艺术展览是什么?在北京国贸举办的第八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 2011)无疑是最佳答案。  这个艺术界的大聚会从来都是星光熠熠。4月20日当晚,刘嘉玲、杨澜、陈鲁豫、李亚鹏等明星都光临了CIGE,超越本该成为主角的艺术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国内画廊依然是CIGE展览的主力,无论在主画廊区还是Mapping Asia亚洲年轻艺术家个展区,艺术圈的熟面孔随处可见,许多画廊业者
期刊
如果将中国业已形成的楼市泡沫比做一只滚水四溢的大火锅,那么中调控的现状就是—只见扬汤、不见抽薪。首付比例提高、取消税费优惠、利息上浮、房地产税直至很“计划”和很“行政”的限购令,这些都是一瓢瓢泼向高房价滚汤的凉水,但是,房价竟应声而涨。近悉,随着中央严格调控的三令五申,除了北京有降价表态外,好多地方政府始终环顾左右而言他,始终把房价的调控定位于防止“过快增长”上,于是,出现了一线城市房价胶着,二三
期刊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终成为香港电影讨伐大会。事实上,香港电影日渐衰微,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因为它曾经是唯一一个为内地观众提供城市奇观的电影帝国,而如今,这个地位发生了动摇,帮助它打下半壁江山的那些奇观,已经不再是唯一。  当我们检点香港电影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片段,就会发现,那多半是些城市生活景象—是《我为卿狂》里,叶玉卿和男主人公游船的甲板上,满城的灯火在他们背后,他们的身形和发丝上
期刊
叶伟信说自己现在最怕的问题,就是“再拍《倩女幽魂》,怕不怕以前的经典?”他在微博上毫不掩饰地大喊:“我怕!”自4月19日上映以来,虽然传出首日票房即破千万、有望冲破三亿的好消息,却始终未逃质疑,况且是在四月,影迷们又陷入对张国荣的思念。  叶伟信的选择则是尽力致敬,他十分聪明地在每一站的宣传中都反复强调“不比较,不超越,只想真心拍一部好电影。”他回忆起年轻时坐在电影院,看到银幕上张国荣与王祖贤缠绵
期刊
“士”者如斯何多苓新作展  在人们印象中,面对热闹世界,何多苓似乎总是选择“远离”在一旁静静地思考,他也几乎未参加任何艺术运动或潮流制造,他内敛、优雅的气质践行了当代“士”的精神。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伤痕美术”的代表,何多苓就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当代艺术家之一。  已过耳顺之年的何多苓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创作和对生命探索欲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最好作品将会出现在未来”。他开始重新
期刊
《聂小倩》一章原本在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算不得最出色短篇,但后世凿刻出的几版风格迥异又各自关联的《倩女幽魂》,却让小倩一跃成为史上最富盛名的女鬼形象。究其各版特色,却不难发现都是讲述者拿俗套浇胸中块垒。    蒲松龄的《聂小倩》中,宁采臣去金华赶考,贪便宜夜宿兰若寺。先是偶听得两中老年妇女八卦聊一个叫小倩的,没聊几句来了位大美人,这是小倩第一次出场。  窃听者宁生回房睡觉。不料这位小倩倒主动上
期刊
蒲松龄用2000余字写出《聂小倩》时一定不曾料到,在300多年后,这个故事会让后人一遍又一遍地搬上荧幕,被一遍又一遍地赋予新的解读和诠释。想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给予不同时代的人充分的遐想空间,亦养活了许多不同时代的人,才有可以被反复重建的魅力。FAMOUS为你解读,女鬼小倩的短小篇章,何以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4月30日,全国的影院排片表上都会出现如此状况—4月19日上映的新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