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天,往往让人心情压抑,使我不禁联想起中国的人事档案问题,它何尝不像这样的天气一样。曾有人撕心裂肺地呼喊“人事档案,你该下课了”,也有人在风雨中日夜兼程,摸索探求着人事档案借以存活的理由。好不热闹,好不彷徨。
据说,上海拥有一套国内先进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他们的诚信档案让上海人有了证明自己职业信用的编号,他们的电子档案网络蔓延在这座国际都市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今天,作为亿万普通的档案拥有却不持有者其中的一员,我走进了可能在这场细雨过后第一块被阳光亲吻的土地,上海中山西路620号,我如约拜访了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楼莉莎女士。
记者:在您看来,“人事档案”在我国的现状如何?
楼莉莎:人事档案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的工作就是力所能及地解决这些问题,让上海市的人事档案管理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今许多年轻人对档案的理解越来越浅,也是造成档案问题现状的原因之一。不少媒体这两年纷纷对流动人员的“死档”问题展开报道,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但如果叫做“死档”却不是很准确,我觉得这些所谓的“死档”是相对静态的,例如有些人去了外省市或者是国外,当地档案管理部门便很难随时跟踪他们的档案,所以这些人的档案就呈现出了相对静止的状态。
另外,如今很多企业无权管理档案,而这些企业的员工流动率又相对较高,上海外来人才数量更为突出,我们人才中心就起到了对其档案进行管理的作用。
记者:上海是一个外来人才比较集中的城市,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会不会有一定难度?
楼莉莎:我们现在管理的档案都是流动人员的,对这类人员的档案的管理相对比较困难。就外来人才来说,最近几年,上海市为他们设立了“人才居住证”,期限分为一年、三年、五年。在第一次办理居住证时,他们都要填写基本的个人资料,一年后续证时,资料又有了更新,我们就掌握了他们在这一年里的工作动态。
如果一年中用人单位没有对他们进行工作记录,他们的资料更新肯定就会受到局限,而由于大部分用人单位配合档案托管单位进行档案管理的意识尚未形成,所以这些档案的动态管理只是大致的。因此,作为人事部门就有义务建立一套动态的人事档案系统,也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上海市人才诚信档案系统。
上海市人才中心建立的诚信档案分为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我们对个人诚信档案的管理基本上本着“先承诺、后核实、再跟踪”的方法。承诺的信息主要由用人单位最关心的学历、工作经历等信息组成,我们会通过核实提供给用人单位,一旦查出承诺不真实,我们会把一次不诚信记录记载在承诺者的个人诚信档案中。当然,由于这样的一张“人才信息查询卡”是个人自愿建立的,所以,绝大部分人都会提供真实的资料,而这张卡对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证明自己的诚信度,会使他们在能力相当的岗位竞争中占得先手。
记者:建立人才诚信档案的目的是什么?
楼莉莎:主要是为了保障人才的职业经历记录不断档,提升人事档案的实用价值。
记者:那么人才诚信档案主要针对哪些人呢?
楼莉莎:诚信档案第一服务主体是柔性流动人才,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户口档案都在外地而人在上海的“人才居住证”持有者。他们的诚信档案将陪伴他们度过在上海的职业生活,而学历、工资、税单、工作打分、对本市的贡献及入党、职称、培训等情况都将记录在案。他们的子女被允许在上海市的学校里读书,当他们离开上海回到档案所在地,我们会与当地人事部门联系,把他们在上海的诚信档案放进他们的人事档案里,保证人事档案的连续性;第二服务主体是主动申请建立诚信档案的个人,这些人具有很高的自我推荐和自我责任意识,他们愿意接受记录和印证自己的历史,比如说有些人主动提供个人专利发明的证书,用以说明对社会的贡献。当然,我们的诚信部门会对这些资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验。
记者:诚信档案在上海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楼莉莎:目前属于培育推广期。最近上海市搞了一个诚信体系规划,现在是以金融体系为主的,我们的人才诚信档案也主动申请加入了该体系。另外,我们也跟上海本地的一些高校进行了合作,为大学四年级的在校生建立了一个社会实践的诚信记录。这份记录,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他们的择业目的性。另外,也是我们对诚信档案的一种宣传,让这些未来的社会就业主体从校园里就接触到诚信档案,认识到它的作用和价值。
记者:在我国,诚信档案系统作为新生事物,推行中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楼莉莎: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的支持,需要媒体的宣传,使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认识到诚信档案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它的实际价值。
记者:现在有许多企业都不重视员工的人事档案,您认为一名普通员工的个人档案与企业的关系在哪里?交给相关档案部门托管之后,企业有什么理由去重视它?
楼莉莎:如今凡是在上海的企业,用人都要有出入记录。但员工的具体表现,就需要我们人才中心有意识地去征集,然后补充到个人档案中。我们在征集档案信息的工作中发现,企业并不是对员工的个人档案问题无动于衷,真正聪明的企业反而善于通过档案对员工进行激励,比如企业对员工定期考核的报告、年终的总结评语,这些都记载到员工的档案里。有时我们难以想象,一份真实的报告或是一份中肯的评语对那些优秀的员工具有怎样的激励作用。如果这些做法成为一种企业制度,那么益处更是巨大的!况且,这又是每一个用人单位的责任,从对员工负责、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企业应该这样做。
一些小企业和经济组织不在乎人事档案的有与无,他们信奉的是“业务第一”,为招人而招人,没有长期的人才文化。要知道这样的“速食型”用人单位最不适合人才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对员工进行详实的动态档案记录,是培养人才和发现人才的基础,为将来提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一个企业只有形成了这样的人才文化,才会凝聚人才,吸引人才。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果每个用人单位都能把人事档案问题重视起来,无疑会减少全社会的用人风险。现在民营企业对建设诚信档案的呼声很高,就是因为他们在人才诚信问题上接受的教训太多了。
记者:您认为非公有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有哪些是急需改进的?
楼莉莎:我想说的是,希望大家不要忽略了对人才的客观评价。作为非公有企业,把员工档案交给人事部门托管,就有义务配合人事部门及时把人才的资料归档,把员工的档案真正地管起来。
话又说回来,人毕竟是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无法对其进行随时随处的严密审视,只能就某一阶段对其进行客观的把握。
企业在用人上的能力选择原则并没有错,但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发展趋势,虽然过去不等于未来,但了解一个人也不能与他的过去相脱离。
记者:您认为谁将最终决定人事档案问题的走向?
楼莉莎:这些年来,中国人事档案的状况以及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如今有点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上观望的人。由于人们的观念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改变,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观念更新滞后,造成了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滞后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为人事部门,让人事档案在这个时代发挥它的作用、让它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我们的职责。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不断探讨、尝试,致力于建立一套更加适应今天这种经济体系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包括诚信档案的推广和电子档案的建立等。但我想最终决定人事档案问题的不是我们,而是政府人事部门。这些年,非公有企业越来越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上海市政府的重视。政府的号召力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一套相关政策的出台是解决人事档案问题走向的关键。
据说,上海拥有一套国内先进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他们的诚信档案让上海人有了证明自己职业信用的编号,他们的电子档案网络蔓延在这座国际都市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今天,作为亿万普通的档案拥有却不持有者其中的一员,我走进了可能在这场细雨过后第一块被阳光亲吻的土地,上海中山西路620号,我如约拜访了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楼莉莎女士。
记者:在您看来,“人事档案”在我国的现状如何?
楼莉莎:人事档案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的工作就是力所能及地解决这些问题,让上海市的人事档案管理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今许多年轻人对档案的理解越来越浅,也是造成档案问题现状的原因之一。不少媒体这两年纷纷对流动人员的“死档”问题展开报道,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但如果叫做“死档”却不是很准确,我觉得这些所谓的“死档”是相对静态的,例如有些人去了外省市或者是国外,当地档案管理部门便很难随时跟踪他们的档案,所以这些人的档案就呈现出了相对静止的状态。
另外,如今很多企业无权管理档案,而这些企业的员工流动率又相对较高,上海外来人才数量更为突出,我们人才中心就起到了对其档案进行管理的作用。
记者:上海是一个外来人才比较集中的城市,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会不会有一定难度?
楼莉莎:我们现在管理的档案都是流动人员的,对这类人员的档案的管理相对比较困难。就外来人才来说,最近几年,上海市为他们设立了“人才居住证”,期限分为一年、三年、五年。在第一次办理居住证时,他们都要填写基本的个人资料,一年后续证时,资料又有了更新,我们就掌握了他们在这一年里的工作动态。
如果一年中用人单位没有对他们进行工作记录,他们的资料更新肯定就会受到局限,而由于大部分用人单位配合档案托管单位进行档案管理的意识尚未形成,所以这些档案的动态管理只是大致的。因此,作为人事部门就有义务建立一套动态的人事档案系统,也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上海市人才诚信档案系统。
上海市人才中心建立的诚信档案分为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我们对个人诚信档案的管理基本上本着“先承诺、后核实、再跟踪”的方法。承诺的信息主要由用人单位最关心的学历、工作经历等信息组成,我们会通过核实提供给用人单位,一旦查出承诺不真实,我们会把一次不诚信记录记载在承诺者的个人诚信档案中。当然,由于这样的一张“人才信息查询卡”是个人自愿建立的,所以,绝大部分人都会提供真实的资料,而这张卡对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证明自己的诚信度,会使他们在能力相当的岗位竞争中占得先手。
记者:建立人才诚信档案的目的是什么?
楼莉莎:主要是为了保障人才的职业经历记录不断档,提升人事档案的实用价值。
记者:那么人才诚信档案主要针对哪些人呢?
楼莉莎:诚信档案第一服务主体是柔性流动人才,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户口档案都在外地而人在上海的“人才居住证”持有者。他们的诚信档案将陪伴他们度过在上海的职业生活,而学历、工资、税单、工作打分、对本市的贡献及入党、职称、培训等情况都将记录在案。他们的子女被允许在上海市的学校里读书,当他们离开上海回到档案所在地,我们会与当地人事部门联系,把他们在上海的诚信档案放进他们的人事档案里,保证人事档案的连续性;第二服务主体是主动申请建立诚信档案的个人,这些人具有很高的自我推荐和自我责任意识,他们愿意接受记录和印证自己的历史,比如说有些人主动提供个人专利发明的证书,用以说明对社会的贡献。当然,我们的诚信部门会对这些资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验。
记者:诚信档案在上海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楼莉莎:目前属于培育推广期。最近上海市搞了一个诚信体系规划,现在是以金融体系为主的,我们的人才诚信档案也主动申请加入了该体系。另外,我们也跟上海本地的一些高校进行了合作,为大学四年级的在校生建立了一个社会实践的诚信记录。这份记录,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他们的择业目的性。另外,也是我们对诚信档案的一种宣传,让这些未来的社会就业主体从校园里就接触到诚信档案,认识到它的作用和价值。
记者:在我国,诚信档案系统作为新生事物,推行中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楼莉莎: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的支持,需要媒体的宣传,使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认识到诚信档案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它的实际价值。
记者:现在有许多企业都不重视员工的人事档案,您认为一名普通员工的个人档案与企业的关系在哪里?交给相关档案部门托管之后,企业有什么理由去重视它?
楼莉莎:如今凡是在上海的企业,用人都要有出入记录。但员工的具体表现,就需要我们人才中心有意识地去征集,然后补充到个人档案中。我们在征集档案信息的工作中发现,企业并不是对员工的个人档案问题无动于衷,真正聪明的企业反而善于通过档案对员工进行激励,比如企业对员工定期考核的报告、年终的总结评语,这些都记载到员工的档案里。有时我们难以想象,一份真实的报告或是一份中肯的评语对那些优秀的员工具有怎样的激励作用。如果这些做法成为一种企业制度,那么益处更是巨大的!况且,这又是每一个用人单位的责任,从对员工负责、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企业应该这样做。
一些小企业和经济组织不在乎人事档案的有与无,他们信奉的是“业务第一”,为招人而招人,没有长期的人才文化。要知道这样的“速食型”用人单位最不适合人才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对员工进行详实的动态档案记录,是培养人才和发现人才的基础,为将来提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一个企业只有形成了这样的人才文化,才会凝聚人才,吸引人才。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果每个用人单位都能把人事档案问题重视起来,无疑会减少全社会的用人风险。现在民营企业对建设诚信档案的呼声很高,就是因为他们在人才诚信问题上接受的教训太多了。
记者:您认为非公有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有哪些是急需改进的?
楼莉莎:我想说的是,希望大家不要忽略了对人才的客观评价。作为非公有企业,把员工档案交给人事部门托管,就有义务配合人事部门及时把人才的资料归档,把员工的档案真正地管起来。
话又说回来,人毕竟是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无法对其进行随时随处的严密审视,只能就某一阶段对其进行客观的把握。
企业在用人上的能力选择原则并没有错,但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发展趋势,虽然过去不等于未来,但了解一个人也不能与他的过去相脱离。
记者:您认为谁将最终决定人事档案问题的走向?
楼莉莎:这些年来,中国人事档案的状况以及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如今有点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上观望的人。由于人们的观念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改变,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观念更新滞后,造成了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滞后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为人事部门,让人事档案在这个时代发挥它的作用、让它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我们的职责。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不断探讨、尝试,致力于建立一套更加适应今天这种经济体系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包括诚信档案的推广和电子档案的建立等。但我想最终决定人事档案问题的不是我们,而是政府人事部门。这些年,非公有企业越来越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上海市政府的重视。政府的号召力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一套相关政策的出台是解决人事档案问题走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