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中焕发出探究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激发探究欲望——想学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产生疑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体味探究乐趣——巧学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我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拆出分数、化出分数的基础上,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同意意见(并且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持否定意见。而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判断孰是孰非,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各向对方陈述理由,谁能想个问题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赢了。后一种意见有破有立,并现场用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两份,问道:“这是几份?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否定方说:“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颇具说服力。这时,我才问道:“这题错在哪里?只要加上哪两个字就对了?”这样的“巧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中还让学生们学会了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设“梯”,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分享探究喜悦——乐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思”,形成探究思维的个性,养成探究习惯——会学
拓“思”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学,必须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激发探究欲望——想学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产生疑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体味探究乐趣——巧学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我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拆出分数、化出分数的基础上,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同意意见(并且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持否定意见。而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判断孰是孰非,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各向对方陈述理由,谁能想个问题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赢了。后一种意见有破有立,并现场用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两份,问道:“这是几份?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否定方说:“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颇具说服力。这时,我才问道:“这题错在哪里?只要加上哪两个字就对了?”这样的“巧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中还让学生们学会了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设“梯”,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分享探究喜悦——乐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思”,形成探究思维的个性,养成探究习惯——会学
拓“思”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学,必须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