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放赦”活动的历史久远,又没有可考的文字记载,致使“放赦”这一民间宗教活动的真正含义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如今“放赦”活动属于民间社火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人们大都把原来祈求赦免天下苍生的“放赦”,理解为现在众多年俗中的一种社火——“放社”。
“放社”这种活动只有陕北榆林地区的佳县境内有。“放社”的发起时间已无法考据,但听老辈人常讲,早年佳县黄河一带瘟疫肆虐、黑龙作孽、洪水泛滥、妖魔横行,百姓生活在火热水深之中。这事让八仙和道教仙宗张道陵知道了,他们便一起降妖除魔,最后制服了黑龙,并为百姓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从此瘟疫尽散,村民安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根据大赦天下里消除一切罪责,免去一切灾难的寓意,在每年正月初九举办“放赦”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村舍人口平安、风调雨顺、消灾免难、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放社”的具体方式为在村子周边的一处悬崖上,拴上一根专门定做长达两三百丈长的绳索,将年,月、日、时四个先行官和道教传说中的八仙(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何仙姑)及一个骑着仙鹤的老寿星顺着绳索凌空放下。年、月、日、时四个先行官为分别骑在马上的四个神仙。马和神仙都是用木头精雕而成。这些社人、社马都是按真人真马的比例缩小的,每年都要重新修固,去掉脱落的油漆,涂上当地的血腻子,重上底色,再用矿物颜料和油漆画上轮廓、五官。马上有彩漆,神仙披艳袍穿绸衣,威猛英俊,神态各异。有的如威风凛凛的将军,有的像驰骋疆场的斗士。四个先行官每个都有不同的含义“年值”使者报得风调雨顺,“月值”使者报得五谷丰登;“日值”使者报得合社平安;“时值”使者报得人口平安。然后是八仙,按顺序两个一组,飘然而下,最后放下的是一个身驾仙鹤的老寿星。老寿星身上挂有一些祈保平安的护身符,人们在老寿星下来之后纷拥而上,争抢老寿星身上的符,然后将抢到的符挂在孩子的身上或是挂在汽车上,祈保平安、如意。
“放社”这种活动在佳县周边几个农村都有,而被誉为西部神山的白云山脚下的谭家坪村是其中把“社”做得最大,规模也搞得最大的一个地方。
谭家坪是陕北黄河岸边一个村落,平日里村里的人们进进出出、锄田种地,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和睦睦、客客气气,乍眼一看普普通通没有什么与其他村庄不同的地方。这里山多地少,村民们大多靠种枣树来维持生计,近年来由于天不作美不是旱就是涝,红枣的收成也不怎么样,村里多数的青年人都到神木府谷一带打工去了,平日里只有老人们攒聚在阳光照射的路边窑前闲聊晒着太阳,妇女们操持着家中的日常生活,平日里整个村里平静安逸。然而就是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却有着及其神奇的一面,这里宗教氛围非常的浓厚,在这个仅几百人的小山村里却是道教、佛教、天主教三教共存,这里地处西北道教圣地白云山脚下,道教盛行门徒众多。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个道教圣地脚下信奉道教之徒不占少数的村里没有道观却有着一座历史久远的寺庙,供奉着被他们称之为佛家的释迦牟尼。这里人说,据老辈们讲“他们这里的庙比白云山还要早”,据说白云山上供奉的真武祖师是从他们这里变化出去的。“放社”活动就是由寺庙里的信徒、纠手(庙会上的头头)操办的,而“放社”里面的众神却又是道教之中的八仙。更让人惊叹的是在靠黄河岸边的村尾竟然有着一座由西班牙神父修建于1934年的西式教堂,教堂里有天津神学院毕业的神父时常带领信徒们做着礼拜弥撒。
正月初八是“放社”活动的第一天,主要的活动是圈村(人们抱着神龛,香炉在彩旗锣鼓的引导下把这个村子围起来,意思是神灵在村子周围转了一圈,整个村子都在神灵的庇佑之中了)。
这天一大早,村民们便敲锣打鼓张罗起秧歌队去请河神,山神、水神等等各方的神仙,人们在经过的庙宇,水井上贴上祈福敬奉的符帖,恭请各路神仙一道去看“放社”,在经过各家院落的门前路边,早已等待在路边的人们用手中的香换下香炉中的香,然后将香插在自家的房前墙边,意思是神仙已经到了本家,会保佑家宅安定,人畜兴旺、四季平安。等将整个村庄都圈进来了后,便将神龛和香炉安放在早已设好的道场之中,请道士做道场安放各路诸神。
正月初九一大早,六七个人扛着几百米长的绳索往放社的山上送去,绳索是从山西专门定做的,有近三百丈长,整个绳索上不能有一点的疙瘩,否则将影响“社人”的降落,绳索有一般人的手腕粗,六七个壮汉连抬带扛地一路歇了好几次才将绳索送上山。九时许,十几人扛着“社人”、“社马”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慢慢地爬上了山崖,上山后“社人”按顺序整齐的摆放在地上,“放社”的纠手(一般指庙会上帮忙负责的人)按分工开始了各自的工作,看“社人”的纠手在每个“社人”前插上了香案,跪拜在“社人”前敬香叩头;放绳的纠手则开始摆弄绳索,绳子太长须有经验的纠手才能把绳索快速摆顺,悬崖边上几百米长的绳索打上结可是个麻烦事。悬崖边上的石头上有一个十厘米粗的圆洞,上面插上一根木桩,据说这个圆洞已有数十年了,是专门用来放社用的。摆顺的绳索一头绑到木桩上,一头慢慢送下了山崖,山下有数十人一字排开将绳索慢慢接到山底的庙宇前面。绳索排好后,将“社人”按顺序慢慢穿在绳索上,每个“社人”下面都有不同的配重,有的用竹篮装土、有的用石块,根据每个“社人”自身重量的不同,配重也不同,每个配重都是有经验的老者用秤秤过的,轻了“社人”可能放不下去了,重了速度太快,底下的人不好接也容易碰伤人。“社人”一旦穿上了绳索人就不能用脚在上面跨越绳索了,否则就是对神灵的不敬,据说神灵会降罪的,因此上活动的人只能在绳索下面钻过。
放社之前要“打醋坛”(在烧红的铁勺上倒上醋,在“社人”的周围熏一圈),意思是经过醋一熏,一切灾难都远离、所有的病灶都熏跑,带给人的只是平安,吉祥。
放社就要开始了,只见一个叫宝弟的人被绑在了悬崖边的木桩上。宝弟是放社活动中的“头社”(最靠近悬崖的那个人,因所有的“社”最终都由他放下因此被称为“头社”,为了安全将他绑在木桩上)。这时山上一切都准备好了,山下的纠手们也做好了接社的准备,道士在山下设起了道场,四邻八乡的人们都赶到了山下,庙前、庙后、公路周边一时间密密麻麻地站满了看热闹的人。随着山下总会长的一声叱喝,信号响起,山下响起一声震耳的铁炮声伴随着山谷的回声传向山顶,少时远远地看到山上一股白烟升起,伴随着轰鸣的炮声平空辟来,霎时间所有看热闹的人都紧闭了嘴,睁大眼睛向远处张塑。随着山上山下的两声炮响,年值先行官率先冲了下来,只见它身披彩袍。手拿令旗。跨下枣红马,马下悬挂着一卦鞭炮,噼噼啪啪、烟雾缭绕从千米高落差的山崖上箭一般顺着绳子急速飞驰而下,山下顿时想起了震天的锣鼓唢呐声,人群顿时也躁动起来。随着“社人”的一个个从天而降,人群中不时传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值日先行官犹如一个个冲杀疆场的将军,威风凛凛凌空挥杀,八仙在空中俨然一派仙人气宇,乘风踏浪飘然而下。当代表着幸福如意的老寿星骑着仙鹤从山上最后一个飞下来时,整个人群沸腾了,乡亲们蜂拥上去,全然不过纠手们的叫喊阻挡,争先恐后地从老寿星身上背着的黄色包袱里,争抢着取走一只只写着神秘符号的黄纸条(符),然后将其挂在孩子的身上、车上、摩托车上。
最后只见总会长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从一个方斗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五谷,面花、硬币之类的吉祥物一把把地洒向人群,伴随着满山谷的欢呼声,人们互相争抢着空中落下的吉祥物,一时间里男人们奋力地抢夺着,女人们开心地嬉闹着,孩子们欢呼跳跃着,老人们幸福微笑着,似乎幸福来到了,平安回家了。
“放社”这种活动只有陕北榆林地区的佳县境内有。“放社”的发起时间已无法考据,但听老辈人常讲,早年佳县黄河一带瘟疫肆虐、黑龙作孽、洪水泛滥、妖魔横行,百姓生活在火热水深之中。这事让八仙和道教仙宗张道陵知道了,他们便一起降妖除魔,最后制服了黑龙,并为百姓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从此瘟疫尽散,村民安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根据大赦天下里消除一切罪责,免去一切灾难的寓意,在每年正月初九举办“放赦”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村舍人口平安、风调雨顺、消灾免难、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放社”的具体方式为在村子周边的一处悬崖上,拴上一根专门定做长达两三百丈长的绳索,将年,月、日、时四个先行官和道教传说中的八仙(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何仙姑)及一个骑着仙鹤的老寿星顺着绳索凌空放下。年、月、日、时四个先行官为分别骑在马上的四个神仙。马和神仙都是用木头精雕而成。这些社人、社马都是按真人真马的比例缩小的,每年都要重新修固,去掉脱落的油漆,涂上当地的血腻子,重上底色,再用矿物颜料和油漆画上轮廓、五官。马上有彩漆,神仙披艳袍穿绸衣,威猛英俊,神态各异。有的如威风凛凛的将军,有的像驰骋疆场的斗士。四个先行官每个都有不同的含义“年值”使者报得风调雨顺,“月值”使者报得五谷丰登;“日值”使者报得合社平安;“时值”使者报得人口平安。然后是八仙,按顺序两个一组,飘然而下,最后放下的是一个身驾仙鹤的老寿星。老寿星身上挂有一些祈保平安的护身符,人们在老寿星下来之后纷拥而上,争抢老寿星身上的符,然后将抢到的符挂在孩子的身上或是挂在汽车上,祈保平安、如意。
“放社”这种活动在佳县周边几个农村都有,而被誉为西部神山的白云山脚下的谭家坪村是其中把“社”做得最大,规模也搞得最大的一个地方。
谭家坪是陕北黄河岸边一个村落,平日里村里的人们进进出出、锄田种地,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和睦睦、客客气气,乍眼一看普普通通没有什么与其他村庄不同的地方。这里山多地少,村民们大多靠种枣树来维持生计,近年来由于天不作美不是旱就是涝,红枣的收成也不怎么样,村里多数的青年人都到神木府谷一带打工去了,平日里只有老人们攒聚在阳光照射的路边窑前闲聊晒着太阳,妇女们操持着家中的日常生活,平日里整个村里平静安逸。然而就是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却有着及其神奇的一面,这里宗教氛围非常的浓厚,在这个仅几百人的小山村里却是道教、佛教、天主教三教共存,这里地处西北道教圣地白云山脚下,道教盛行门徒众多。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个道教圣地脚下信奉道教之徒不占少数的村里没有道观却有着一座历史久远的寺庙,供奉着被他们称之为佛家的释迦牟尼。这里人说,据老辈们讲“他们这里的庙比白云山还要早”,据说白云山上供奉的真武祖师是从他们这里变化出去的。“放社”活动就是由寺庙里的信徒、纠手(庙会上的头头)操办的,而“放社”里面的众神却又是道教之中的八仙。更让人惊叹的是在靠黄河岸边的村尾竟然有着一座由西班牙神父修建于1934年的西式教堂,教堂里有天津神学院毕业的神父时常带领信徒们做着礼拜弥撒。
正月初八是“放社”活动的第一天,主要的活动是圈村(人们抱着神龛,香炉在彩旗锣鼓的引导下把这个村子围起来,意思是神灵在村子周围转了一圈,整个村子都在神灵的庇佑之中了)。
这天一大早,村民们便敲锣打鼓张罗起秧歌队去请河神,山神、水神等等各方的神仙,人们在经过的庙宇,水井上贴上祈福敬奉的符帖,恭请各路神仙一道去看“放社”,在经过各家院落的门前路边,早已等待在路边的人们用手中的香换下香炉中的香,然后将香插在自家的房前墙边,意思是神仙已经到了本家,会保佑家宅安定,人畜兴旺、四季平安。等将整个村庄都圈进来了后,便将神龛和香炉安放在早已设好的道场之中,请道士做道场安放各路诸神。
正月初九一大早,六七个人扛着几百米长的绳索往放社的山上送去,绳索是从山西专门定做的,有近三百丈长,整个绳索上不能有一点的疙瘩,否则将影响“社人”的降落,绳索有一般人的手腕粗,六七个壮汉连抬带扛地一路歇了好几次才将绳索送上山。九时许,十几人扛着“社人”、“社马”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慢慢地爬上了山崖,上山后“社人”按顺序整齐的摆放在地上,“放社”的纠手(一般指庙会上帮忙负责的人)按分工开始了各自的工作,看“社人”的纠手在每个“社人”前插上了香案,跪拜在“社人”前敬香叩头;放绳的纠手则开始摆弄绳索,绳子太长须有经验的纠手才能把绳索快速摆顺,悬崖边上几百米长的绳索打上结可是个麻烦事。悬崖边上的石头上有一个十厘米粗的圆洞,上面插上一根木桩,据说这个圆洞已有数十年了,是专门用来放社用的。摆顺的绳索一头绑到木桩上,一头慢慢送下了山崖,山下有数十人一字排开将绳索慢慢接到山底的庙宇前面。绳索排好后,将“社人”按顺序慢慢穿在绳索上,每个“社人”下面都有不同的配重,有的用竹篮装土、有的用石块,根据每个“社人”自身重量的不同,配重也不同,每个配重都是有经验的老者用秤秤过的,轻了“社人”可能放不下去了,重了速度太快,底下的人不好接也容易碰伤人。“社人”一旦穿上了绳索人就不能用脚在上面跨越绳索了,否则就是对神灵的不敬,据说神灵会降罪的,因此上活动的人只能在绳索下面钻过。
放社之前要“打醋坛”(在烧红的铁勺上倒上醋,在“社人”的周围熏一圈),意思是经过醋一熏,一切灾难都远离、所有的病灶都熏跑,带给人的只是平安,吉祥。
放社就要开始了,只见一个叫宝弟的人被绑在了悬崖边的木桩上。宝弟是放社活动中的“头社”(最靠近悬崖的那个人,因所有的“社”最终都由他放下因此被称为“头社”,为了安全将他绑在木桩上)。这时山上一切都准备好了,山下的纠手们也做好了接社的准备,道士在山下设起了道场,四邻八乡的人们都赶到了山下,庙前、庙后、公路周边一时间密密麻麻地站满了看热闹的人。随着山下总会长的一声叱喝,信号响起,山下响起一声震耳的铁炮声伴随着山谷的回声传向山顶,少时远远地看到山上一股白烟升起,伴随着轰鸣的炮声平空辟来,霎时间所有看热闹的人都紧闭了嘴,睁大眼睛向远处张塑。随着山上山下的两声炮响,年值先行官率先冲了下来,只见它身披彩袍。手拿令旗。跨下枣红马,马下悬挂着一卦鞭炮,噼噼啪啪、烟雾缭绕从千米高落差的山崖上箭一般顺着绳子急速飞驰而下,山下顿时想起了震天的锣鼓唢呐声,人群顿时也躁动起来。随着“社人”的一个个从天而降,人群中不时传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值日先行官犹如一个个冲杀疆场的将军,威风凛凛凌空挥杀,八仙在空中俨然一派仙人气宇,乘风踏浪飘然而下。当代表着幸福如意的老寿星骑着仙鹤从山上最后一个飞下来时,整个人群沸腾了,乡亲们蜂拥上去,全然不过纠手们的叫喊阻挡,争先恐后地从老寿星身上背着的黄色包袱里,争抢着取走一只只写着神秘符号的黄纸条(符),然后将其挂在孩子的身上、车上、摩托车上。
最后只见总会长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从一个方斗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五谷,面花、硬币之类的吉祥物一把把地洒向人群,伴随着满山谷的欢呼声,人们互相争抢着空中落下的吉祥物,一时间里男人们奋力地抢夺着,女人们开心地嬉闹着,孩子们欢呼跳跃着,老人们幸福微笑着,似乎幸福来到了,平安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