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辛伐他汀;高血压;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 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4_0317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4.32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他汀 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作用和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作用。本文旨在探讨辛伐 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病例为2006年6月至2008年7月于我院内科收治入院的患者共180例,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血压测量方法根据《1990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分类标准: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诊断标准。病程为6个月~25年,其中男110例, 女70例,年龄40~78(64.5±9.6)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组与排除标准:1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n=90例)和对照组(n=90例),辛伐 他汀治疗组的年龄为45~78(65.2±9.2)岁,其中男57例,女33例,病程为11个月~25年 ;对 照组的年龄为40~76(65.9±8.5)岁,其中男52例,女38例,病程为6个月~23年。对照组 给予贝那普利10mg、左旋氨氯地平2.5mg口服,每日1次,共服用4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 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共服用4周。所有研究对象均除外继发性高血压、代谢综合征、 心功能不全、急性感染、炎症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近期有急性 心肌梗死和使用影响免疫活性的药物的患者亦除外。 临床基本情况:对照组与辛伐他汀治疗组从体重指数[(24.3±3.5)kg/m2:(23.9±3 .6 )kg/m2]、病程[(12.6±8.7)年:(12.3±9.1)年]、吸烟(23%:19%)等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1)标本采集:患者入院第1天和治疗后4周空腹抽血,离心5min分离出血 清,于德国西门子医用冰箱-50℃保存,分批测定。(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采用 散射 比浊法,试剂盒购自德灵公司,灵敏度为0.1mg/L,测定线性范围为0.1~350mg/L,试剂 盒批内变异系统5.5%,批间变异系数6.2%。仪器为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各参数值均采 用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 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变化的比较:见表1。辛伐他汀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治疗甘油三酯(TG) 、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有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_ C)有明显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辛伐他汀治疗组血压降 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均有所降低,辛伐他汀治疗 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和原发性高血压 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内皮损伤所引发的炎症反应同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C反应蛋白是机体炎症反应的一种敏感但非特异性标志物。在白细胞介素刺激下肝脏产生CRP ,其可与补体C1q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参与炎症免疫反应,促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合成Z L_6、IL_18、TNF_2等促炎症因子,同时促使血管内细胞粘附分子、细胞向粘附分子和E_选 择素的表达。CRP能够调节LDL,促使泡沫细胞生成,破坏内皮功能,抑制皮内祖细胞的生存 和分化。C反应蛋白对血压影响的可能机制:(1)高浓度的C反应蛋白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 胞增生、迁移,动脉内膜增厚,导致血管重构,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1]。( 2)高浓度的C反应蛋白使血管内皮细胞对依赖性舒张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减弱了血管的 舒张功能[2]。(3)高浓度的C反应蛋白可以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密度[3]。 C反应蛋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释放的NO及前列腺素减少,影响血管的舒张[4]。
他汀类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许多调脂外作用,抗炎是其中之一。他汀类不仅能抑制氧化 性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分子的表达,还能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 浆中可溶性P_选择素的水平,从而降低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它能下调单核细胞表面粘附 分子CD11b的表达,从而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粘附、浸润血管壁,起到抑制血管壁炎症反 应的作用[5]。他汀类可与白细胞的淋细胞功能相关抗原_1上的特殊部位相结合, 阻断LFA介导的淋巴细胞的粘附和淋巴细胞共激活作用,从而具有抗炎作用[6]。小 的GTP结合蛋白Rho是白细胞粘附至内皮的关键因素,而Rho激活需要毛牛儿基焦磷酸来抑制 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7]。本文显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含量高于正 常人(P<0.05),提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辛伐他汀可以降低高血 压病患者的血压、同时降低其血清CRP水平,提示辛伐他汀可能是通过对抗血管壁的炎症反 应,起到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yaishi_Okano R, Yamasaki Y, Katakami N, et al. Elevated C_reactiv e protein associates with early_stag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subjectswith type 1 dibets[J]. Dibets care,2002,25:1432-1438.
[2]Fichtlscherer S, Rosenberger G, Walter DH, et al. Elevated C_reactive prote in levels and impaired endothelial vasore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 ry disease[J]. Circulation,2002,102:1000-1006.
[3]李建军.高血压可能是一种炎症相关性疾病[J].高血压病杂志,2005,13:526-527.
[4]Bhagat K, Valance P. Inflammatory cytolines impair endothelium_dependent di latation in human veins in vivo[J]. Circulation,1997,96:3042-3047.
[5]邓华菲,熊燕.他汀类药的非降脂作用与心血管保护[J].中国医师杂志,2004,6:5 72-573.
[6]赵水平.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研究现状[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2.
[7]Kwak BR, Mach F. Statins inhibit leukocyte recruitment: new evidence for th eir anti_inflammatory propertie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125 6-1258.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 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4_0317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4.32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他汀 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作用和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作用。本文旨在探讨辛伐 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病例为2006年6月至2008年7月于我院内科收治入院的患者共180例,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血压测量方法根据《1990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分类标准: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诊断标准。病程为6个月~25年,其中男110例, 女70例,年龄40~78(64.5±9.6)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组与排除标准:1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n=90例)和对照组(n=90例),辛伐 他汀治疗组的年龄为45~78(65.2±9.2)岁,其中男57例,女33例,病程为11个月~25年 ;对 照组的年龄为40~76(65.9±8.5)岁,其中男52例,女38例,病程为6个月~23年。对照组 给予贝那普利10mg、左旋氨氯地平2.5mg口服,每日1次,共服用4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 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共服用4周。所有研究对象均除外继发性高血压、代谢综合征、 心功能不全、急性感染、炎症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近期有急性 心肌梗死和使用影响免疫活性的药物的患者亦除外。 临床基本情况:对照组与辛伐他汀治疗组从体重指数[(24.3±3.5)kg/m2:(23.9±3 .6 )kg/m2]、病程[(12.6±8.7)年:(12.3±9.1)年]、吸烟(23%:19%)等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1)标本采集:患者入院第1天和治疗后4周空腹抽血,离心5min分离出血 清,于德国西门子医用冰箱-50℃保存,分批测定。(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采用 散射 比浊法,试剂盒购自德灵公司,灵敏度为0.1mg/L,测定线性范围为0.1~350mg/L,试剂 盒批内变异系统5.5%,批间变异系数6.2%。仪器为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各参数值均采 用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 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变化的比较:见表1。辛伐他汀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治疗甘油三酯(TG) 、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有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_ C)有明显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辛伐他汀治疗组血压降 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均有所降低,辛伐他汀治疗 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和原发性高血压 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内皮损伤所引发的炎症反应同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C反应蛋白是机体炎症反应的一种敏感但非特异性标志物。在白细胞介素刺激下肝脏产生CRP ,其可与补体C1q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参与炎症免疫反应,促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合成Z L_6、IL_18、TNF_2等促炎症因子,同时促使血管内细胞粘附分子、细胞向粘附分子和E_选 择素的表达。CRP能够调节LDL,促使泡沫细胞生成,破坏内皮功能,抑制皮内祖细胞的生存 和分化。C反应蛋白对血压影响的可能机制:(1)高浓度的C反应蛋白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 胞增生、迁移,动脉内膜增厚,导致血管重构,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1]。( 2)高浓度的C反应蛋白使血管内皮细胞对依赖性舒张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减弱了血管的 舒张功能[2]。(3)高浓度的C反应蛋白可以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密度[3]。 C反应蛋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释放的NO及前列腺素减少,影响血管的舒张[4]。
他汀类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许多调脂外作用,抗炎是其中之一。他汀类不仅能抑制氧化 性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分子的表达,还能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 浆中可溶性P_选择素的水平,从而降低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它能下调单核细胞表面粘附 分子CD11b的表达,从而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粘附、浸润血管壁,起到抑制血管壁炎症反 应的作用[5]。他汀类可与白细胞的淋细胞功能相关抗原_1上的特殊部位相结合, 阻断LFA介导的淋巴细胞的粘附和淋巴细胞共激活作用,从而具有抗炎作用[6]。小 的GTP结合蛋白Rho是白细胞粘附至内皮的关键因素,而Rho激活需要毛牛儿基焦磷酸来抑制 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7]。本文显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含量高于正 常人(P<0.05),提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辛伐他汀可以降低高血 压病患者的血压、同时降低其血清CRP水平,提示辛伐他汀可能是通过对抗血管壁的炎症反 应,起到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yaishi_Okano R, Yamasaki Y, Katakami N, et al. Elevated C_reactiv e protein associates with early_stag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subjectswith type 1 dibets[J]. Dibets care,2002,25:1432-1438.
[2]Fichtlscherer S, Rosenberger G, Walter DH, et al. Elevated C_reactive prote in levels and impaired endothelial vasore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 ry disease[J]. Circulation,2002,102:1000-1006.
[3]李建军.高血压可能是一种炎症相关性疾病[J].高血压病杂志,2005,13:526-527.
[4]Bhagat K, Valance P. Inflammatory cytolines impair endothelium_dependent di latation in human veins in vivo[J]. Circulation,1997,96:3042-3047.
[5]邓华菲,熊燕.他汀类药的非降脂作用与心血管保护[J].中国医师杂志,2004,6:5 72-573.
[6]赵水平.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研究现状[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2.
[7]Kwak BR, Mach F. Statins inhibit leukocyte recruitment: new evidence for th eir anti_inflammatory propertie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125 6-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