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得意忘言”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意忘言”语出《庄子·外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既然已经得到了,就不必记住言辞。现多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
  本文中笔者所谈“得意忘言”并非这个成语的本意。
  一、问题提出——得意忘言现象严重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得“意”忘“言”现象非常严重。教师在课堂上巧牵引、重渲染,其目的都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情感把握得非常深刻。但是,细细思索一下,语文味在哪里?似乎只有一个词可以概括——得“意”忘“言”。
  二、研究基础——培养语用,提高素养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用过程中,将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的层面上,既得“意”又得“言”,使得两者相得益彰,“言”“意”共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李维鼎先生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语文的学习先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再从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回到文本形式,进行语用学习。即由“言”得“意”,进而由“意”悟“言”。
  而现在各种偏颇现象却非常严重,正因为此,笔者站在“言意共生”“人文性、工具性兼具”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策略运用——培养语用,“言意共生”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那么在这种阅读对话中,该如何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呢?笔者以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第27课《勇敢的少年》为素材进行阐述。
  1.阅读想象,培养语用能力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幻化成鲜活灵动的艺术。阅读的本质就是从文字中读出画面来,把文字还原成可视可感的情景。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中环境描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想象环境的恶劣,接着提问——读了这段话,你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然后播放视频,深入文本;理解词语,再现环境的恶劣;回归文本,入情朗读。
  上述教学片段中,首先凭借阅读教材,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构筑画面,使文中景就在眼前,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画面图像—语言文字”的心理转换过程中加强语言情境的感受,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随后,紧抓文本关键词,让学生理解感悟。通过想象感悟文本情境,关注文本语言表现形式,进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实现“言意共生”。
  2.还原情感,实现情感相融
  文本是充满感情的载体,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逼真的意象呼吁读者想象与创造。教学中应创设教学情境,将平面精致的文字还原为立体丰富的形象,赋予语言文字鲜活的生命力,使学生在鉴赏中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语用能力。
  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母亲哀求的话。
  重点进行朗读指导:在学生以“恳求、请求”的口吻读母亲的话依然达不到朗读要求的时候,老师配乐示范朗读,以“哀求”式感情朗读母亲的话,体会母亲丧夫失子的痛和近乎绝望的哀求。
  “读”是淋漓尽致地表达语感的最高境界。用“三求”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尤其是音乐的烘托,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足以带动学生走进角色的心灵,于诵读中提升语感,培养语用能力,达到“言意共存”。
  3.细品语蕴,实现有效对话
  从语言材料中获得信息、感悟意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停下来,走进文本,细细品读,从而体会深层次的意境。
  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走进母亲的心灵,一起回顾等待的那一个小时,体会母亲的心路历程。
  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走进人物心灵,品味作者的心路历程,于文字中和角色的心灵一起共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更进一步领悟了文章思想内涵,实现“言意共生”。
  4.拓展延伸,提升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课堂教学中,学生运用语文的方式有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拓展延伸,以书面训练的形式对文本的词句、段落结构、谋篇布局进行再创作,这是培养语用能力的一条捷径。
  当然,最关键的是寻找恰当的语用点。如执教结尾部分时。
  师:文章写到这里,如一首音乐演唱到高潮部分即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这种写法叫留白。今天我们来给文章补白,想象他们上岸后不同的表现。
  精彩的“留白”“补白”帮助学生找到了一个情感的渲泄口,学生满腔的话可以诉之于笔端。不必抓耳挠腮,只有妙笔生花,只有文思如泉涌。读写结合,让学生有话可写,有章可循,同时促进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实现言意互转。
  总之,基于语用学习的阅读教学并不排斥阅读本身。培养语感是基础,积累丰富的感性语料是保证。对于阅读来说,只有能转化为“语用”的吸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吸收;只有言意互转、同构共生的课堂,才是高效的阅读课堂。
其他文献
一  我阿婆九十二岁那年,上山去挖王药。她显然早有盘算。进山前的那段时间,天天拿着那台粉红色的智能手机看天气预报,看到未来四天全是点点,眉头打结,情绪不好,那段时间雨落个没完没了,老天像要把一辈子的泪赶趟儿泻,有意拖延阿婆的出门计划,阿婆总希望四天后会是晴天,可手机看不到四天以后,她心里急,把无名火发在手机上,冲着它戳手指,唠唠叨叨地数落:“人家上班都是一上一礼拜,你就上四天,懒尸鬼!多报几天会死
【摘要】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小学阶段,适当地让学生去接触简单小古文,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去真正触摸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字,去感受汉语的无穷魅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古文学习能力:一、通过比较,体会小古文的言简意赅;二、通过表演,体会小古文的形象生动;三、通过诵读,体会小古文的韵律之美;四、通过续写,体会小古文创作的快乐。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识字教学应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而高年级识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教学的兴趣上。笔者认为需要从预习、重点、串联、延伸四个方面来进行高年级识字教学。  【关键词】识字 预习 重点 串联 延伸  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习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学导教学机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学导操作,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丰富的学习体验认知。教师精心设计学导教案、创设学导学习情境、优化学导教学程序、创新学导学科训练,都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形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导课堂 学习体验  语文学科学导课堂构建时,教师需要有明确的设计操作方向,精选学导教案、创设学导情境、优化学导教程
“数”之奥秘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探寻数学奥秘的课堂上,需要摒弃单纯、枯燥的“说”与“教”,着重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且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而学生则在“探”与“悟”中,经历一些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解决简单的问题。下面结合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中“走进天文馆——认识年、月、日”这节课,紧密结合三个
绘画是一种运用细条、选型、色彩等手段,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形式。每个孩子都有绘画的潜能,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孩子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忽视其发展规律,向其灌输绘画技巧,反而有碍孩子的发展。如何引导幼儿绘画?如何使美术课有吸引力、幼儿有兴趣呢?笔者在教幼儿绘画时,尝试让幼儿摆脱模仿的影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让幼儿的观察代替教师的讲解  观察是幼儿绘画的基本功,图画是培养幼儿
[摘要]随着课改的步步推进,轻松高效的课堂越发显得重要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如何营造一个别样的英语课堂,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愉快的学习。笔者围绕这个主题,结合自身的经验,认为可以从英语教学生活化、设疑激趣轻松化、丰富教学多样化、引导学习主动化四方面入手。  [关键词]英语教学 生活化 轻松化 多样化 主动化  一、英语教学生活化  一直以来,教师教得辛苦、
【摘要】教学提问是决定教学效益的关键因素,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提问,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大问题”,通过适时必要的追问,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经历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提问策略 优化课堂 发展思维  课堂提问,是实施和改进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
阅读是拓宽视野、接触社会、品味生活、提高情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提出: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绘本图文并茂,一般字少精炼,画面唯美柔和,极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是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阶段的阅读书种。若能
【摘 要】学困生面对学习时在心理上、接受知识的能力上、知识运用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困生,设计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学困生的定位,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困生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有效的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学困生是由于各种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针对他们进行教学或辅导工作时,教师不妨“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