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望不极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q_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伯利亚火车6夜
  
  苏联刚解体后的1993年2月,笔者曾乘6天6夜北京——莫斯科火车探访俄国,数月的俄罗斯生活经历,体验到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名言:“70年的苏联帝国历史,令我们落后到世界文明的末端。”刚变天的新俄罗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对比当时邓小平南巡后改革开放的中国,俄罗斯显得惨淡。
  2009年秋天故地重游,见证俄式10多年“改革开放”的硕果。从北京站一上火车照搬当年经验,立马进贡俄国列车员一袋茉莉花茶叶和一副玉手镯。头等车厢卫生间里淋浴头只喷热水,女列车员娜塔莎只好给了我一只中国大铝缸作为淋浴工具。隔壁俄国倒爷包了三个包厢做货仓,倒的是童装、牛仔裤,一路都忙着在过道上理货。
  记得当年此趟列车是火爆的流动中国货车,曾一票难求。那时中国倒爷们沿路开车窗售卖羽绒服、皮夹克、牛仔裤。93年2月当笔者乘的车晚点9小时抵西伯利亚一个小站时,深夜2点,站台上黑压压一片等待购物的俄国人群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安静肃穆得令中国人乍舌。俄国人为自己、家人、邻居购买当时商店里短缺的服装,据说有些俄国人开车10多小时赶来抢购,若错过了此趟车,就得再等一星期了。眼下此趟列车再不见中国倒爷,再不见俄国人追赶着启动的列车眼巴巴地翘首中国人抛下皮衣。
  车行第三天出中国边界满洲里后清早7点抵俄罗斯边界,由于中俄铁轨宽度不同,下车等换车轮3小时。我们去西伯利亚边陲小镇溜达,碰到街头卖菜的东北大姐换了卢布,400卢布换一百人民币,事后听两位在乌兰乌德学芭蕾舞的深圳女孩说满洲里450换一百,常跑此线者都在满洲里换。俄边界小镇狂风肆虐、飞沙走石,如北京的六、七级大风。行在沙石土路上,感受西伯利亚流放的滋味。前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回忆录里提到,他在西伯利亚被拘禁6年,期间不许与任何人交谈。终于一天通知他听电话,电话里传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声音:“现在你自由了。”
  小镇中心石阶上,俄罗斯老妇贩卖一双旧鞋及一袋自家后院产的番茄,旁边是几本旧书摊及售卖三、五件毛织品的妇女,老妇们都戴着电影里观赏过的俄式包头巾。镇上冷清荒凉,店铺寒酸简陋,粗犷原始的白桦木门似数百年古董。迎面遇见一个11、12岁的男童,脚上的黑皮鞋似曾相识,想起来了,小时候看小人书《我的大学》中高尔基外祖父穿的鞋。
  西伯利亚火车之行,经过去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的悲情中转站塔什特(Tayshet),当年流放者在此站换车往东前往惨无人道的劳改营,过了此站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条生命从此有去无回。今天广袤的西伯利亚仍旧天苍苍、野茫茫,俄式木屋菜园里最流行的是洋白菜和土豆,可见西伯利亚人自给自足的日子。深秋金黄、绛红相间的白桦树林及墨绿沼泽间令人想起《日瓦戈医生》中出没的游击队,
  “生活——在我的个别事件中如何转为艺术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如何从命运与经历之中诞生出来。”《日瓦戈医生》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如是说。
  秋明站之后,我们车厢只剩下我和先生及一位港男,另节头等舱只有一位法国人和一位比利时人,三节头等舱共5位乘客。俄国餐车质次价高无人问津(我们用过一餐后再不光顾),次日餐车关闭。每停一站,乘客就涌到小卖亭补充干粮,香肠、黑面包、酸黄瓜和泡番茄,方便面是韩国货,车行俄国境内两天后,站台上开始有俄妇女兜售自家食品,一袋黄瓜、番茄和香肠。上文提及的塔什特站只停两分钟,当娜塔莎开车门的一刹那,7、8个18、19岁美丽的俄国娜塔莎们手举着熏鱼涌到车门,探着头争先恐后地将货物摊在乘客脚下叫卖。对比之下,西伯利亚老太摊贩恐怕是世界上最用功的儒商,老太坐在行李货车旁架着眼镜静静地阅读文学作品,完全不瞄顾客,也不叫卖。
  
  莫斯科5夜
  
  6天6夜后傍晚抵达莫斯科亚罗斯拉夫斯基车站,一俄汉凑上来,从裤兜里掏出的士证要我们跟他出站,的士车前一位似黑社会老大开口要50美元车资,我还价30美元,他坚持35美元,上车后没开多远司机比划着要再加5美元,先生担心若不给恐怕他会当即撂下我们,先前付的35美元也打了水漂,我晃悠着5美元坚持到了酒店再付。车臣司机绕来绕去,我们越看越可疑,终于趁司机下车打听道时决定逃跑。下车即发现车顶的出租车标志失踪,打开行李厢见炮制的假出租车牌躺在角落,路旁恰好停着一辆警车,车臣司机转回来要求5美元,我拒绝,并向他指指警车,他看到警车仓皇而逃。记得93年时,俄罗斯警察对车臣人格外凶狠。
  我们托着行李询问路旁一对莫斯科情侣,他们热情领我们走街串巷来到酒店,先生请年轻人进来喝酒,他们表示:
  “你们刚到一定累了,需要休息。”莫斯科之行5天里深感俄罗斯人热情友善,问路总是领我行走半小时到目的地才分手,地铁上一位俄罗斯女士坚持陪我乘到换车站反复解释后才分手,十分感动。
  莫斯科故地重游,红场旁多了兜售旅游纪念品的摊贩群,新版旅游画上,列宁一手叉腰,一手举着可口可乐;斯大林举着美元挥手;一对装扮成列宁和斯大林的表演者忙着与游客合影,收费5美元。逛街购物,再没有经历93年时辛苦三小时排队,好不容易熬到前面时,土豆刚好卖光的凄惨,
  “排队和售空”是苏联时代的国语。如今超市焕然为购物天堂,俄国人衣着时尚更直逼欧美流行,苏联解体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甚至眉眼样貌都变得“西方模样”了,10多年前我一眼就能认出俄国人的典型面孔,现在俄国人样貌变得我都认不出熟悉的“苏联老大哥了”,起初与莫斯科大学生搭讪,我甚至怀疑地询问他们是否是俄罗斯人。家父是俄罗斯文学教授,记得当初总有俄国朋友请他帮忙在北京找工作,如今未碰到一位。
  
  圣彼得堡5夜
  
  乘夜车去圣彼得堡,同车厢莫斯科人安德烈曾是中学历史教师,苏联解体后下海做生意,生产工业用的传送带,成为新俄罗斯市场经济下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午夜时安德烈请先生去餐车喝伏特加,其格言是:
  “伏特加是哲学。”清早5点半抵圣彼得堡,这次学乖了预约了万豪酒店车接站,价钱仍旧是一千卢布,虽贵但得到有保障的服务。
  酒店房间未收拾好,我们去涅瓦河岸边欣赏黎明日出。清早7、8点钟居然街道上找不到一家营业的咖啡馆可以吃早餐。回酒店早餐是700卢布一位(30卢布换一美元),当初93年时一位俄国教授的月工资是10美元,讲师只有5美元。酒店前台通知中午可能有房,先生生气了要求见经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当即升级到商务间。
  圣彼得堡93年光顾时觉得比莫斯科美,今天看来却是相反的印象,莫斯科处处修整一新,而眼前老帝国首都许多房屋仍是10多年前破败模样,仅冬宫粉刷一新还有俄式洋葱头教堂漆得金碧辉煌。圣彼得堡地铁票也比莫斯科便宜两卢布,20卢布一张。涅瓦河畔万豪酒店是前帝俄建筑,旅游过的东欧国家发现许多前帝国时代保护级辉煌建筑,如今都被“夹着皮包回来了”的西方公司占据着。“阿芙乐尔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 马列主义”的军舰仍泊在涅瓦河,附近中餐馆名日“人人楼”山东人经营,经理说俄国目前下岗者多,卢布贬值,卢布辉煌时曾22换一美元,2008年惨淡到38换一美元。
  整天在涅瓦大街上荡来荡去,感觉商品比莫斯科便宜,周末典雅古建筑百货公司里顾客稀落,购物者更少。中餐馆经理说圣彼得堡人就在超市买点面包、香肠度日,圣彼得堡街头餐馆也不如莫斯科精致,常光顾一间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剧院咖啡馆,原帝国建筑改造成半帝俄、半法王朝风格,令人恍惚置身前朝《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场景。
  傍晚冬宫广场上十几个皮衣青少年飙着摩托车取乐,个个衣着光鲜时尚。遥想93年,中国朋友当街遭遇俄国青年持刀抢劫皮夹克,报案时俄警察叹息道:“眼下俄国人道德沦丧,旧体制、旧道德一夜间摧毁,新秩序尚未建立,俄国人的道德处于真空状态。”
  阅读英文《圣彼得堡时报》,文章指责当初普京大权在握后,曾限制叶利钦的行动自由并监听其电话,形同将叶氏软禁在克林姆林宫。哇!俄国真是翻天覆地了,苏联时代私下里讲政治讽刺段子都会遭遇告密,结果面临5至10年的牢狱之灾。
  
  赫尔辛基4夜
  
  圣彼得堡乘火车6个半小时抵芬兰首都。车启程两小时后接近芬兰边境时,同车厢的两位芬兰先生说这一带二战前曾是芬兰领地,二战后苏联遣返了30万芬兰人,芬兰人偿还了苏联10年战争赔款。看着窗外的边境城市,芬兰人说这些建筑与60年前一模一样没有变化。车一进入芬兰,英国老公松了口气,说是进入欧盟就是到家了。
  芬兰边检人员与俄国人相比,无论精神面貌、制服、发型还有流利英语都显得“很欧盟”,漂亮白衬衫下的芬兰边检小伙,个个帅得像好莱坞影星,窗外芬兰城市简直就是现代化的模范样板。好奇询问芬兰先生,为何他们不入北约组织。我笑说:
  “有北约保护你们,起码不至于一个芬兰帅哥抵抗10万俄军。”对方回答有点避重就“虚”,我猜二战时芬兰曾“站错队”,为了抵抗强邻苏联,芬兰人不惜支持纳粹,往事不堪回首,如今芬兰人是否不敢再轻易缔结军事联盟。再说若入北约即成为西方抗俄前沿,这份重任芬兰5百万人口实在担当不起。
  我又问:
  “为何北欧福利模式体制如此成功,从出生一路包到坟墓且照顾到每一位居民,生于此如中了六合彩。”芬兰人回答长篇大论,答案实际上联合国评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评语中已经阐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欧在一系列指标评选中总是名列前茅。
  晚10点抵赫尔辛基,车站外黑夜里的士静静排队,无黑车拉客,无不三不四者骚扰外国游客。的士上价目表和刷卡机规规矩矩,司机英语流利热情攀谈,赏心悦目,抵达酒店开了发票。整个赫尔辛基是文明、整洁、美丽的典范,人人讲英语,人人有礼貌,人人热情。
  数年前我曾写过一文《福利社会是大同社会》,媒体广发,网上多有评论,有人说认同文章内容,但不认同标题,亦不认同笔者所言:“不患穷,患不均。”今天我站在赫尔辛基市中心,心里仍旧坚持的是“福利社会是大同社会,不患穷,患不均。”我每天看见7、8岁的小女孩独自乘车或乘船上下学,晚上8点多钟,8岁小女孩在公车站与同伴道别,车下朋友小姑娘追着公车挥手,没有大人陪伴,可想这里多么安全。
  走笔至此,脑子里忽蹦出罗素的一段话:
  “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有人指责社会主义式的福利体制,就是制造“一头扎进福利娘的怀,咕嘟咕嘟喝娘奶,谁拉咱也不起来。”模式的大群懒汉。这种不计成本的福利体制,终必然会导致“车毁人亡”。观察眼下,欧盟于金融海啸中是被殃及的池鱼,但比起美国失业汉们的窘境,欧盟人再次为自己身处福利体制而感幸运和骄傲。
  美国作家比尔布赖森感叹瑞典的福利天堂时,曾表示:
  “我之所以如此推崇瑞典,是因为他们可以同时拥有富裕的经济生活与社会主义的情怀,而这两者正是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在我所来自的那个国家中,人们似乎认为,如果做父亲的没办法筹措手术费,大家冷眼旁观让一个患脑瘤的孩子病发死亡,并没有什么特别可耻的地方。此外,那里甚至还有某个州政府保险局,竟然接受一家保险公司以年度营运不佳为理由的申请,允许他们废除1万4千名病情最严重病人的保单(这是1989年发生在加州的真实案例)。相较之下,当我看到竟然有一个国家不计任何代价,以平等且公正的方式,来为每一个国民提供必要的支持时,我心中的感动与敬意实非言语所能形容。”
其他文献
6月24日带着小蜜回国以后,一下飞机就去上海北京,一边更新明年到期的护照,一边走亲访友,在刚刚出梅的高温天气中带着这位海外小游子上环球大厦吃了冰淇淋,也进了故宫爬了长城,坐了刚刚出炉的高铁,同时也领略了北京公交地铁的拥挤,出租车的难打以及北京特色的堵车。  小蜜7月11日参加美术训练班,我们10日深夜在晚点了将近两个小时之后到达杭州。一到杭州送小蜜上学回来复习报纸,就被两则新闻震惊。  7月2日,
期刊
2011年3月16日,英国内政部官网用“英国为投资者铺开红地毯”的标题,公布了英国放宽投资移民政策,新政策已于2011年4月6日正式实施。新政策除保留此前的100万英镑投资、5年后转永居项目外,新开通500万英镑投资、3年后转永居和1 0007)-英镑投资,2年后转永居这两个加速投资移民项目,同时将投资移民_获得英国永居身份前在英国的居住要求(移民监)由过去的9个月缩至6个月。  对于新开通的50
期刊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是的,老大,总是低调的。  在外国人心目中远不及迪拜名气大的阿布扎比,是七个酋长国的老大,也是阿联酋的首都。阿布扎比酋长比迪拜酋长更有钱,也更有权。从阿布扎比到迪拜,只有一个半小时路程。但风格截然不同。打个比方说,迪拜像时尚服装店,更潮流;而阿布扎比是绅士服装店,更含蓄内敛,当然是那种沉静庄严的大袍绅士。  坐在车里,行经沙漠,可以看见行走在沙漠中的单峰骆驼,当
期刊
奥克兰清晨遇同胞    世界之大,国富民强体现的方式各不相同。南半球的新西兰是个福利事业超众的国家,有人形容说新西兰人的“生老病死全给国家包了”。绝大多数新西兰人顺理成章地享受一切福利待遇,以为这是他们生来就有的权利,同时也是政府回报支持者的明证。  人食五谷杂粮,生老病亡是正常的规律,谁也无法保证一辈子不进医院。笔者初到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下榻的酒店附近是奥克兰的老人区,早起拍街景,遇到在这
期刊
不久前到纽约参加业务培训,学习结束后抽时间看望了一下生活在纽约的好朋友和定居在纽约附近纽瓦克市的亲戚。接触中一些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角度对中美文化差异有了进一步了解。  美国家长注意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约翰原来和我在一个公司,我刚参加工作时曾给过我很多帮助,我们关系一直很好,一年前他跳槽到了纽约一家公司,这次到纽约,我特地去看望了他。  周末上午我到约翰家的时候,他
期刊
澳洲移民学会(MIA)目前曝光,位于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本超过60家中介机构涉嫌伪造虚假学历、证书和工作经验,以帮助申请者获得澳洲永居签证。人数众多的学生被牵涉入内,其中据称相当大部分为中国留学生,不少为在澳攻读职业教育及培训课程(VET)的学生,规模号称史上最大。  移民局已全力介入调查,相信不少人会为此付出代价。至于为这起沸沸扬扬制假案埋单之人,恐怕也不仅仅是无良中介无知学生那么简单。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加拿大频出留学利好政策,先是签证有进一步放开的迹象,其次是担保金由原先的18个月缩短到了12个月,实际上,即使担保金不满12个月,只要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能提供充分的资金来源证明,签证也能顺利通过。这些利好政策都进一步刺激了学生选择加拿大留学的热情。但加拿大留学门槛不低,对于不同学历的学生要求不同,本文将为大家一一呈现。    [高中生留加篇]    专业选择很重要  由于加拿大的
期刊
热俏专业容易找工作    小金高中毕业后赴澳大利亚留学,她进入当地一家教会办的护理学校,学习护士专业。在就读护士专科期间,小金读完15周英语课程后,仅上了一个月护理专业课即考取了急救护理员的证书。于是她应聘担任家庭急救护理员,负责护理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每小时35澳元,为她日后的继续深造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生活费用。  由于澳大利亚护理行业人才奇缺,使得行业年薪一般都在6万澳元以上,因此小金的就业前
期刊
由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澳大利亚本身也是强调“无烟工业”,注重第三产业的国家,因此服务业中的金融、咨询、大众传媒、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每年,澳大利亚都会根据本国的教育、就业和移民等因素综合考虑,列出不同门类的热门专业,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如何选择却成为了一个为难的问题。本文从专业角度结合了我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对这些专业进行了分析,为准备去澳大利亚留
期刊
大约10年前,父母洗脚上田,退掉了承包的最后一块责任田,搬到荆门城里居住。当时,面积仅仅只有7分(不足一亩)的水稻田,各种摊派和提留,竟然高达300多元,父母已入老年,不堪重负,谁知几年后,种植水稻有了政府的现金补贴,这对老农民心里肯定有所懊悔。当时,父亲曾感慨说:  “想不到,这辈子还能到荆门城里居住!”  转眼10年过去了,我一家在美国的生活境况,基本稳定下来:有了不错的工作,买了不错的房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