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锦江区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取得较大成效,由此形成的“锦江模式”入围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修房子容易,建工厂也容易,而人集中起来后,由于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让人人幸福却并不容易。
也许,锦江区的探索,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范例。
民生为重
“长者通”让“老有所依”
镜头回放:
一边用亲切、甜美的声音和呼叫者说着话,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给对方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十多位接线员忙碌地接听着求助来电。
“张婆婆,请您稍等,我已经通知了‘120’,医生很快就会赶到。给您儿子也取得了联系,很快就会赶回来。”接线员刚刚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张婆婆的头痛老毛病又犯了,情急之下,按下了家里“长者通”上的“求助”键,这边,接线员小张的电脑上就立刻显示出张婆婆的所有资料,根据张婆婆的需求迅速通知了“120”,并将情况告知了她的儿子。
闪烁的LED显示屏、鹅黄的大理石地面、规范明亮的大厅……这里是成都市锦江区“长者通”呼叫中心。呼叫中心好似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在享受服务的老人家中,放置着“长者通”主机,通过ADSL宽带或电话线与呼叫中心连接,如果老人有需求,按下“长者通”主机上“求助”键,就能连通呼叫中心。呼叫中心根据老人需求,为老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紧急救助和非紧急救助,以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
在养老服务中,锦江区全面搭建起了“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在64个社区分别建立了“养老助残关爱站”,16个街道分别建立了“养老助残关爱中心”,区上成立了“养老助残服务指导中心”。
锦江区还聘请“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作为该区老龄事业发展顾问,“我们专门派人到香港跟班学习,借鉴香港长者安居的服务、创新的手法和先进的理念,不断提升锦江区养老服务水平,惠及老年人。可以说,锦江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标准,能够媲美香港养老服务标准。”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锦江区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城乡一体、适度普惠”的养老助残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作为201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开通“长者通”并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在建设、管理运营上,都采取了政府引导,社会组织管理运作的营运模式。
“长者通”也不单单是一个项目。作为锦江区引进“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技术成立的全市首家社会企业,在建设之初,区委、区政府就确立了“政府搭建服务平台、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营、志愿者参与”的建设经营模式。
“发挥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的作用,汇聚各方智慧,吸纳各种积极力量,推进社会化管理创新”,这是锦江区的思路。
政府购买服务
激活社会组织生命力
镜头回放: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稚嫩的童声响起,4岁的小琪琪一边合着节拍,一边重复着几个简单的动作,左手摆摆,右手摆摆,再转个圈……
设在锦江区特教中心四楼的心爱星儿童能力训练中心,是成都市第一家获得民政和残联审批登记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和琪琪类似的20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这里迈开了通向快乐健康的第一步。
2010年,锦江区在西部地区成立第一个民间组织管理局,归口民政局。从此,锦江区的民间组织找到“娘家”。
为了扶持社会组织发展,锦江区推行了“登记备案双轨制”,即对尚未达到登记条件,但是社会发展又迫切需要的社会组织实行放宽准入、降低门槛的备案制度,具备相应条件后,实行登记管理,同时,政府转变职能,从某些领域退出来,大力从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以此孵化、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在这样利好政策的刺激之下,在锦江区,心爱星儿童能力训练中心等社会组织茁壮成长起来。
新成立的民间组织管理局下设登记指导科、监督管理科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两科一中心”不仅协调解决社会组织备案、登记注册,同时还为社会组织免费提供开展工作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经费。锦江区爱有戏文化发展中心就是以区文广局作为主管单位正式注册的社会团体,并第一个入驻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第一年,仅锦江区政府就出资16万元订购他们的“助残慰老服务”。
那么,这样的方式,群众是否认可?“过去政府去做这些公益活动往往不专业,被群众误解为‘走过场’。”锦江区民政局有关人员介绍,“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创新社会管理,动力是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导向是公共需求、目标是群众满意。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是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补充。
为此,锦江区成立了区、街道两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搭建社会组织的培育平台。区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创办社会组织给予5000—20000元扶持,并推出110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向社会组织等机构购买服务。
“壮大社会组织,既注重培育,更注重管理和引导。”这是锦江的方式。每个季度和年终,锦江区都会通过多种形式对备案和注册的社会组织进行考核和群众评议,以确定支持的力度和引导发展方向。
党小组建在楼道
问题解决在院落
镜头回放:
赋闲多年的退休老党员刘星群,自从走马上任合江亭社区钯街74号院党小组长后忙碌了许多:在他的带领下,大院的党员、居民积极行动,给大院办了一件一举多得的实事:破烂不堪的车棚得到了修缮,居民的自行车从原来大院的活动室“归位”,而活动室经过重新打造后,再次成了大院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周六,锦江区合江亭社区的几位老人起了个早,步下楼,来到院落“明宇居民公社”。在“体育锻炼房”里,有的踏上跑步机慢跑 “热身”,有的坐到电动按摩椅上按摩……惬意的生活场景随处可见。
“明宇居民公社”是合江亭辖区明宇集团出资10万元,为磨坊街20号院居民打造的一个服务平台,在这里,居民可以开展文化娱乐,大院里有大小事,居民也都在这里讨论议事,每周三下午还有社区医院的医生上门坐诊……
“小机构、大服务、大自治”,合江亭街道办的同志对服务平台的作用这样总结。
“明宇居民公社”是锦江区正在院落试点实施的“五有”工程的缩影。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各种各样的社区和新生单位出现,如何管好社区成了新的课题。
有专家认为,按照“党组织建在社区、支部建在庭院、党小组建在楼道”的组建模式,扩大党组织在居民小区、楼栋等地域的覆盖范围,组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与院落居民自治组织建设,促进院落管理,提升院落管理水平,是解决社区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
按照锦江区委书记周思源的设计,“以有党的组织、有自治组织、有服务平台、有居民公约、有自治活动‘五有’为重点,实现工作体系全覆盖,全力推进居民院落(小区)自治工作,把院落(小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
建立院落党支部,锦江区找到了一条党委、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递到居民院落的路径。
目前,在锦江区的社区院落,党员队伍已成为推进民主管理、强化居民自治的重要力量,基本形成了“情况了解在院落、问题解决在院落、和谐起步在院落、民主自治在院落”的良好局面。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修房子容易,建工厂也容易,而人集中起来后,由于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让人人幸福却并不容易。
也许,锦江区的探索,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范例。
民生为重
“长者通”让“老有所依”
镜头回放:
一边用亲切、甜美的声音和呼叫者说着话,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给对方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十多位接线员忙碌地接听着求助来电。
“张婆婆,请您稍等,我已经通知了‘120’,医生很快就会赶到。给您儿子也取得了联系,很快就会赶回来。”接线员刚刚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张婆婆的头痛老毛病又犯了,情急之下,按下了家里“长者通”上的“求助”键,这边,接线员小张的电脑上就立刻显示出张婆婆的所有资料,根据张婆婆的需求迅速通知了“120”,并将情况告知了她的儿子。
闪烁的LED显示屏、鹅黄的大理石地面、规范明亮的大厅……这里是成都市锦江区“长者通”呼叫中心。呼叫中心好似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在享受服务的老人家中,放置着“长者通”主机,通过ADSL宽带或电话线与呼叫中心连接,如果老人有需求,按下“长者通”主机上“求助”键,就能连通呼叫中心。呼叫中心根据老人需求,为老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紧急救助和非紧急救助,以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
在养老服务中,锦江区全面搭建起了“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在64个社区分别建立了“养老助残关爱站”,16个街道分别建立了“养老助残关爱中心”,区上成立了“养老助残服务指导中心”。
锦江区还聘请“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作为该区老龄事业发展顾问,“我们专门派人到香港跟班学习,借鉴香港长者安居的服务、创新的手法和先进的理念,不断提升锦江区养老服务水平,惠及老年人。可以说,锦江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标准,能够媲美香港养老服务标准。”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锦江区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城乡一体、适度普惠”的养老助残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作为201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开通“长者通”并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在建设、管理运营上,都采取了政府引导,社会组织管理运作的营运模式。
“长者通”也不单单是一个项目。作为锦江区引进“香港长者安居服务协会”技术成立的全市首家社会企业,在建设之初,区委、区政府就确立了“政府搭建服务平台、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营、志愿者参与”的建设经营模式。
“发挥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的作用,汇聚各方智慧,吸纳各种积极力量,推进社会化管理创新”,这是锦江区的思路。
政府购买服务
激活社会组织生命力
镜头回放: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稚嫩的童声响起,4岁的小琪琪一边合着节拍,一边重复着几个简单的动作,左手摆摆,右手摆摆,再转个圈……
设在锦江区特教中心四楼的心爱星儿童能力训练中心,是成都市第一家获得民政和残联审批登记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和琪琪类似的20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这里迈开了通向快乐健康的第一步。
2010年,锦江区在西部地区成立第一个民间组织管理局,归口民政局。从此,锦江区的民间组织找到“娘家”。
为了扶持社会组织发展,锦江区推行了“登记备案双轨制”,即对尚未达到登记条件,但是社会发展又迫切需要的社会组织实行放宽准入、降低门槛的备案制度,具备相应条件后,实行登记管理,同时,政府转变职能,从某些领域退出来,大力从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以此孵化、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在这样利好政策的刺激之下,在锦江区,心爱星儿童能力训练中心等社会组织茁壮成长起来。
新成立的民间组织管理局下设登记指导科、监督管理科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两科一中心”不仅协调解决社会组织备案、登记注册,同时还为社会组织免费提供开展工作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经费。锦江区爱有戏文化发展中心就是以区文广局作为主管单位正式注册的社会团体,并第一个入驻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第一年,仅锦江区政府就出资16万元订购他们的“助残慰老服务”。
那么,这样的方式,群众是否认可?“过去政府去做这些公益活动往往不专业,被群众误解为‘走过场’。”锦江区民政局有关人员介绍,“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创新社会管理,动力是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导向是公共需求、目标是群众满意。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是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补充。
为此,锦江区成立了区、街道两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搭建社会组织的培育平台。区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创办社会组织给予5000—20000元扶持,并推出110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向社会组织等机构购买服务。
“壮大社会组织,既注重培育,更注重管理和引导。”这是锦江的方式。每个季度和年终,锦江区都会通过多种形式对备案和注册的社会组织进行考核和群众评议,以确定支持的力度和引导发展方向。
党小组建在楼道
问题解决在院落
镜头回放:
赋闲多年的退休老党员刘星群,自从走马上任合江亭社区钯街74号院党小组长后忙碌了许多:在他的带领下,大院的党员、居民积极行动,给大院办了一件一举多得的实事:破烂不堪的车棚得到了修缮,居民的自行车从原来大院的活动室“归位”,而活动室经过重新打造后,再次成了大院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周六,锦江区合江亭社区的几位老人起了个早,步下楼,来到院落“明宇居民公社”。在“体育锻炼房”里,有的踏上跑步机慢跑 “热身”,有的坐到电动按摩椅上按摩……惬意的生活场景随处可见。
“明宇居民公社”是合江亭辖区明宇集团出资10万元,为磨坊街20号院居民打造的一个服务平台,在这里,居民可以开展文化娱乐,大院里有大小事,居民也都在这里讨论议事,每周三下午还有社区医院的医生上门坐诊……
“小机构、大服务、大自治”,合江亭街道办的同志对服务平台的作用这样总结。
“明宇居民公社”是锦江区正在院落试点实施的“五有”工程的缩影。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各种各样的社区和新生单位出现,如何管好社区成了新的课题。
有专家认为,按照“党组织建在社区、支部建在庭院、党小组建在楼道”的组建模式,扩大党组织在居民小区、楼栋等地域的覆盖范围,组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与院落居民自治组织建设,促进院落管理,提升院落管理水平,是解决社区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
按照锦江区委书记周思源的设计,“以有党的组织、有自治组织、有服务平台、有居民公约、有自治活动‘五有’为重点,实现工作体系全覆盖,全力推进居民院落(小区)自治工作,把院落(小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
建立院落党支部,锦江区找到了一条党委、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递到居民院落的路径。
目前,在锦江区的社区院落,党员队伍已成为推进民主管理、强化居民自治的重要力量,基本形成了“情况了解在院落、问题解决在院落、和谐起步在院落、民主自治在院落”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