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中情与物的关系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ng804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怎样艺术地表现感情呢?我国诗人所采用的传统方法就是“托物抒情”,即把难以直言表达的抽象感情,寄寓在具体的、可感的事物中,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比如“愁”,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这种飘忽不定的感情,怎样才能具体地再现它呢?古代的诗人是这样描写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有形,能相对而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愁如乱麻,可剪,可理。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愁有动作,能随风而立。
  难以言传的愁,不但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有味道、动作,抽象的变具体,无形的变有形。这比空洞的说悲言愁的感染力要大千百倍,这便是“托物抒情”这种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那么,诗歌究竟怎样“托物抒情”的呢?这就需要探讨一下情与物的关系问题。客观事物千状万形,而又瞬息万变。人的感情纷繁复杂而又不可捉摸。因此,情与物的关系也就变化多端,奇妙无穷。但大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比喻式
  
  物为喻体,情为本体。以物比情,情意鲜明。例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这是以飞鸟比喻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着山林,这是合于自然本性的。人也应该像鸟一样,归隐山林,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以飞鸟比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飞红万点愁如海”、“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春水喻愁之长,春草喻愁之绵长,大海喻愁之深,丝雨喻愁之淡远,无不惟妙惟肖,贴切生动。
  以物喻情,要抓住情与物之间相似相通之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落花、流水和离愁确有相通之处。李清照在悠闲的岁月中生命的凋零正如落花一般;青春岁月的悄悄逝去,正像那无情的流水一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飘忽流动,游子行踪不定,二者何其相似;落日脉脉含情,故人依依难舍,二者的确相通,因而这样比喻便十分成功。如果抓不住情与物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用物所比喻的情就会扑朔迷离,蒙眬恍惚,奇妙玄虚,无法捕捉。
  
  二、象征式
  
  象征和比喻,相似而又不同。二者的最明显区别在于:比喻手法中的比喻对象与被比事物同时出现,即喻体与本体的并列。而在象征手法里都隐去了被比事物,只出现用以象征的事物。诗人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自然物中,赋予静止的事物以灵魂。读者面对的是景物的实体,但感受到的却是诗人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象征手法由于它的这种暗指性,适于表达复杂的情感,适于表达抽象的意识与情绪,往往被诗人所运用。如李山甫的《柳》“弱带低垂可自由,傍他门户倚他楼。金风不解相抬举,露压烟欺直到秋。”那无所恃仗的弱柳,本来是可以自由的,但萧瑟秋风不理解、不抬举,只落得寄人篱下,饱受露侵烟袭。诗人虽然写的是柳,但赋予柳以人的灵魂。因此,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弱柳象征的是怀才不遇的人。再如于谦笔下的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不怕打击,不怕焚烧,不怕粉身碎骨的精神,象征着诗人的坚贞气节和高贵品质。“露重飞难进,风高响易沉”,写的是蝉,实际是抒发诗人的愤世嫉俗的感慨。蝉,象征着诗人的坎坷遭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北地之马与朔漠之风相依,南国之鸟与向阳之枝相恋,两个画面相接,借以象征远游之人对故土的相思。诸如此类象征式的景物描写在诗中比比皆是。
  
  三、交融式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描写的是物,但物中含情,情附于物,情与物相互交融,妙合无痕。如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描写的三幅景物画面中,无不渗透着天涯游子的深沉痛苦。枯藤、老树,再加上昏鸦的哀鸣,多么衰煞凄凉!自己凄凄惶惶寻觅归宿,岂不正像那昏鸦栖于枯枝?“小桥流水人家” 是明净的,安谧的,温暖的,但那是别人的家,而不属于自己,自己的家远在天涯,可望而不可即,更增加了游子的日暮乡愁。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伤。“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寒风,骑着瘦马,在荒郊古道独行。“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夕阳西下,而又前程茫茫,思归的游子,怎么能不断肠天涯呢?三幅画面,形象深刻地表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痛苦心情。以情作为线索,使三幅画面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浑化无痕。再如温庭筠《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看来仿佛是纯粹的景物罗列,实际是熔铸着作者浓郁的情思,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溢于言表。所谓“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因此,这种情景交融式的描写方法,成为抒情诗中最普遍的方法,受到了诗人的普遍重视。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姜斋诗话》)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蕴藉含蓄,旨远寄深,余味曲包,耐人寻味,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他文献
本文对寄生蜂体内类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产生、组成、分离和纯化,及其与寄生蜂的关系、对寄主的调节机制等进行了概述。
摘 要:一个精彩的导入就是一把开启课堂教学的金钥匙,教师要使课堂导入部分成为一节语文课中最吸引人、最精彩的部分。本文主要从情景导入、故事导入、解字导入、激趣导入这四种方式来谈课堂导入技巧。力求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感情,为课堂教学找到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导入 情景 故事 解字 激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回想沿着实践“课程改革”理念一路走来的点滴。真是感慨诸多。曾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几乎是“挖空心思”地备课、讲课,可到头来收效甚微。正当我迷茫时.“课改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为了揭示长寿的奥秘,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直到现在这把开启生命长寿之门的钥匙还不能使人如愿以偿地掌握.
期刊
表述上的差异,透视出许多深刻的内容。尤其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述,更能透视深刻的内容。面对秦始皇的豪华仪仗,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首先,反映出两人不同的生活背景。刘邦是个亭长(这个官职或许连“吏”的级别都够不上)。说白了是个“混混儿”,但可上通官府,下压百姓,三教九流,社会闲杂都纳入了他交往的范畴。繁杂的社会关系,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圆滑、贪婪、奸
夏季,又正值暑假期间,小孩的单独活动时间多,同时也是意外伤害高发季节.因此,家长们要谨防小孩夏季发生意外伤害,一旦发生应及时予以正确处理.
期刊
为什么许多人在精心地进行自我保健,但收效甚微呢?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认识观念过于陈旧,对自我保健过程中许多重要问题存在着许多误解,归纳起来,主要有8个方面的认识误区.
期刊
童话和寓言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如《皇帝的新装》、《灰姑娘》等。寓言,就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寓,就是寄托,即借助于某种故事形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如《白兔与月亮》、《落难的王子》等。  寓言和童话的区别在于:一从篇幅上看,童话,故事完整,篇幅较长,情节神奇曲折。如《皇帝的新装》、《蚕和蚂蚁》等。
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绝大多数并不是由于疾病或生理障碍,也不是心理问题,更不涉及到道德或情操,往往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缺乏性知识,存在某些性偏见,才导致具体行为上的矛盾和中突
摘 要:学习国学成为共识。今天的国学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既要注重传统学术,又要回归日常生活,更能指导今后的实践。从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国学的内在魅力、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三个角度来看国学教育的作用,以期达到国人在全球化环境中自觉的反省而能够把中国的文化价值内化。  关键词:国学教育 民族文化 养成教育     国学相对于西学,是中国学术的一种称谓,由章太炎提倡而被广泛接受。章太炎的“国学”包括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