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怎样艺术地表现感情呢?我国诗人所采用的传统方法就是“托物抒情”,即把难以直言表达的抽象感情,寄寓在具体的、可感的事物中,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比如“愁”,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这种飘忽不定的感情,怎样才能具体地再现它呢?古代的诗人是这样描写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有形,能相对而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愁如乱麻,可剪,可理。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愁有动作,能随风而立。
难以言传的愁,不但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有味道、动作,抽象的变具体,无形的变有形。这比空洞的说悲言愁的感染力要大千百倍,这便是“托物抒情”这种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那么,诗歌究竟怎样“托物抒情”的呢?这就需要探讨一下情与物的关系问题。客观事物千状万形,而又瞬息万变。人的感情纷繁复杂而又不可捉摸。因此,情与物的关系也就变化多端,奇妙无穷。但大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比喻式
物为喻体,情为本体。以物比情,情意鲜明。例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这是以飞鸟比喻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着山林,这是合于自然本性的。人也应该像鸟一样,归隐山林,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以飞鸟比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飞红万点愁如海”、“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春水喻愁之长,春草喻愁之绵长,大海喻愁之深,丝雨喻愁之淡远,无不惟妙惟肖,贴切生动。
以物喻情,要抓住情与物之间相似相通之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落花、流水和离愁确有相通之处。李清照在悠闲的岁月中生命的凋零正如落花一般;青春岁月的悄悄逝去,正像那无情的流水一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飘忽流动,游子行踪不定,二者何其相似;落日脉脉含情,故人依依难舍,二者的确相通,因而这样比喻便十分成功。如果抓不住情与物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用物所比喻的情就会扑朔迷离,蒙眬恍惚,奇妙玄虚,无法捕捉。
二、象征式
象征和比喻,相似而又不同。二者的最明显区别在于:比喻手法中的比喻对象与被比事物同时出现,即喻体与本体的并列。而在象征手法里都隐去了被比事物,只出现用以象征的事物。诗人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自然物中,赋予静止的事物以灵魂。读者面对的是景物的实体,但感受到的却是诗人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象征手法由于它的这种暗指性,适于表达复杂的情感,适于表达抽象的意识与情绪,往往被诗人所运用。如李山甫的《柳》“弱带低垂可自由,傍他门户倚他楼。金风不解相抬举,露压烟欺直到秋。”那无所恃仗的弱柳,本来是可以自由的,但萧瑟秋风不理解、不抬举,只落得寄人篱下,饱受露侵烟袭。诗人虽然写的是柳,但赋予柳以人的灵魂。因此,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弱柳象征的是怀才不遇的人。再如于谦笔下的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不怕打击,不怕焚烧,不怕粉身碎骨的精神,象征着诗人的坚贞气节和高贵品质。“露重飞难进,风高响易沉”,写的是蝉,实际是抒发诗人的愤世嫉俗的感慨。蝉,象征着诗人的坎坷遭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北地之马与朔漠之风相依,南国之鸟与向阳之枝相恋,两个画面相接,借以象征远游之人对故土的相思。诸如此类象征式的景物描写在诗中比比皆是。
三、交融式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描写的是物,但物中含情,情附于物,情与物相互交融,妙合无痕。如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描写的三幅景物画面中,无不渗透着天涯游子的深沉痛苦。枯藤、老树,再加上昏鸦的哀鸣,多么衰煞凄凉!自己凄凄惶惶寻觅归宿,岂不正像那昏鸦栖于枯枝?“小桥流水人家” 是明净的,安谧的,温暖的,但那是别人的家,而不属于自己,自己的家远在天涯,可望而不可即,更增加了游子的日暮乡愁。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伤。“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寒风,骑着瘦马,在荒郊古道独行。“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夕阳西下,而又前程茫茫,思归的游子,怎么能不断肠天涯呢?三幅画面,形象深刻地表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痛苦心情。以情作为线索,使三幅画面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浑化无痕。再如温庭筠《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看来仿佛是纯粹的景物罗列,实际是熔铸着作者浓郁的情思,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溢于言表。所谓“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因此,这种情景交融式的描写方法,成为抒情诗中最普遍的方法,受到了诗人的普遍重视。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姜斋诗话》)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蕴藉含蓄,旨远寄深,余味曲包,耐人寻味,有强烈的感染力。■
怎样艺术地表现感情呢?我国诗人所采用的传统方法就是“托物抒情”,即把难以直言表达的抽象感情,寄寓在具体的、可感的事物中,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比如“愁”,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这种飘忽不定的感情,怎样才能具体地再现它呢?古代的诗人是这样描写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有形,能相对而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愁如乱麻,可剪,可理。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愁有动作,能随风而立。
难以言传的愁,不但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有味道、动作,抽象的变具体,无形的变有形。这比空洞的说悲言愁的感染力要大千百倍,这便是“托物抒情”这种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那么,诗歌究竟怎样“托物抒情”的呢?这就需要探讨一下情与物的关系问题。客观事物千状万形,而又瞬息万变。人的感情纷繁复杂而又不可捉摸。因此,情与物的关系也就变化多端,奇妙无穷。但大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比喻式
物为喻体,情为本体。以物比情,情意鲜明。例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这是以飞鸟比喻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着山林,这是合于自然本性的。人也应该像鸟一样,归隐山林,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以飞鸟比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飞红万点愁如海”、“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春水喻愁之长,春草喻愁之绵长,大海喻愁之深,丝雨喻愁之淡远,无不惟妙惟肖,贴切生动。
以物喻情,要抓住情与物之间相似相通之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落花、流水和离愁确有相通之处。李清照在悠闲的岁月中生命的凋零正如落花一般;青春岁月的悄悄逝去,正像那无情的流水一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飘忽流动,游子行踪不定,二者何其相似;落日脉脉含情,故人依依难舍,二者的确相通,因而这样比喻便十分成功。如果抓不住情与物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用物所比喻的情就会扑朔迷离,蒙眬恍惚,奇妙玄虚,无法捕捉。
二、象征式
象征和比喻,相似而又不同。二者的最明显区别在于:比喻手法中的比喻对象与被比事物同时出现,即喻体与本体的并列。而在象征手法里都隐去了被比事物,只出现用以象征的事物。诗人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自然物中,赋予静止的事物以灵魂。读者面对的是景物的实体,但感受到的却是诗人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象征手法由于它的这种暗指性,适于表达复杂的情感,适于表达抽象的意识与情绪,往往被诗人所运用。如李山甫的《柳》“弱带低垂可自由,傍他门户倚他楼。金风不解相抬举,露压烟欺直到秋。”那无所恃仗的弱柳,本来是可以自由的,但萧瑟秋风不理解、不抬举,只落得寄人篱下,饱受露侵烟袭。诗人虽然写的是柳,但赋予柳以人的灵魂。因此,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弱柳象征的是怀才不遇的人。再如于谦笔下的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不怕打击,不怕焚烧,不怕粉身碎骨的精神,象征着诗人的坚贞气节和高贵品质。“露重飞难进,风高响易沉”,写的是蝉,实际是抒发诗人的愤世嫉俗的感慨。蝉,象征着诗人的坎坷遭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北地之马与朔漠之风相依,南国之鸟与向阳之枝相恋,两个画面相接,借以象征远游之人对故土的相思。诸如此类象征式的景物描写在诗中比比皆是。
三、交融式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描写的是物,但物中含情,情附于物,情与物相互交融,妙合无痕。如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描写的三幅景物画面中,无不渗透着天涯游子的深沉痛苦。枯藤、老树,再加上昏鸦的哀鸣,多么衰煞凄凉!自己凄凄惶惶寻觅归宿,岂不正像那昏鸦栖于枯枝?“小桥流水人家” 是明净的,安谧的,温暖的,但那是别人的家,而不属于自己,自己的家远在天涯,可望而不可即,更增加了游子的日暮乡愁。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伤。“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寒风,骑着瘦马,在荒郊古道独行。“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夕阳西下,而又前程茫茫,思归的游子,怎么能不断肠天涯呢?三幅画面,形象深刻地表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痛苦心情。以情作为线索,使三幅画面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浑化无痕。再如温庭筠《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看来仿佛是纯粹的景物罗列,实际是熔铸着作者浓郁的情思,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溢于言表。所谓“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因此,这种情景交融式的描写方法,成为抒情诗中最普遍的方法,受到了诗人的普遍重视。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姜斋诗话》)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蕴藉含蓄,旨远寄深,余味曲包,耐人寻味,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