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西诗学比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zjl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使得中国诗学为世界所了解,在世界诗学中发出声音,究竟要靠生动的形象打动人,还是靠严密语言和逻辑征服人?研究中西诗学的差异对中国诗学得到世界诗学的定位、认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宗教特征出发,就中西诗学差异进行展开比较。
  关键词: 中西诗学差异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 宗教、科学特征
  
  “诗学”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与美学名著《诗学》,它包含诸多内容:诗的种类,性质的探讨,史诗的研究,悲剧、喜剧的研究,还涉及音乐,名称虽为诗学,实则应为文艺学。“中西比较诗学”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辨析中西文艺的不同美学品格并深入探讨其根源的研究。本文从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和宗教、科学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中西诗学的差异。
  1.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西方古代文明的爱琴海区域和中华古代文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环境是极不相同。古希腊的海上贸易,促进了手工业、航海业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工商业为主的古希腊社会经济的商业性特征。与此相反,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一个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八百里秦川”的陕西关中平原,平坦广阔,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以农为本”的农业性特点一直稳定地延续下来。可以说中西社会最根本的差异是西方社会经济更具有商业性特征,而中国社会经济更具有农业性特征。无论是西方的商业性社会还是中国的农业社会,都对中西文学艺术与诗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1中西方文学形式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以抒情文学为主。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农业性社会生活恬然,人们每天在农田里劳作,向往的是“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人们成天与田园山水相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农耕生活竟使得诗人们无事可叙,只剩下一缕缕情丝可供抒发。这里没有海上的拼搏与冒险,而是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融,在这情景交融之中,就产生了以感物抒情为主的文学艺术传统。在《诗经》中,无论是爱情诗还是农事诗,都饱含抒情的韵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以为什么在并不张扬个性的中国,抒情诗能成为文学的正宗,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与中国相反,西方的商业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预知的惊涛骇浪,这使他们看到了更加深奥难测的东西,这些冒险活动中充满了惊心动魄的事件,与自然山水风光相距甚远,故而叙事成为文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1.2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西方社会的商业性特征和中国社会的农业性特征,对其民族性格和价值观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商业经济环境下培育起的西方人崇尚个人的自由平等、个人的奋斗、个人的财富、个人的爱情、个人的享乐及个人英雄主义。自我是西方表现内涵的核心,与外在世界相隔离相对立,久而久之产生了以自我为核心,以私利为基础,以享乐为目标的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开放性民族品格。
  与西方相反,中国的农业性经济,使人们眼界狭窄,安贫守旧,不肯冒险。严格的宗法政治压抑着人们的个性自由,更无民主平等可言。所以文学作品不具有自我表现的意识,它所言之志,是与社会和宇宙相连、相通、相合的,它所追求的不是对立,而是和谐;不是自我表现,而是天人合一。
  1.3中西方爱情观不同
  在西方,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度和商业经济方式使西方人培养了崇尚个人爱情和个人享乐,以人为本。即使是爱情,他们也看作是个人的认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因此,尽管西方文学以叙事为主,却提倡情感的宣泄淋漓,以便获得舒畅心情。
  中国诗学主张抒情言志,却提倡节制情感,勿过勿滥。主张情感,文质彬彬,提倡素淡的文采和风格。如《诗经》中305篇抒写男女相思相恋的各种情感的诗,有较少的封建道统的艰涩,有“天地元声”的清新,但这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男女爱情诗却被认为“越礼纵欲”,而长期遭受不公平待遇。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中主人公大胆地表达了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三秋、三岁”的感受,话语虽简单,却十分传神地表达男女之间的款款深情,即使在当代中国也少见如此直白的表达。这种诗歌与后代诗歌巧妙含蓄地表达异性间的求爱格格不入。又如中唐时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此诗主旨是劝人及时享乐,以及对爱情大胆追求。却因表意太直露、太大胆,故一千多年来,无人敢去担这一作者之名,所以作者也只能成为无名英雄了。中国古代诗歌中虽不乏优美的爱情颂歌,但是,一味地讴歌爱情,是与宗法政治不相容的,最好是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中西宗教、科学特征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西方社会强调宗教性,从古希腊至中世纪,从宗教改革到现当代,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其宗教氛围都大大超过中国。中国的宗教主要是儒、道、佛三教。三教之中,儒、道二教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宗教。中国宗教重现世,追求今世的满足和完满。基督教重来世,以彼岸的永生为最高目标。儒家的“仁”不同于基督教的“博爱”。西方宗教的爱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中国宗教的爱有差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贫富贵贱,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儒家学中强调一个“仁”字。在孔子看来,自然万物是不平等的。
  2.1中西方人眼中的自然
  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是怎样的呢?在商品经济中,贸易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商人经常在崇山峻岭中艰苦跋涉,在茫茫大海中战狂风斗恶浪……可怕的自然界,似乎处处都在与人作对。在古希腊神话中也不例外,主宰自然界的宙斯,处处与人类为敌,他将盗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神鹰残酷地啄食其肝脏。还让潘多拉打开盒子,把灾难与瘟疫降给人类,然后发动奥林匹斯山上的神消灭全人类。所以天人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这迫使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了解大自然、战神大自然。因而,冒险、奋斗、进取就成为西方民族的显著特征。这一理念成为诗人们张扬个体意志的无意识的温床。但是西方人所不断追求的正是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理性存在,认为万物只是自然存在,它必须打上人的意志的印痕。
  中国的天人关系是怎样的呢?因为农业丰收取决于大自然风调雨顺,人们生计全靠大自然的赐予。人们的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听到是蝉噪鸟鸣,而不是狂风怒吼。而且中国的神灵与英雄与古希腊的神则恰恰相反,他们对人类是友善的,爱人类的。这些都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因而,中国人对自然界总是怀着亲切感,尊敬与感激,故形成了“天人合一”。这给中国文学艺术及诗学理论灌注了某种生气,使中国人明白了情景相融。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情景交融的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是对大自然审美的意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西方人已经意识到该重新拾起人与自然之间那固有的脐带了。要重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就得首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然后才能重返自然。所以当代西方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现象,就是反对人本主义。
  3.中西思维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经济类型,使中西方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商业性社会下的人们是外向性的、开放性的,在向外拓展中,要克服遭遇的种种困难,必须向外如何征服自然界的途径,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中国农业型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天人和谐中的“怡然自乐”又造成中国人内向型的心态。
  3.1内与外
  西方“思物”,中国“思我”。中国人最关心的是自身内在的东西,所以有“三思而后行”,“吾日三省吾身”(《论语》)。但正是这种只知“思我”不知“思物”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忽略对世界客观规律、事物性质的思考,极大地阻碍了古代人们的逻辑思维,感悟思维占据上风。如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追求的正是直觉感悟。这种只求内省式的思辨、直觉思维而忽略思辨思维,会产生混沌的结果,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直觉感悟式思维是中国古代思维的一大特征。
  与此相反,西方开放型的商业社会,造就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外向型思辨。古希腊人并不注重自己内心修养,而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这种外向型的“思物”行为推动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西方商业经济的繁荣。
  3.2直觉与逻辑
  西方的逻辑思维,中国的直觉思维,都对中西诗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要体会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这一壮阔的景象和无限的悲凉,读者需要自己顿悟。中国有句俗话:“沉默是金,雄辩是银。”沉默比雄辩宝贵。在中国文化中,“知不可为而为之”被视为积极入世的态度,“知不可道而道之”却是徒劳的,被认为缺乏逻辑和理性。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逻辑分析的能力,也许正是中国人一遍遍重复的“沉默是金”导致中国人失去了逻辑分析的兴趣、爱好。
  西方史学普遍运用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创立“诗学”名称的亚里士多德,正是运用条分缕析的逻辑思维来建立他那庞大的诗学体系的。他写诗学的原则是“依自然的原理,先从首要的原理开头”(《诗学》)。他从基本原理出发,由上至下,从一般到特殊,层层剥笋,丝丝相扣,用严谨的逻辑方法,把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相关的对象区别开来,找出各自的异同,然后将它们由类到种地逐步分开来,下定义、找规律。
  
  参考文献:
  [1]曹顺庆.中西诗学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褚斌杰.诗经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要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必须扩大词汇量,正确审题,合理地进行谋篇布局,运用高级词汇与句型。本文就农村中学的写作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审题 谋篇布局 高级词汇    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英文书面表达最让人头疼。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远远不够,不能正确掌握句子结构,更谈不上正确运用。每次书面表达课上,学生都愁眉苦脸、东拼西凑地完成任务。这种状态下完成的作文几乎没
摘 要: 运用有效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一直都是每一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目标。如何更好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能够吸引学生、受学生喜爱和让学生觉得有用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开动脑筋,在授课时大量采用诸如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考学结合式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教学方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政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有其存在的必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即将来临,纵观往年高考试卷,可谓“百花齐放”,令人目不暇接,但盘点2010年高考单项选择,我们会发现一些基本的高考考点,现进行归纳,希望对于2011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所借鉴。  考点一:考查交际英语,重在考查实际应用和英汉思维差异。  1.Was he sorry for what he’d done?(全国卷29)  A.No wonderB.Well doneC.Not rea
摘 要: “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的教学现象令多数语文教师甚感头痛,针对这种现象,作者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教材、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作文教学中,主要从作文的立意、构思、语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学生重视积累知识,养成习惯,写出创新作文。  关键词: 创新 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积累    “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的教学现象令多数语文教师甚感头痛,为什么会出现这“两难
课堂教学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围绕特定目标和特定内容按一定规律展开的对话。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对话可分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其中对话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即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的对话才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话。教学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对话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对话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教学对话主体范围的
考试大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各省命题者只能“照章行事”。我们曾经乃至现在都十分期盼和重视考试大纲,却忽视了各省考纲后的题型示例,以至很难检索到相关的文章或论文。其实,考试大纲如何在各省高考中落实到位,命题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他们没有办法对考纲进行大规模的“指手划脚”时,考纲中的“题型示例”就成了试题命制机关落实考纲表达自己意见、主张的地方,因此,题型示例是最大最好的高考信息“富矿”,解读它对高三历
摘 要: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内涵 作用 实施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
摘 要: 认知语义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和认知哲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认知语义学注重分析、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意义系统在构造上的认知功能基础,主张自然语言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本文通过比较认知语义学和传统语义学,总结认知语义学的主要理论假设,辩证地提出对认知学的评价,旨在对认知语义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 认知语义学 传统语义学 理论假设    一、引言  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与现代
在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下,在新课程理念下,该用怎样的观点体现我们的新教材呢?  一、生活观——变课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也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这样课本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搭起了一座平台。它说明了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素质,都可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
摘 要: 服饰,是对人的自身外在美的一种设计,它能确切地反映出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新课标人教版第三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主要人物的服饰和肖像描写就恰当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在品质、审美情趣和人格尊严,让我们在序幕部分就对主要人物的性格了然于胸。这当然要归功于作者曹雪芹匠心独运的设计和神来之笔的刻画。  关键词: 《林黛玉进贾府》 人物 服饰 性格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