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碑入草碑学新境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zh50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成了初学草书者登入草书门径的必备工具,这也成为代中国字学研究上的伟大创造,是草书发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于右任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一位著名的碑学大家,他以非凡的书法才情创造性地以碑入草,熔章草、今草于一炉,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魏碑行草书,亦即“于体”。于右任的草书的意义在于,他第一个将魏碑和草书打通成一片,为碑学开创出一个新境界,为后人开拓一条新途径,使后来习碑者避免了许多盲目的探索。于右任还是民国时期最伟大的倡导文化事业实践、爱护文化事业领袖,其推广的《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美丽”,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影响深远。
  于右任在取得魏碑行楷书的巨大成就后,1932年创立了“标准草书社”。从草书社成立于右任就致力于搜集整理历代草书资料,大力征集散失在民间的家墨迹以及散失到各地的简犊碑铭。几经努力,终究收集到了大量有关草书的资料。同时,于右任对汉字框架结构、前人草书及碑帖习练和思考。最终整理出一套有规律可寻,利国利民的《标准草书》。其主要特点有三:一、从二王至清的草书名作中的经典字迹规整,建立了“标准”的尺度;二、使草书易识易懂,使草书走向人民群众;三、归纳总结草书规律,建立了草书代表性符号。
  从审美的眼光看,它的可贵之处在于通汇章草和今草的界限。之前,怀素、智永、赵孟頫都曾写过小草千字文,其书法品质几乎都走向的千篇一律的死胡同。对智永标准化的《真草千字文》的批评。唐李嗣真《书后品》评价曰:“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明项穆《书法雅言》也有“嗣后智永专范右军,精熟无奇,此学正而不变者也”的评论。
  于右任注意到怀素、智永、赵孟頫的雷同问题,在书写自己的作品时,一改前人帖学糜弱风气,而揉以碑刻中的骨力,加以灵动多变的提按,最终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迈了一大步,形成了碑帖融合的小草书。朱仁夫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中谈到:于右任将推广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美丽”的原则用于实践,作到笔笔随意、字字有别、大小抖正,恰到好处……于右任的书法雄豪婉丽,冲淡清奇,于先生到了晚年,他的碑味草书更进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真是字字奇险,绝无雷同!正如著名书画家刘延涛先生所说:《标准草书》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其响当尤为广大悠久!
  于右任《标准草书》社团集中了刘延涛、王世镗、胡公石等。《标准草书》共有1027字,除重字实有1017字,《标准草书》的选字原则是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其中“美丽”内涵可从选择名家字数了解。如图1:
  由图1可知,于右任对于王羲之、怀素的重视。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标准草书》以二王体系为宗。因为人们对二王正统熟识,如此,于右任普及性、易懂易识为国家利益着眼的目的就达到了。于右任提倡标准草书的目的,是贵在实用,其次才是艺美。《标准草书》将草书组织符号重新条贯、删繁就简、由纷纭而趋统一,其功卓著。与《草书礼部韵》《草韵辨体》《草诀百韵歌》《草圣汇辨》《草韵汇编》《草字汇》等读本有较多相似的功效,而其對草书形体的掌握和形似字的辨认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也并非上述专著能够替代的。但也有人认为《标准草书》违背了草书规律,破坏了草书的艺术性。
  实际上,于右任提倡标准草书,首重实用。标准草书的“标准”,是以古人的草法作标准,是从草书千余年演进当中,从千百件经过历史沉淀而为世人公认的草书精品中选取范字。而“标准”的草字都是以前书家创造的经典。从于右任为标准草书制定的四大原则“美丽”原则就可以看出,于右任并没有放弃草书的艺术性,他选择的二王一路的书家,和明清时的台阁体、馆阁体完全是两个概念。它包含艺术家对草书整理过程的眼光和平衡。因此,“标准草书”其实是一种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草书,它的出现并没有违背草书发展规律,而是对草书的传承与发展创新。
  于右任与一般书法家的不同之处,就是掌握书法的目的在于挽救中国文字、延伸和推广中国文字。他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他认为汉字太难认难写,为了“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乃取百家草书之长,创立标准草书,其目的是能以接受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而使之发扬光大,并为子子孙孙每人每日优裕许多时间,以增加其事业的程效。虽然“民国以来,国内学者多注意关于文字之改革,有提倡注音字母者,有提倡简字者,且有提倡国语罗马字者,其用心良苦。盖皆以为处此大时代中,若没有优良简便之文字,以为人类文化进展的工具,便不能立足于大地之上”。
  通过上述分析来看,当时的就是“汉字拉丁化”“提倡注音字母化”等,至少没有站在爱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去解决问题,而于右任没有丢弃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而是进行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与文化担当,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是检验和考量一个知识分子良心的标淮,于右任无愧于伟大的文化事业担当者、爱国者。
  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成了初学草书者登入草书门径的必备工具,这也成为代中国字学研究上的伟大创造,是草书发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爱国、爱民、爱惜中华文化遗产,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传统之利器,将草书的推广、使用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更能彰显出于右任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本论文为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人文社科类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SZYQN74)
其他文献
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靓丽一笔,它们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生生不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新时代文艺女性大创作的背景下,我们有责任重现民间文艺的光芒及其中女性艺术家的风采。  清末到民国中期这段绵竹年画最后的黄金时代,出了一位名声响亮的女艺人,她就是姚春荣。聪明好学的她六岁开始习画,七八岁便掌握了基本的年画上色手艺,十来岁的时候,她的技术已经十分熟练了。逐渐的,她不再满足于单纯上色,
应美国中国画廊柴学斌先生邀请,乡风堂学子在恩师任光荣先生的指导下,不畏酷暑与严寒,历时一年筹备了此次旅美联展。本次联展名为《乡韵芳菲》,通过百花寄语乡思,将展出乡风堂学子关于工笔花鸟习作阶段的作品。联展将于2017年8月26日在位于旧金山的中国画廊隆重开幕。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释《六祖坛经》)。人生是一种修行。唯有历经岁月的磨砺,才能拥有一份修为。在这修为之中,对待人生种种的艰难,若熬
1941年生于江西婺源,1989年取得四川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资格,1990年授予中国漆艺家称号,1990年应邀日本讲学访问,1992年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在重庆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四十余年,四川成都艺术职业学院任教授十七年,从事漆画创作五十余年,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大展览并获奖、收藏。在国内发表多部美术作品,连环画等书籍。出版有《七彩·詹蜀安作品集》《詹蜀安磨漆画集》。  201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金毛犬,名字叫豆豆。豆豆浑身的毛色金黄,长长的毛几乎把脸遮住了,圆溜溜的眼睛像两个小灯笼,小巧玲珑的鼻子下有一个长长的嘴巴。它的四脚非常长,跑起来像风一样,妈妈时常叫它帅小伙儿。  豆豆非常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不管认不认识,它都会热情地迎接。它围着客人上蹿下跳,又舔客人的手,又趴在客人的大腿上,非得人家摸摸它的头才肯罢休。  豆豆是我的好朋友,我寫作业的时候,它就一声不吭地趴在
体态微胖,健步如飞,圆圆的大脑袋储藏着渊博的知识,金框眼镜更加凸显着他文雅的气质,这就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朱老师。  朱老师不仅带我们畅游音乐海洋,品味乐曲之美,还时常给我们的音乐之旅增添欢声笑语。有一次,朱老师正在教我们唱儿歌《郊游》,唱着唱着突然发现然然同学开小差了。他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暂停讲课、严厉纠正,而是继续着悠扬的歌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然然请坐好。请坐好!”哈哈,这
谁不喜爱,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谁不点赞,百花争艳,众芳竞美?  我们感念:花之神造化一夜花千树,十里不同香;我们直觉:花之魅扮靓一年好光景,四季令人醉。  宜宾杂技的女儿们,用技与情融、神韵兼备。犹如袅袅婷婷的花仙,把如花一样美的柔情融入一个赏心悦目的组合之中,结构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舞台丹青。让我们在叹为观止的视象中,用慧心去解读那至真至美的嫣然花语……  由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杂技团崔亮、吴红、郑
赵绪猷 苏东坡《后赤壁赋》篆书 248cm×117cm 2019年  赵绪猷  1977年11月生,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協会会员,四川省第七次文代会代表,四川省文联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优秀艺术家,广元市朝天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著有电影《杨五郎血战青盐镇》《杨七郎拳打神州擂》;童话剧《童话森林》;动画片《中国熊猫:交换身份》;话剧《巴交龙布》《对手戏》《地魂》;小品《小院》《门》《婚事》《手机》《钗头凤》《家庭纪事》《南锣公约》《死去》《女仆》《藤萝》;短剧《礼物》《赋闲记》;独幕剧 《年夜饭》《回归》《婚姻的斤两》;儿童剧《blingbling和piupiupiu》;小剧场戏剧《选择题》《车站》;参与《摆渡人》的联合编
电视文献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以党史、战史为基础,以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程为脉络,沿三大主力红军在四川的长征行军路线,实地实景采访拍摄,辅以多位党史、军史专家的论述,生动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该片同时遴选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红军后代,讲述父辈的长征故事,再现长征记忆、彰显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在四川》集中反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