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性思考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参观、考察、研讨后,我们对传统文化现实性的思考如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现实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五月十二日,县老干局组织全县老新四军及部分老干部前往太湖县,重点考察文博园。
  拥有1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太湖县,素来民风纯朴,民俗丰富,文化厚重。至今太湖民间还流传着 “一门十进士,十里两状元”的佳话。“立雪断臂求法”的二祖慧可早在北周时期就来到了太湖牛镇狮子山传法诵经,使此地成为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太湖县还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人称“活佛”的赵朴初先生的家乡。如今的太湖人,根据《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抓住时机主打地方文化品牌,向全球展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弘扬华夏文化精髓。他们全力打造了“中华文化主题公园”,即五千年文博园。总规划面积约为五千亩,分五期建设,五期的主题内容分别是:“一梦千年”“十里画廊”“百年风云”“千秋马帮”“万代同根”。目前,“一梦千年”“十里画廊”,已经建成并开放供游人参观。文博园里浓缩了我国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了五千年文化经典。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开始,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延伸到宋明元清,甚至于民国的历史文化都在其中有所体现。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使人感到无比的震撼,让人深刻地体会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博园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彰显传统文化,体现三教合一。文博园中将孔子、老子以及释迦摩尼的雕像置于一起,营造了一种“三教并流”的效果,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感,很好地体现了三教合一。孔子群雕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古朴凝重、气势雄伟。生动再现了孔子不畏艰辛,探求治国安邦真理的豪情壮志。我们不禁感受到千年的孔子,实为万世师表。道教始祖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存世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种尊重自然、天然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文博园还重金塑造释迦牟尼卧佛,卧佛神态慈祥、五官清晰、双眼半睁,依稀透出光芒,饱含哲思。衣纹清晰,线条顺畅柔和。整体形象丰满端秀、惟妙惟肖、比例匀称,给人以宽厚容纳万物之感,实为艺术珍品。
  文博园立意于全面挖掘、整理、保护、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使之成为一座保存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宝库。文博园园区规模宏大,创意新颖,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将民间文化产业转化为旅游业的一项重大创举,给太湖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然而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曾多次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经参观、考察、研讨后,我们对传统文化现实性的思考如下:
  思考一,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从广义角度来看,文化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所获取的物质、精神及其所创造财富的总和,其中主要包括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从狭义角度来看,文化主要体现为精神产品或精神生产能力。在国家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会不断累积,当累积至一定程度后,将会以特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形成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当中既存在精华元素,也有不足之处。因此,对传统文化应抱有接纳、宽容的态度,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传统文化发挥真正的作用。国家、民族、社会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需要以经济、政治作为支撑,但也少不了文化的支持。对传统文化不够尊重,也就意味着否认了历史,否认了民族精神,否认了民族本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具有连续性特征,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其各个阶段均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当中。当年的文化环境事实上是过去文化环境的积累与演变,未来的文化环境是当前文化潮流的延续。对于国家与民族而言,其发展史就是丰富并发展传统历史。与此同时,民族精神的形成也是传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民族而言,一切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精神文明、精神支柱。因此,在面对传统文化问题时,不应该将其视为单纯性的文化问题,需要将其与民族发展关联起来。历史证明,国家现代化建设历程当中,民族精神是其根本,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如果一味地排除传统文化,必将造成民族精神凋零,这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是极其不利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涵是西方文化模式无可替代的,那些企图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观点是别有用心的。即便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也就脱离了根本,现代化建设也就毫无意义。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因此,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决不能一概否认,而是要善于汲取其中的精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思考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从本质上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蕴藏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社会精神形态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存在的具体反映。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之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别是其中的精粹是人类的重要精神财富。
  首先,传统文化宣扬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催人奋进。我国传统文化对现实、人生十分关注。孔夫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且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思想正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坚持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于与社会不公现象抗争到底的决心。中华民族从始至终都具备不信鬼邪的晋升,强调了现实需要靠自身去创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必须具备的。   其次,传统文化当中弘扬了一种爱国主义精神。顾炎武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与强大的凝聚力。在现代化建设期间,只有凝聚民族力量,共同奋斗才能达成目标,才能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复兴之路。
  再者,传统文化提倡了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蔑视那些逐名追利、忘恩负义的小人。古人云:“朝闻道 ,夕死可矣”,亦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揭示出中华民族对知识探求的渴望,以及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
  最后,传统文化崇尚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只有团结互助才能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共同前进,只有尊老爱幼才能让社会风气变得更为和谐,为人们带来前进的动力与希望。
  思考三,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必然趋势。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经济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抛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文化,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元素融合起来。首先,这种转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在计划经济年代中,经济管理以人治为主,所有经济都由政府监管,导致了政企不分,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如今,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更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结合市场规律对经济实施具体管理,有利于激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与竞争力,并且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经济与文化始终是相互关联的,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且相互渗透。在社会活动中,人是主体,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涵盖了人的文化观念。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若没有良好的技能素养及科学文化知识,就无法胜任相关活动。因此,在现代经济活动从侧面检验了人们的文化观念,使其反复做出取舍。同时,现代经济活动会促使人们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只有不断提升自我精神素质,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促进作用,使其逐步向现代化方向转变。其次,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社会法制的需要。从客观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属于典型的法制经济,通过法制能够让市场行为或活动变得更为公正、合法、规范,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府引导可让市场按秩序运作。同时,法制保证了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再者,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提升经济效益与工作效率的基础。市场经济重视效益,它与部分传统文化旧观念是相矛盾的。通过市场经济,能够让人们转变部分陈旧观念,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与务实精神。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实践活动与利益原则是密切关联的。若要让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完全体现出来,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做到依法办事,并要求政府及行政部门提升工作效率,才能让经济活动充分取得效益。
其他文献
一、动来动去的小杰  小杰,八岁,一年级学生。小杰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的认知能力弱于同龄孩子,反应较慢,特意让他多读了一年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小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动来动去,动作幅度比较大,有时还会离开座位到处溜达。小杰的作业拖拉,学习成绩差,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  父母带小杰去儿童医院检查,医生判断小杰有可能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也有可能与进入小学后不适应学校生活有关,建议先进
【摘要】中国共产党1941年创办的延安民族学院,开启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先河。云南民族大学始终秉承延安民族学院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理念,将“团结、进步”作为自己的办学精神认真践行,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培养了大批政治上坚定、工作上勤奋、作风上深入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起到了示范及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族院
一、模仿中迷失了自我  小帅,14岁,八年级男生,身高1.70米,身体结实。因为月考成绩下降10名左右,班主任找小帅谈话,发现小帅最近因模仿偶像的言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产生内心波动。班主任建议小帅来咨询,他本人也愿意。  二、模仿是在追寻理想中的我  模仿的意义: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青少年需要在现实中不断找寻自我的价值,因此,偶像崇拜的实质是为了实现理想中的自我。此时青少年还不是很清楚自己喜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 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
辛安亭(1904—1988),字适然,山西离石人,他31岁从北京大学毕业,在太原的师范学校和中学教了三年书,1938年毅然奔赴延安时已经34岁了。他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教材编审科,很快成了行家里手,长期担任编审科科长。1942年,他组织编写出版了全部初小和高小的教科书,包括国语、算术、历史、自然、地理、卫生等门类,每个门类有一至三册,是普及陕甘宁边区、晋西北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山东解放区
【摘要】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延续着丰富多彩的诞活动,活动背后寄托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佛山诞文化为例,对广府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广府文化;诞文化;佛山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诞文化的含义  诞,顾
【摘要】为解决“入园难”问题目前国家在甘肃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新建大量幼儿园,新建园在新生管理中存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严重的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入园分离焦虑的概念,其次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说明入园焦虑的产生原因,并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班幼儿;焦虑;入园分离焦虑;缓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与核心
【摘要】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水墨动画片开始出现在银幕上,开启了中国画元素动画的模式。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搭配古乐,形成了东方特色的视觉画面。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中,涌现了《小蝌蚪找妈妈》《鹿铃》《牧笛》等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堪称经典。1988年创作的《山水情》更是将水墨动画带入了一个新的欣赏视角。本文着重从《山水情》动画的构图艺术、艺术符号
茅盾《鲁迅论》  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也是茅盾诞辰125周年。茅盾是鲁迅的知音。茅盾于1927年写的《鲁迅论》,立足鲁迅作品评论鲁迅,他的评论客观求实,长期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鲁迅研究史上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相当的权威性,至今仍没有丧失它的价值。为什么写《鲁迅论》  茅盾是鲁迅的知音。早在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起,茅盾便对鲁迅作品产生兴趣。那时茅盾22岁,入职商务印
【编者按】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视野的局限、经验的不足,导致操作失当、失范而陷入困境。“解惑”栏目一方面收集来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疑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征集先行者、思维敏捷者及时提供的思路或经验教训,旨在为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管理者提供支持,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架起沟通的友谊桥梁。  本栏目长期征集实践问题,凡有疑问者请与栏目主持人联系:杨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