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写作的表达工具,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写作训练必须坚持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还应以积极的思维训练带动语言训练,又在语言训练中砥砺思维训练。
一、言之有形见生动
我们看苏教版十一册《夹竹桃》。“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的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因为是在月光下观花,所以是“一团模糊”;又因为香气浓烈,所以用上“袭”字。这就把香气的浓郁写得形象而逼真,凸现了香气横溢的情态。作者的思维由因而果,由果朔因,一个“袭”字,就真切地表现了月光下夹竹桃的动态美。这里,巧用了“袭”的引申义,这是语言表达中思维创新的表现。
如习作《别》。本文通过离家求学的儿子和相依为命的母亲暂别的描叙,表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这里有一处细节描写,再现了妈妈为儿子收拾行李的一系列的动作。“一件件展开,慢慢拂平,仔细地叠好,连一个细小的皱折也不放过……她这样叠着,抚摸着”。透过动作描写,不难发现母爱的诚挚、细腻与温情。细致的观察,源于作者缜密的思维,细腻的语言,源于作者剪裁取舍的思考,于是,涣散变凝聚,形成完整的形象,生动的画面。这里,思维上的创新在于细微处见精神。看似寻常的动作,却表现了深邃的思想、难舍的亲情、厚重的期待。
二、言之有情见清新
如,习作《送试卷》。文章写了爸爸因女儿将试卷忘在家里而两次到校送试卷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忘我付出的精神和殷切期望的内心世界。小作者善于从生活小事入手,体会父爱的力量。请看:
中午,烈日当空,已是午休时分。父亲那熟悉的背影又一次出现在眼前。只见他气喘吁吁地把试卷塞到我手里,当我说“对了,是这一份试卷”时,爸爸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这段叙述性语言朴实无华,然而,一个“塞”的动作,一种微笑的神态,就把那位学生的爸爸满心的喜悦、满怀的希望以及虽苦犹乐的内心世界写得惟妙惟肖。从而,引起读者对类似经历的回忆,产生此叩彼应的效果。这“笑”,是一种“灿烂的微笑”,这是成功后微笑,这是满足后的微笑,这是胜利后的微笑。在作者的思维过程中,终于寻觅到“灿烂”这个词来表现此时的神态,多么得体!“灿烂”本来是形容阳光或灯光的明艳,这里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微笑时飞扬的神采。语言朴实中见清丽,情感自然中见真挚。由于作者头脑中闪现着“灿烂”的表象,又连接、沟通、延伸了“灿烂”的比喻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语言熠熠生辉。
三、言之有理见精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勤奋》。开头写道:“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写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中间部分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事,二是用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故事,印证了文章的中心“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这里,作者用平常的语言写出了不平常的思想。从而,反映了作者思维的深刻性。
如,习作《触摸阳光》。全文记叙的是小作者与一位盲女孩讨论阳光形状的故事,别出心裁地提炼出“爱也是另一种阳光”的主旨。请看下面一段描叙:
我们来到草地上,我告诉她,阳光就在眼前,她将手伸出,想去触摸它,但是她没有感觉到阳光。“阳光就在你身边啊,它是无形无色,但又无处不在的。你不能看见它,但能感受它。不仅仅是太阳发出的光才是阳光。爱,也是另一种阳光。你应该早已从你父母那儿体会到了吧。”再过了几日,我准备带她去体会真正的阳光。可她却说:“不用了,我已经发现父母身上散发着的阳光了,好明亮。这个亮点已照亮了我的心。”
四、言之有趣见深意
如,习作《这节课真快乐》,全文主要写师生合作用蛋壳制不倒翁的事,突出了“快乐来自于创意”这一题旨。请看:
我按照老师说的方法,把沙子细心地从蛋壳的小孔倒进蛋壳,并轻轻地摇动,直到沙子平平实实地沉在蛋壳的“底”部,然后点燃蜡烛,让烛泪一滴一滴地从蛋壳小孔滴进去,和沙子溶合、凝固。我以为这样便可以大功告成。可是,我把蛋壳竖在桌面上,它却斜向一边,好象歪着头正生我的气,怪我没把它做好……接着,我用彩笔给蛋壳画上一双笑眯眯的大眼睛,两片红红的小嘴唇,最后用电光纸剪了一块红头巾扎了进去。嗬,一个漂亮的不倒翁做好了!我推了推它,它摇摇头晃动了几下脑袋,又站得笔直,仿佛在感谢我哩!
我们要引领学生创造新的生活,构建新的知识,拓展新的视野,涌动新的灵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司空见惯中发现美丽,在水滴石穿中看到希望,在庄谐显藏中探觅深意。
责任编辑 王波
一、言之有形见生动
我们看苏教版十一册《夹竹桃》。“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的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因为是在月光下观花,所以是“一团模糊”;又因为香气浓烈,所以用上“袭”字。这就把香气的浓郁写得形象而逼真,凸现了香气横溢的情态。作者的思维由因而果,由果朔因,一个“袭”字,就真切地表现了月光下夹竹桃的动态美。这里,巧用了“袭”的引申义,这是语言表达中思维创新的表现。
如习作《别》。本文通过离家求学的儿子和相依为命的母亲暂别的描叙,表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这里有一处细节描写,再现了妈妈为儿子收拾行李的一系列的动作。“一件件展开,慢慢拂平,仔细地叠好,连一个细小的皱折也不放过……她这样叠着,抚摸着”。透过动作描写,不难发现母爱的诚挚、细腻与温情。细致的观察,源于作者缜密的思维,细腻的语言,源于作者剪裁取舍的思考,于是,涣散变凝聚,形成完整的形象,生动的画面。这里,思维上的创新在于细微处见精神。看似寻常的动作,却表现了深邃的思想、难舍的亲情、厚重的期待。
二、言之有情见清新
如,习作《送试卷》。文章写了爸爸因女儿将试卷忘在家里而两次到校送试卷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忘我付出的精神和殷切期望的内心世界。小作者善于从生活小事入手,体会父爱的力量。请看:
中午,烈日当空,已是午休时分。父亲那熟悉的背影又一次出现在眼前。只见他气喘吁吁地把试卷塞到我手里,当我说“对了,是这一份试卷”时,爸爸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这段叙述性语言朴实无华,然而,一个“塞”的动作,一种微笑的神态,就把那位学生的爸爸满心的喜悦、满怀的希望以及虽苦犹乐的内心世界写得惟妙惟肖。从而,引起读者对类似经历的回忆,产生此叩彼应的效果。这“笑”,是一种“灿烂的微笑”,这是成功后微笑,这是满足后的微笑,这是胜利后的微笑。在作者的思维过程中,终于寻觅到“灿烂”这个词来表现此时的神态,多么得体!“灿烂”本来是形容阳光或灯光的明艳,这里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微笑时飞扬的神采。语言朴实中见清丽,情感自然中见真挚。由于作者头脑中闪现着“灿烂”的表象,又连接、沟通、延伸了“灿烂”的比喻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语言熠熠生辉。
三、言之有理见精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勤奋》。开头写道:“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写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中间部分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事,二是用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故事,印证了文章的中心“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这里,作者用平常的语言写出了不平常的思想。从而,反映了作者思维的深刻性。
如,习作《触摸阳光》。全文记叙的是小作者与一位盲女孩讨论阳光形状的故事,别出心裁地提炼出“爱也是另一种阳光”的主旨。请看下面一段描叙:
我们来到草地上,我告诉她,阳光就在眼前,她将手伸出,想去触摸它,但是她没有感觉到阳光。“阳光就在你身边啊,它是无形无色,但又无处不在的。你不能看见它,但能感受它。不仅仅是太阳发出的光才是阳光。爱,也是另一种阳光。你应该早已从你父母那儿体会到了吧。”再过了几日,我准备带她去体会真正的阳光。可她却说:“不用了,我已经发现父母身上散发着的阳光了,好明亮。这个亮点已照亮了我的心。”
四、言之有趣见深意
如,习作《这节课真快乐》,全文主要写师生合作用蛋壳制不倒翁的事,突出了“快乐来自于创意”这一题旨。请看:
我按照老师说的方法,把沙子细心地从蛋壳的小孔倒进蛋壳,并轻轻地摇动,直到沙子平平实实地沉在蛋壳的“底”部,然后点燃蜡烛,让烛泪一滴一滴地从蛋壳小孔滴进去,和沙子溶合、凝固。我以为这样便可以大功告成。可是,我把蛋壳竖在桌面上,它却斜向一边,好象歪着头正生我的气,怪我没把它做好……接着,我用彩笔给蛋壳画上一双笑眯眯的大眼睛,两片红红的小嘴唇,最后用电光纸剪了一块红头巾扎了进去。嗬,一个漂亮的不倒翁做好了!我推了推它,它摇摇头晃动了几下脑袋,又站得笔直,仿佛在感谢我哩!
我们要引领学生创造新的生活,构建新的知识,拓展新的视野,涌动新的灵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司空见惯中发现美丽,在水滴石穿中看到希望,在庄谐显藏中探觅深意。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