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工作主线。在各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和融合德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语文学科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特征,在与德育工作融合方面具有广泛的契合点和显著的优势。加强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是新时期教育领域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德育;融合;意义;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工作主线。在各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和融合德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语文学科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特征,在与德育工作融合方面具有广泛的契合点和显著的优势。
1.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意义
1.1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更加强调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工作必须渗透于包括语文在内的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提高德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优良可靠的人才。
1.2 符合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进一步凸显了语文科学的人文价值,提高了语文教学育人效果的全面性和实效性,是语文教学教改发展的重要方向。
1.3 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此时接受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其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是“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重要举措。
2.语文学科在与德育工作融合方面的优势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尤其包含着广泛的人文和社会资源。在语文课本中,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国内外各时期文化的精华代表,从爱国主义情感到为人处世哲理,从对自然的热爱,到对生命的敬畏,无一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这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是语文学科在与德育工作融合方面的天然优势。
3.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原则
3.1 情感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仅靠简单的说教灌输,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不佳。要在教学工作中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将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连接点。
3.2 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要关注到这一特点,在内容、方法方面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如小学生要以文明礼仪、习惯养成为主,中学生则要以爱国情怀、民族感情为主,而高等教育则要以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为主。
3.3 扩展性。
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不能单纯的借助课本资源照本宣科,教师要主动进行德育素材的扩展,从更深层次凸显德育效果。如增加课文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等。
3.4 对比性。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呈现出文化多元、思想多元的特征,青少年思想辨别力较弱,容易被迷惑诱导。在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中,教师除了要做好正面引导外,还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辨析,通过对比,明辨是非,进而强化正确思想。
4.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策略
4.1 优化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要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情感性和体验性强的优势,针对德育工作的特点,优化语文教学方法,以提高融合实效性。如情境创设法、情感代入法、互动教学法等,最大化的展现出德育的感染力和指引力。
4.2 注重实践教学。
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要突破课堂的局限,将融合工作与语文课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开展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深入体验人物的真實情感;又如组织辩论会,通过作文辩论或者现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针对具体思想道德现象展开讨论,在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思想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再如带领学生开展公益服务、参观交流等社会实践,促进其德行合一发展等等。
4.3 推进文化传承。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宝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语文教学中,要主动推进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悟“德”、在吟诵诗词中体验“美”,在体验民俗中追寻“根”,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学生。
此外,在教学评价环节上增加德育评价内容,发挥出评价对德育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语文作业设计中体现德育因素,将德育延伸至家庭和社会等,都是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融合的有效途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也对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意义重大,需要教师切实更新理念、创新方法,真正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仁义为友,道德为师”的德育功效,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资料:
1、郑国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3)88-89.
2、梁凤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
关键词:语文;德育;融合;意义;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工作主线。在各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和融合德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语文学科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特征,在与德育工作融合方面具有广泛的契合点和显著的优势。
1.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意义
1.1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更加强调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工作必须渗透于包括语文在内的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提高德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优良可靠的人才。
1.2 符合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进一步凸显了语文科学的人文价值,提高了语文教学育人效果的全面性和实效性,是语文教学教改发展的重要方向。
1.3 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此时接受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其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是“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重要举措。
2.语文学科在与德育工作融合方面的优势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尤其包含着广泛的人文和社会资源。在语文课本中,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国内外各时期文化的精华代表,从爱国主义情感到为人处世哲理,从对自然的热爱,到对生命的敬畏,无一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这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是语文学科在与德育工作融合方面的天然优势。
3.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原则
3.1 情感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仅靠简单的说教灌输,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不佳。要在教学工作中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将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连接点。
3.2 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要关注到这一特点,在内容、方法方面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如小学生要以文明礼仪、习惯养成为主,中学生则要以爱国情怀、民族感情为主,而高等教育则要以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为主。
3.3 扩展性。
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不能单纯的借助课本资源照本宣科,教师要主动进行德育素材的扩展,从更深层次凸显德育效果。如增加课文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等。
3.4 对比性。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呈现出文化多元、思想多元的特征,青少年思想辨别力较弱,容易被迷惑诱导。在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中,教师除了要做好正面引导外,还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辨析,通过对比,明辨是非,进而强化正确思想。
4.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策略
4.1 优化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要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情感性和体验性强的优势,针对德育工作的特点,优化语文教学方法,以提高融合实效性。如情境创设法、情感代入法、互动教学法等,最大化的展现出德育的感染力和指引力。
4.2 注重实践教学。
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要突破课堂的局限,将融合工作与语文课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开展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深入体验人物的真實情感;又如组织辩论会,通过作文辩论或者现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针对具体思想道德现象展开讨论,在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思想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再如带领学生开展公益服务、参观交流等社会实践,促进其德行合一发展等等。
4.3 推进文化传承。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宝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语文教学中,要主动推进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悟“德”、在吟诵诗词中体验“美”,在体验民俗中追寻“根”,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学生。
此外,在教学评价环节上增加德育评价内容,发挥出评价对德育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语文作业设计中体现德育因素,将德育延伸至家庭和社会等,都是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融合的有效途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也对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意义重大,需要教师切实更新理念、创新方法,真正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仁义为友,道德为师”的德育功效,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资料:
1、郑国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3)88-89.
2、梁凤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