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历史因其丰富的博弈内涵,一直为政商人士津津乐道。而发生在公元5世纪,与中国的三国时期具有相似背景的西方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沙隆大会战,也以其对博弈策略的经典运用,带给当今的企业很多的启迪。
克劳塞维茨在其恢弘巨著《战争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尽管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同,但鉴于人性趋同的特点,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是其背景还是进展状况,却往往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在古代和现代战争战例中亦常出现。
比如,古代欧洲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沙隆大会战,在战争渊源、规模、结局及历史影响力方面,就与中国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非常近似。众所周知,三国历史因其丰富的博弈内涵,一直是政商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对许多企业家也很有启迪。近两年,大片《赤壁》持续热映,借此机会对欧洲的类似战例探讨一番,也颇有意味。
极其相似的历史背景:皇道中落,割据纷扰
公元四五世纪的欧洲大陆,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名存实亡,掌握军事实力的蛮族部落拥兵自重,纷纷建立起独立王国。复杂的诸侯割据局面,与中国东汉末年的情形确有几分相似。
随着汉帝国的崛起,曾经纵横蒙古高原的匈奴民族被迫西迁。至公元4世纪,匈奴的政治军事中心已移至里海一带。匈奴民族的文明程度不高,但其军事传统很强。他们精通马术,擅长突袭和穿插作战。加之战士骁勇,将帅孔武,迅速体现出极强的征服能力。
公元375年,匈奴人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向西攻灭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建立的国家,向南攻克亚美尼亚,一直打到波斯和叙利亚。公元433年,阿提拉(Attila)成为匈奴各部落的领袖,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阿提拉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与以往简单粗暴的蛮族首领完全不同,他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依靠匈奴的军事优势,更愿意通过政治攻势来达到扩张的目的。
阿提拉上台后即谋划征服东罗马帝国,他指挥军队连续击败东罗马军队,迫使东罗马皇帝答应岁贡2100磅黄金并割让大片土地。阿提拉又用武力降服东哥特人和其他部落,最终建立起东起伏尔加河,西至莱茵河,南抵多瑙河的庞大帝国。
阿提拉统治时期,匈奴都城布达俨然是欧洲的政治中心,欧洲各国使者云集于此处称臣纳贡,阿提拉一朝因此成为匈奴史上最辉煌的篇章。阿提拉给西方贵族造成了强大的精神压力,让其长期生活在屈辱和沮丧之中,西方人无奈地将阿提拉和他的匈奴铁骑称为“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
三强鼎立,分合合分是常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任何民族的强盛兴衰皆难逃脱这一历史规律。匈奴帝国扎根匈牙利草原后,生活习俗和文化精神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放弃了游牧骑射的传统,甘于享受被压迫部族的奉养。受此影响,其骑兵优势不复存在,军队战术素养和兵员素质也逐年下降。
同一时期(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已渐入膏肓,共和国时代的尚武传统几乎消失殆尽,帝国武装力量也越来越依靠日尔曼、西哥特等异族部队。后来,异族部落陆续在罗马帝国各个省份建立了独立王国,如西哥特人在高卢、西班牙立国,汪达尔人在北非迦太基立国。此时的西罗马帝国早已力不从心,只能默认他们的独立地位。
这一时期,西罗马帝国全靠名将阿埃丘斯(FIaviusAetius)维持大局。阿埃丘斯出生望族,刚毅勇敢,是西罗马帝国支撑危局的重要人物,被后世称为“最后一个罗马人”。阿埃丘斯幼年曾作为人质常驻国外,因而和西哥特人、匈奴人素有渊源,与匈奴王卢阿(Rhuas)和他的侄子阿提拉都很有交情,曾经多次依靠匈奴人的支持取得同异族作战的胜利。
阿埃丘斯目光远大,他认为缺乏文明支撑的匈奴帝国并非西罗马帝国的真正大敌,反到是注重吸收罗马文明成果的日尔曼人最具威胁。所以,阿埃丘斯竭力与匈奴和平相处,集中力量对付境内的日尔曼蛮族。阿埃丘斯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他执政的20余年问,阿提拉多次进攻东罗马帝国,但和西罗马帝国倒基本相安无事。
不过,东罗马帝国臣服后,野心膨胀的阿提拉最终还是要染指西罗马帝国的繁华。这时,西罗马皇帝瓦伦丁尼安(Valentlnlan)的妹妹奥诺莉亚(Honoria)因与人私通被其兄囚禁,她暗中写信向阿提拉求救,并愿以身相许。阿提拉当然不愿放弃这个良机,果然向西罗马宫廷索要奥诺莉亚,遭到拒绝后匈奴人立刻就发兵入侵。
欧洲赤壁——沙隆血战
阿提拉发出战争动员令以后,匈奴部落和藩邦纷纷响应,联军众数竟高达70万之众(后代历史学家考证实际数量不低于50万)。匈奴联军残忍凶悍,攻陷城池后大肆抢掠屠戮,逐渐激起西罗马帝国各诸侯小国的敌忾之心。
阿埃丘斯注意到这一点,立刻游说各国组建抗击匈奴入侵的统一战线。面对匈奴的暴行,日尔曼人、凯尔特人、甚至和西罗马为敌近20年的西哥特人都暂时搁置了历史宿怨,本着文化和文明的共同立场联合对外。
当阿提拉的匈奴大军称兵高卢奥尔良城时,阿埃丘斯的罗马联军也积聚起近50万的兵员,西方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大会战一触即发。此战被英国学者克瑞西(Creasy)勋爵评为“世界史上最重要的15次会战之一”,因为它“阻止了欧洲野蛮化”。据史料记载,双方阵亡将士多达16万人,现代学者估计为3万~5万。即便如此,每小时6000至1万人的阵亡率在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由此可见此战的惨烈和残酷。
公元451年9月20日,两军相遇于法国东北部小城沙隆(ChaIons)附近香槟平原上的马恩河畔,决战随即打响。面对强敌,阿埃丘斯在排兵布阵前颇费思量,最后使出险招:他把战力最弱的部落联军居中,自己亲率装备精良的罗马军团组成左翼,而强悍的西哥特军队陈列于右翼。阿提拉不甘示弱,他亲率匈奴精骑居中突破,安排东哥特人对付同胞,而其他部族军队则迎战罗马军团。
平心而论,阿埃丘斯的部署顿得田忌赛马策的精髓:以战力弱小的中央军团迎战强大的匈奴骑兵,虽然没有胜算,但可以凭借战场宽大和兵员众多,迟滞匈奴骑兵的攻势,为左右双翼具有竞争优势的联军赢得宝贵的时间。因此,即便匈奴骑兵突破中央军团后,仍将在一段时间内陷于混战。而一旦罗马联军双翼齐飞,打掉了相对较弱的对手,即可对匈奴部队形成包夹合围。
在冷兵器时代,除非敌军有充足的战略预备队和后继阵地重建防线,一旦前沿士气崩溃,败兵形如山倒,将裹挟整个部队溃退。骄狂的阿提拉倾力进攻,既给罗马联军施加了巨大压力,却也为其反攻留下了难得的机会。
会战开始后,匈奴军首先进攻,很快突破了罗马联军的中央集团,并向左旋转,包抄西哥特军队。但是,出身蛮族却精于吸收发达文明养分的西哥特人,在战斗中体现出更为先进的战术修养和军事素质,不仅抵抗住了匈奴骑 兵的攻势,还彻底扭转了战局。他们以重装骑兵为核心,铁骑如楔形深插撕破敌阵,随行轻装步兵跟进掩杀,迅速扩大战果,充分发挥出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后代军事史学专家认为,西哥特人此战中的所作所为,证明他们已经率先掌握了后古典时代战争艺术的要诀。
随后的战局便落入阿埃丘斯的掌控:罗马军团横扫了部落联军,与西哥特人合围敌军。阿提拉节节败退,率领匈奴残军撤回马恩河畔,用大蓬车首尾相连,组成一道相当坚固的防线(历史上称为阿提拉大营)。此时的阿提拉,心境与兵败赤壁的曹操一样苦涩。他命令部下将军内财物集聚在一起,下存薪炭,只待最后时刻,决意举火自焚。
吊诡的是,面对困兽犹斗的阿提拉,阿埃丘斯居然也上演了一出“华容道”:因西哥特国王提奥德里克战死,他奉劝王子托里斯蒙尽快回国坐稳王位,以免夜长梦多。此语一出,托里斯蒙马上率军离开。而西哥特大军,顿时显得势单力薄,众人的心气也没那么高了。这样拖了几天以后,罗马联军遂撤围而去。
阿埃丘斯在这个关键时刻放了阿提拉一马,使得后世史学家一直困惑不解。阿埃丘斯有超出常人的政治眼光,他的决定自然有其道理:在阿埃丘斯看来,西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不是匈奴,而是高卢蛮族。唯有保留匈奴这个外患才能让以西哥特人为首的蛮族有所忌惮,不得不和罗马帝国继续合作。阿提拉~死,匈奴帝国势必崩溃,而高卢蛮族们肯定要掉转矛头来对付罗马帝国。况且这场会战几乎是西哥特人独力赢下来的,如果再让阿提拉死在他们手里,西哥特人势必威名远扬,以后会更加难以控制。撇开政治上的因素,阿埃丘斯恐怕也不想将他多年的好友阿提拉置于死地,他还是希望阿提拉能接受教训,恢复过去和平共处的局面。
然而,阿提拉撤回匈牙利以后,并没有接受教训,于次年领兵避开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入意大利北部。这时阿埃丘斯就鞭长莫及了,因为他的高卢盟友都认为事不关己,不愿出兵援助罗马。
阿提拉大军长驱直入,西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逃离罗马。关键时刻天主教教皇利奥亲自去见阿提拉,劝说他放过罗马。由于阿提拉孤军深入,补给困难,加之意大利持续发生大饥荒和瘟疫,他也无意久留,索性给了教皇一个面子撤军回家。尔后,教廷也趁机传播许多故事来神话这一传奇事件,使罗马天主教廷威信大增,中世纪罗马教权在欧洲的统治地位由此开始。
阿提拉在沙隆之战中侥幸逃生后仅仅多活了两年。公元453年,年迈的阿提拉迎娶了一位日尔曼族新娘,婚宴后因血管爆裂引发窒息,气绝身亡。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无法驾驭庞大的帝国,仅仅一年后东哥特人和其他蛮族就纷纷反叛,匈奴帝国遂土崩瓦解。
而阿埃丘斯的命运也令人扼腕,沙隆之战后他居功自傲,丝毫不掩饰对皇帝瓦伦丁尼安的蔑视。瓦伦丁尼安人格卑劣,心胸狭窄,对阿埃丘斯的轻慢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本来阿埃丘斯的儿子和瓦伦丁尼安的女儿订有婚姻之约,公元454年的一天,阿埃丘斯听说瓦伦丁尼安有意毁约,就亲自面见瓦伦丁尼安,言辞激烈地敦促他履行诺言。瓦伦丁尼安按捺不住,鼓动宦官佞臣一起刺杀了阿埃丘斯。罗马最后一位名将就这样丧生于屑小之手。这件事公布以后,整个欧洲为之震惊。一个大臣就直率地说:“我不了解陛下和阿埃丘斯的过节,我只知道您刚刚用左手砍掉了右手。”
仅仅一年后,瓦伦丁尼安也被一个忠于阿埃丘斯的匈奴族侍卫刺杀,而当时站在周围的群臣和卫兵都冷眼旁观,无人援之以手。失去了顶梁柱的西罗马帝国,苟延残喘了二十年后终于被西哥特人灭亡了,西方由此进入中世纪。
留给后人的启示
解读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为今日之行为做出有益的参考,并探索未来前行的经验,此为后人学习历史的一大动因。
现代商业社会中,资金、渠道、技术、信息甚至人才始终都在频繁流转,各种力量交织混杂,相互关联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变数甚多。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全局性的绝对竞争优势困难很大,即便有往往也只是暂时的。而本文论述的正是多种竞争力量相互博弈的经典史实,无论是居行业领先还是在中游挣扎的企业,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首先,企业家应具备“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战略价值观,既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参与竞争树立本企业的尊严和优势,更要基于维护共同利益的综合考虑,积极实施“协作竞争”策略,通过团结、联合其他的竞争对手,组建战略联盟(包括并购、合营、联营等多种方式)来弥补自身不足,有效增强企业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譬如当前的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人民币坚挺和国内市场基本稳定的客观事实,又为中国优秀企业提供了收购、兼并国内外同类企业的良机。
其次,沙隆会战案例中阿埃丘斯将军的指挥艺术,也为中国企业实施“竞合”战略的具体做法提供了有益参考
1 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
阿埃丘斯选择的合作对象都是和西罗马一样直接面临生存考验的部族,这保证了他们在短期内的政治目标基本一致,从而保障了决策和执行的有效性,因此部落联军被派去迎战最强大的匈奴骑兵时也没有动摇。
2 充分发挥合作对象的资源优势。
西罗马联军的整体优势明显弱于匈奴联军,但是阿埃丘斯通过合理用兵,用最弱的部队迟滞敌人最强大的部队攻势。虽然代价高昂,却获得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机会,为联军在其他方向获得了兵力优势,并将局部优势发挥而成局部胜势,最终形成了战略优势。
3 维持更长远的合作保障自己的战略利益。
当战场优势确立后,阿埃丘斯演出的“捉放曹”看似迂腐,实则精明。鉴于西罗马联军的团结基础是来自对强大匈奴的敌忾之心,一旦这个强敌瞬间瓦解,则联军内部很可能另起争执,那时要凭西罗马帝国军队独立弹压,有可能适得其反。阿埃丘斯劝走西哥特王子的做法,虽然有违西罗马联盟合力抗敌的初衷,但对西罗马帝国而言,则通过“养敌自重”强化了其对联盟的操控指挥权,这也是西罗马帝国国力凋落时较为明智的选择。
再者,除开博弈策略的启迪,本战例还有一个重要启示,即单纯的武力可以创造或终结一个时代,但唯有文明基因才是民族发展进步的永恒推力。
阿提拉时期的匈奴武力强大,却没有以理性的态度吸纳被征服民族的先进文化思想和文明成果,甚至狂傲地加以排斥。因此,历史学家形容匈奴只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征服”,虽然占领了广大的土地,却无法有效征用统治下的文明成果,更无法通过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而享受更高的文明层次,最终更被先进文明狠狠惩罚。相比之下,同为蛮族出身的西哥特人却善于从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身上学习先进文明,尤其是其合理发展重装骑兵的军事举措,有效地整合了有限资源,通过装备优势弥补了其军队人数的缺陷,并在战斗中发挥出决定性作用。对此,恩格斯也曾在其论著中予以过高度的赞扬。
中国企业尤其是在改革初期脱颖而出的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大多像“马背民族”一样敢于冒险、坚韧执着,充满了战斗意志。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敢打敢拼,多做少想确实是企业由弱到强发展路径所应具备的精神。但是,随着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市场环境越来越规范,企业不能躺在历史经验上固步自封,而是必须强化通过借鉴和引进等方式,自觉开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最终适应时代的变化,为企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基因
克劳塞维茨在其恢弘巨著《战争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尽管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同,但鉴于人性趋同的特点,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是其背景还是进展状况,却往往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在古代和现代战争战例中亦常出现。
比如,古代欧洲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沙隆大会战,在战争渊源、规模、结局及历史影响力方面,就与中国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非常近似。众所周知,三国历史因其丰富的博弈内涵,一直是政商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对许多企业家也很有启迪。近两年,大片《赤壁》持续热映,借此机会对欧洲的类似战例探讨一番,也颇有意味。
极其相似的历史背景:皇道中落,割据纷扰
公元四五世纪的欧洲大陆,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名存实亡,掌握军事实力的蛮族部落拥兵自重,纷纷建立起独立王国。复杂的诸侯割据局面,与中国东汉末年的情形确有几分相似。
随着汉帝国的崛起,曾经纵横蒙古高原的匈奴民族被迫西迁。至公元4世纪,匈奴的政治军事中心已移至里海一带。匈奴民族的文明程度不高,但其军事传统很强。他们精通马术,擅长突袭和穿插作战。加之战士骁勇,将帅孔武,迅速体现出极强的征服能力。
公元375年,匈奴人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向西攻灭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建立的国家,向南攻克亚美尼亚,一直打到波斯和叙利亚。公元433年,阿提拉(Attila)成为匈奴各部落的领袖,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阿提拉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与以往简单粗暴的蛮族首领完全不同,他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依靠匈奴的军事优势,更愿意通过政治攻势来达到扩张的目的。
阿提拉上台后即谋划征服东罗马帝国,他指挥军队连续击败东罗马军队,迫使东罗马皇帝答应岁贡2100磅黄金并割让大片土地。阿提拉又用武力降服东哥特人和其他部落,最终建立起东起伏尔加河,西至莱茵河,南抵多瑙河的庞大帝国。
阿提拉统治时期,匈奴都城布达俨然是欧洲的政治中心,欧洲各国使者云集于此处称臣纳贡,阿提拉一朝因此成为匈奴史上最辉煌的篇章。阿提拉给西方贵族造成了强大的精神压力,让其长期生活在屈辱和沮丧之中,西方人无奈地将阿提拉和他的匈奴铁骑称为“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
三强鼎立,分合合分是常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任何民族的强盛兴衰皆难逃脱这一历史规律。匈奴帝国扎根匈牙利草原后,生活习俗和文化精神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放弃了游牧骑射的传统,甘于享受被压迫部族的奉养。受此影响,其骑兵优势不复存在,军队战术素养和兵员素质也逐年下降。
同一时期(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已渐入膏肓,共和国时代的尚武传统几乎消失殆尽,帝国武装力量也越来越依靠日尔曼、西哥特等异族部队。后来,异族部落陆续在罗马帝国各个省份建立了独立王国,如西哥特人在高卢、西班牙立国,汪达尔人在北非迦太基立国。此时的西罗马帝国早已力不从心,只能默认他们的独立地位。
这一时期,西罗马帝国全靠名将阿埃丘斯(FIaviusAetius)维持大局。阿埃丘斯出生望族,刚毅勇敢,是西罗马帝国支撑危局的重要人物,被后世称为“最后一个罗马人”。阿埃丘斯幼年曾作为人质常驻国外,因而和西哥特人、匈奴人素有渊源,与匈奴王卢阿(Rhuas)和他的侄子阿提拉都很有交情,曾经多次依靠匈奴人的支持取得同异族作战的胜利。
阿埃丘斯目光远大,他认为缺乏文明支撑的匈奴帝国并非西罗马帝国的真正大敌,反到是注重吸收罗马文明成果的日尔曼人最具威胁。所以,阿埃丘斯竭力与匈奴和平相处,集中力量对付境内的日尔曼蛮族。阿埃丘斯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他执政的20余年问,阿提拉多次进攻东罗马帝国,但和西罗马帝国倒基本相安无事。
不过,东罗马帝国臣服后,野心膨胀的阿提拉最终还是要染指西罗马帝国的繁华。这时,西罗马皇帝瓦伦丁尼安(Valentlnlan)的妹妹奥诺莉亚(Honoria)因与人私通被其兄囚禁,她暗中写信向阿提拉求救,并愿以身相许。阿提拉当然不愿放弃这个良机,果然向西罗马宫廷索要奥诺莉亚,遭到拒绝后匈奴人立刻就发兵入侵。
欧洲赤壁——沙隆血战
阿提拉发出战争动员令以后,匈奴部落和藩邦纷纷响应,联军众数竟高达70万之众(后代历史学家考证实际数量不低于50万)。匈奴联军残忍凶悍,攻陷城池后大肆抢掠屠戮,逐渐激起西罗马帝国各诸侯小国的敌忾之心。
阿埃丘斯注意到这一点,立刻游说各国组建抗击匈奴入侵的统一战线。面对匈奴的暴行,日尔曼人、凯尔特人、甚至和西罗马为敌近20年的西哥特人都暂时搁置了历史宿怨,本着文化和文明的共同立场联合对外。
当阿提拉的匈奴大军称兵高卢奥尔良城时,阿埃丘斯的罗马联军也积聚起近50万的兵员,西方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大会战一触即发。此战被英国学者克瑞西(Creasy)勋爵评为“世界史上最重要的15次会战之一”,因为它“阻止了欧洲野蛮化”。据史料记载,双方阵亡将士多达16万人,现代学者估计为3万~5万。即便如此,每小时6000至1万人的阵亡率在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由此可见此战的惨烈和残酷。
公元451年9月20日,两军相遇于法国东北部小城沙隆(ChaIons)附近香槟平原上的马恩河畔,决战随即打响。面对强敌,阿埃丘斯在排兵布阵前颇费思量,最后使出险招:他把战力最弱的部落联军居中,自己亲率装备精良的罗马军团组成左翼,而强悍的西哥特军队陈列于右翼。阿提拉不甘示弱,他亲率匈奴精骑居中突破,安排东哥特人对付同胞,而其他部族军队则迎战罗马军团。
平心而论,阿埃丘斯的部署顿得田忌赛马策的精髓:以战力弱小的中央军团迎战强大的匈奴骑兵,虽然没有胜算,但可以凭借战场宽大和兵员众多,迟滞匈奴骑兵的攻势,为左右双翼具有竞争优势的联军赢得宝贵的时间。因此,即便匈奴骑兵突破中央军团后,仍将在一段时间内陷于混战。而一旦罗马联军双翼齐飞,打掉了相对较弱的对手,即可对匈奴部队形成包夹合围。
在冷兵器时代,除非敌军有充足的战略预备队和后继阵地重建防线,一旦前沿士气崩溃,败兵形如山倒,将裹挟整个部队溃退。骄狂的阿提拉倾力进攻,既给罗马联军施加了巨大压力,却也为其反攻留下了难得的机会。
会战开始后,匈奴军首先进攻,很快突破了罗马联军的中央集团,并向左旋转,包抄西哥特军队。但是,出身蛮族却精于吸收发达文明养分的西哥特人,在战斗中体现出更为先进的战术修养和军事素质,不仅抵抗住了匈奴骑 兵的攻势,还彻底扭转了战局。他们以重装骑兵为核心,铁骑如楔形深插撕破敌阵,随行轻装步兵跟进掩杀,迅速扩大战果,充分发挥出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后代军事史学专家认为,西哥特人此战中的所作所为,证明他们已经率先掌握了后古典时代战争艺术的要诀。
随后的战局便落入阿埃丘斯的掌控:罗马军团横扫了部落联军,与西哥特人合围敌军。阿提拉节节败退,率领匈奴残军撤回马恩河畔,用大蓬车首尾相连,组成一道相当坚固的防线(历史上称为阿提拉大营)。此时的阿提拉,心境与兵败赤壁的曹操一样苦涩。他命令部下将军内财物集聚在一起,下存薪炭,只待最后时刻,决意举火自焚。
吊诡的是,面对困兽犹斗的阿提拉,阿埃丘斯居然也上演了一出“华容道”:因西哥特国王提奥德里克战死,他奉劝王子托里斯蒙尽快回国坐稳王位,以免夜长梦多。此语一出,托里斯蒙马上率军离开。而西哥特大军,顿时显得势单力薄,众人的心气也没那么高了。这样拖了几天以后,罗马联军遂撤围而去。
阿埃丘斯在这个关键时刻放了阿提拉一马,使得后世史学家一直困惑不解。阿埃丘斯有超出常人的政治眼光,他的决定自然有其道理:在阿埃丘斯看来,西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不是匈奴,而是高卢蛮族。唯有保留匈奴这个外患才能让以西哥特人为首的蛮族有所忌惮,不得不和罗马帝国继续合作。阿提拉~死,匈奴帝国势必崩溃,而高卢蛮族们肯定要掉转矛头来对付罗马帝国。况且这场会战几乎是西哥特人独力赢下来的,如果再让阿提拉死在他们手里,西哥特人势必威名远扬,以后会更加难以控制。撇开政治上的因素,阿埃丘斯恐怕也不想将他多年的好友阿提拉置于死地,他还是希望阿提拉能接受教训,恢复过去和平共处的局面。
然而,阿提拉撤回匈牙利以后,并没有接受教训,于次年领兵避开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入意大利北部。这时阿埃丘斯就鞭长莫及了,因为他的高卢盟友都认为事不关己,不愿出兵援助罗马。
阿提拉大军长驱直入,西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逃离罗马。关键时刻天主教教皇利奥亲自去见阿提拉,劝说他放过罗马。由于阿提拉孤军深入,补给困难,加之意大利持续发生大饥荒和瘟疫,他也无意久留,索性给了教皇一个面子撤军回家。尔后,教廷也趁机传播许多故事来神话这一传奇事件,使罗马天主教廷威信大增,中世纪罗马教权在欧洲的统治地位由此开始。
阿提拉在沙隆之战中侥幸逃生后仅仅多活了两年。公元453年,年迈的阿提拉迎娶了一位日尔曼族新娘,婚宴后因血管爆裂引发窒息,气绝身亡。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无法驾驭庞大的帝国,仅仅一年后东哥特人和其他蛮族就纷纷反叛,匈奴帝国遂土崩瓦解。
而阿埃丘斯的命运也令人扼腕,沙隆之战后他居功自傲,丝毫不掩饰对皇帝瓦伦丁尼安的蔑视。瓦伦丁尼安人格卑劣,心胸狭窄,对阿埃丘斯的轻慢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本来阿埃丘斯的儿子和瓦伦丁尼安的女儿订有婚姻之约,公元454年的一天,阿埃丘斯听说瓦伦丁尼安有意毁约,就亲自面见瓦伦丁尼安,言辞激烈地敦促他履行诺言。瓦伦丁尼安按捺不住,鼓动宦官佞臣一起刺杀了阿埃丘斯。罗马最后一位名将就这样丧生于屑小之手。这件事公布以后,整个欧洲为之震惊。一个大臣就直率地说:“我不了解陛下和阿埃丘斯的过节,我只知道您刚刚用左手砍掉了右手。”
仅仅一年后,瓦伦丁尼安也被一个忠于阿埃丘斯的匈奴族侍卫刺杀,而当时站在周围的群臣和卫兵都冷眼旁观,无人援之以手。失去了顶梁柱的西罗马帝国,苟延残喘了二十年后终于被西哥特人灭亡了,西方由此进入中世纪。
留给后人的启示
解读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为今日之行为做出有益的参考,并探索未来前行的经验,此为后人学习历史的一大动因。
现代商业社会中,资金、渠道、技术、信息甚至人才始终都在频繁流转,各种力量交织混杂,相互关联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变数甚多。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全局性的绝对竞争优势困难很大,即便有往往也只是暂时的。而本文论述的正是多种竞争力量相互博弈的经典史实,无论是居行业领先还是在中游挣扎的企业,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首先,企业家应具备“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战略价值观,既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参与竞争树立本企业的尊严和优势,更要基于维护共同利益的综合考虑,积极实施“协作竞争”策略,通过团结、联合其他的竞争对手,组建战略联盟(包括并购、合营、联营等多种方式)来弥补自身不足,有效增强企业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譬如当前的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人民币坚挺和国内市场基本稳定的客观事实,又为中国优秀企业提供了收购、兼并国内外同类企业的良机。
其次,沙隆会战案例中阿埃丘斯将军的指挥艺术,也为中国企业实施“竞合”战略的具体做法提供了有益参考
1 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
阿埃丘斯选择的合作对象都是和西罗马一样直接面临生存考验的部族,这保证了他们在短期内的政治目标基本一致,从而保障了决策和执行的有效性,因此部落联军被派去迎战最强大的匈奴骑兵时也没有动摇。
2 充分发挥合作对象的资源优势。
西罗马联军的整体优势明显弱于匈奴联军,但是阿埃丘斯通过合理用兵,用最弱的部队迟滞敌人最强大的部队攻势。虽然代价高昂,却获得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机会,为联军在其他方向获得了兵力优势,并将局部优势发挥而成局部胜势,最终形成了战略优势。
3 维持更长远的合作保障自己的战略利益。
当战场优势确立后,阿埃丘斯演出的“捉放曹”看似迂腐,实则精明。鉴于西罗马联军的团结基础是来自对强大匈奴的敌忾之心,一旦这个强敌瞬间瓦解,则联军内部很可能另起争执,那时要凭西罗马帝国军队独立弹压,有可能适得其反。阿埃丘斯劝走西哥特王子的做法,虽然有违西罗马联盟合力抗敌的初衷,但对西罗马帝国而言,则通过“养敌自重”强化了其对联盟的操控指挥权,这也是西罗马帝国国力凋落时较为明智的选择。
再者,除开博弈策略的启迪,本战例还有一个重要启示,即单纯的武力可以创造或终结一个时代,但唯有文明基因才是民族发展进步的永恒推力。
阿提拉时期的匈奴武力强大,却没有以理性的态度吸纳被征服民族的先进文化思想和文明成果,甚至狂傲地加以排斥。因此,历史学家形容匈奴只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征服”,虽然占领了广大的土地,却无法有效征用统治下的文明成果,更无法通过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而享受更高的文明层次,最终更被先进文明狠狠惩罚。相比之下,同为蛮族出身的西哥特人却善于从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身上学习先进文明,尤其是其合理发展重装骑兵的军事举措,有效地整合了有限资源,通过装备优势弥补了其军队人数的缺陷,并在战斗中发挥出决定性作用。对此,恩格斯也曾在其论著中予以过高度的赞扬。
中国企业尤其是在改革初期脱颖而出的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大多像“马背民族”一样敢于冒险、坚韧执着,充满了战斗意志。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敢打敢拼,多做少想确实是企业由弱到强发展路径所应具备的精神。但是,随着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市场环境越来越规范,企业不能躺在历史经验上固步自封,而是必须强化通过借鉴和引进等方式,自觉开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最终适应时代的变化,为企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