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外套管在急诊内镜处理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价值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o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在临床上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急诊内镜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往往发现部分患者胃内存有大量积血和食物残渣,视野不清,无法找到出血病灶进行有效止血而失败。我们近年来,在急诊内镜处理此类患者中应用胃镜外套管(专利号:ZL200720109495.7)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胆道出血是胆道外科一种常见的急症。胆管大多深埋于肝实质内,显露较困难,目前的止血措施多无法直接针对胆管壁出血灶,治疗效果不佳,同时并发症较多。我院在多年胆道镜实践基础上,探索出在胆道镜监视下对肝内外胆管出血灶行高频电凝止血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CD40-CD154共刺激途径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循环和肠黏膜中的表达,比较炎症性肠病患者CD40-CD154表达和正常对照者的差异,分析CD40-CD154表达与内镜下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克罗恩病患者6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4例和正常对照者56例。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SYBR—green real time PCR方法、免
患者男,60岁,因上腹胀痛5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5年来进食后上腹胀痛,返酸,偶有呕吐,呕吐物为少量胃内容物。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食后伴胸痛及呕吐量较前增多,伴消瘦。于当地诊断为冠心病,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后胸透检查示:心影后右侧囊状透亮区(图1)。上消造影示:食管下段右侧壁见一约10cm×8cm大小憩室影,食管吞钡造影剂大部份入憩室内滞留,食管黏膜线光滑柔软,贲门口开放正常。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7
患者男,38岁,因呕血、黑便5d入院。入院后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消化性溃疡可能性大;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患者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接触史,无低热,盗汗,干咳等结核全身中毒症状。入院后检查,胸片示“左上肺结核”,胃镜示“胃窦隆起物性质待定:血管瘤?”(图1),
患者女,66岁。因反复上腹痛2年前来就治。患者近2年来反复出现上腹痛,呈隐痛、阵发性加剧,无放射痛,无发热及其它不适。外院B超检查示:胰头18mm,胰体10mm,包膜光滑,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匀,胰管扩张,
患者男,39岁,因“左中下腹痛半月余,6h内解鲜血便200ml”来我院治疗,以“便血原因待查”收入我科。发病以来患者出现头昏、全身乏力、体重进行性下降(半月内减轻3kg),无畏寒发热及呕吐。查体:体温36.6℃,血压120/80mmHg,心率90次/min,神志清,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左中下腹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阴性,肠鸣音8次/min,肛检未及痔核及肿块,指套染有鲜血
在日常病理工作中,消化内镜活检组织比较多见,常需要病理医生在短时间甚至送检当日作出明确诊断,以便临床医生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食管乳头状瘤是发生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的良性肿瘤,一般直径不超过5mm,因其组织学上呈现乳头状结构,轴心为血管结缔组织,表面被覆增生成熟的鳞状上皮,故称为食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简称食管乳头状瘤。过去一直认为食管乳头状瘤比较罕见,近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为探讨其发病情况、内镜下形态特征及内镜治疗效果,对我院内镜室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连续13年间经胃镜检出并摘除的120例食管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有选择性地用于直径大于20mm的胃肠道早期肿瘤切除,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大型医院开展该技术。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8月共开展ESD 55例,我们体会到ESD是一项对操作熟练程度及操作医师和助手配合要求较高的内镜技术,本文通过回顾该55例ESD治疗资料,将配合经验报道如下。
患者男,4岁,因反复上腹痛半年,再发2d入院。既往腹痛轻,可自行缓解。本次腹痛剧烈,伴呕吐,无发热、腹泻,无皮疹及关节肿痛。体检:体温37.1℃,全身皮肤及浅表淋巴结未见异常,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和肠蠕动波,腹壁软,中上腹及左下腹轻压痛,全腹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9.3×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0.84,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219×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