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宋山水诗以其成熟的艺术手法,成就了诗歌创作的高潮。而其山水意象的独特关注,反映了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
【关键词】诗意 栖居 唐宋之别
初唐山水诗中, 齐梁诗歌之绮靡风气逐渐消退, 个性开始得到体现, 画面逐渐清新优美,初步达到思与境谐的艺术高度,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孟浩然和王维。孟浩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高人,隐士。他的山水诗较多的带着隐士的恬淡和孤清。诚如皮日休所言:“遇景入韵,不拘奇抉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前四句写桐庐江也有同样的意境:“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凤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宋代山水诗在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描绘出一片风景,创造出一 個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欧阳修的《晚过水北》:“寒川消积雪,冻浦暂通流。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日暮人归,繁忙的浦口复归于静寂,沙禽毫无顾忌的飞上了钓舟。这多么富有画意!又有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云本来是飘动的,但人在船上,船与云都向东,速度又相同,遂觉得云是不动的,以儿童的天真把它写入诗里,情趣盎然。
本文试以山水诗为切入点去分析唐宋诗在审美体验方面的差别。
一、唐诗的浪漫主义与宋诗的现实主义情结
唐代的浪漫主义是在有特殊才华的人感到需要努力在外部世界寻求与大自然赋予他们的才智相当的对应物,确定的意向,是一种在外部寻找对应的诠释自我内心的浪漫感觉。而宋诗的现实主义则是具有非凡才华却往往对现实生活怀有一个理性考量,独善其身,在自己心中营造一个世界。
最能体现这种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将自我感情外化于物的当数李白。他用自己的浪漫情怀与盛唐时期的豪迈激情将情意化的山水推到顶点。如:黄河昆仑、青天溟渤等这些雄伟壮丽的山水都是他描述的对象。是诗人内心的追求和理想的表述。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体现的是诗人超凡脱俗的心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信;在《襄阳歌》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对逝者消散的一种悲哀;《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寄情于山水中,表达的是一种理想的落差内心的失落感;
宋人笔下的自然景物多为平凡习见的溪桥野渡,“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宋代山水诗已从超凡脱俗的原始山林回到了富有人情的世俗社会,它们都表现了诗人宦海人生、贬谪旅途、郊游行吟、山居访友、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通过复归现实我们可以深发的感到唐诗的意气风发与宋诗的人文情怀。
二、唐诗之兴趣与宋诗之理趣
唐诗的思想性是唐诗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而这积极进取的思想性发展到了宋朝往往就流于说理,思想的过了分。唐代的这种“兴趣”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是笔墨酣畅,情韵充盈。王湾有一诗《次北固山下》,中间两联可用以形容唐诗的“兴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平”、“阔”、“正”字一方面让人感受到盛唐阔大豪迈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也让人感到充满激情和愉快,兴趣盎然。再如孟浩然歌咏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洋溢着一股波澜壮阔的豪情与兴致。诗人将他们蕴含在诗作中的张扬的个性透过诗句穿越时空的让后人感受到他们的兴趣勃勃。
而至宋诗,对于自然已经从单纯的审美为主导转变为以个人为主导了。人类成为了主宰, 只要以内在精神为主体,宋人在山水诗中主要表现“天人合一” 的理学思想。对此理学家程颜有较为通俗的解释: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李白和苏轼同写庐山正是“兴趣”与“理趣”的对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同一庐山,李白的想象思维占了先锋,一起一落不落凡人俗套,读来让人有美轮美奂的审美体验,有浓厚的兴趣。而苏轼则娓娓道出一个让人前思后想觉得岂有此理又正是此理这样的审美体验,留有理趣。
三、唐诗之感情外露与宋诗之冲淡平和
最能首先体现唐诗之感情外露的当时陈子昂那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唐诗之所以很快的打动人正是在于这种张扬的个性寄于诗句,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又富有气力,有蓬勃的生命力。宋诗的冲淡平和自有一股稳健的风貌,这是一种冷静,审视自我。
范成大 《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石桥,朱塔,垂杨,画船,错落有致的组成一幅江南春雨图,连空气的湿度仿佛都可以感觉到。平淡有真味用这一诗来说明再恰当不过了。
宋人从一开始就奠定的平淡诗美理想,是一种老境沧桑而骨鲠坚硬的平淡,是一种荒远清寒而悠然自适的平淡,运用传统美学范畴来表述,乃是简古而有风骨,沉郁而有逸兴。惟其有此,苏轼所称道的司空图诗文高雅之境,实质上意味着对兵乱崎岖时代之离乱悲苦的一种审美超越。换言之,就性情存养而言,这恰恰是所谓“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的境界;而就诗艺锤炼而言,这又意味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若容易却艰辛”。而宋人抑制感情也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让宋人更加明白把激情掩埋,让岁月流金。
唐诗之浪漫,之兴趣,之感情外露,宋诗之现实,之理趣,之冲淡平和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山水诗的审美感受。
作者简介:
于群(1989·5)男;籍贯:山东省 青岛市;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刘露(1992·6)女;籍贯:陕西省 西安市;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品牌设计与管理。
【关键词】诗意 栖居 唐宋之别
初唐山水诗中, 齐梁诗歌之绮靡风气逐渐消退, 个性开始得到体现, 画面逐渐清新优美,初步达到思与境谐的艺术高度,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孟浩然和王维。孟浩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高人,隐士。他的山水诗较多的带着隐士的恬淡和孤清。诚如皮日休所言:“遇景入韵,不拘奇抉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前四句写桐庐江也有同样的意境:“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凤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宋代山水诗在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描绘出一片风景,创造出一 個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欧阳修的《晚过水北》:“寒川消积雪,冻浦暂通流。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日暮人归,繁忙的浦口复归于静寂,沙禽毫无顾忌的飞上了钓舟。这多么富有画意!又有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云本来是飘动的,但人在船上,船与云都向东,速度又相同,遂觉得云是不动的,以儿童的天真把它写入诗里,情趣盎然。
本文试以山水诗为切入点去分析唐宋诗在审美体验方面的差别。
一、唐诗的浪漫主义与宋诗的现实主义情结
唐代的浪漫主义是在有特殊才华的人感到需要努力在外部世界寻求与大自然赋予他们的才智相当的对应物,确定的意向,是一种在外部寻找对应的诠释自我内心的浪漫感觉。而宋诗的现实主义则是具有非凡才华却往往对现实生活怀有一个理性考量,独善其身,在自己心中营造一个世界。
最能体现这种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将自我感情外化于物的当数李白。他用自己的浪漫情怀与盛唐时期的豪迈激情将情意化的山水推到顶点。如:黄河昆仑、青天溟渤等这些雄伟壮丽的山水都是他描述的对象。是诗人内心的追求和理想的表述。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体现的是诗人超凡脱俗的心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信;在《襄阳歌》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对逝者消散的一种悲哀;《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寄情于山水中,表达的是一种理想的落差内心的失落感;
宋人笔下的自然景物多为平凡习见的溪桥野渡,“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宋代山水诗已从超凡脱俗的原始山林回到了富有人情的世俗社会,它们都表现了诗人宦海人生、贬谪旅途、郊游行吟、山居访友、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通过复归现实我们可以深发的感到唐诗的意气风发与宋诗的人文情怀。
二、唐诗之兴趣与宋诗之理趣
唐诗的思想性是唐诗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而这积极进取的思想性发展到了宋朝往往就流于说理,思想的过了分。唐代的这种“兴趣”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是笔墨酣畅,情韵充盈。王湾有一诗《次北固山下》,中间两联可用以形容唐诗的“兴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平”、“阔”、“正”字一方面让人感受到盛唐阔大豪迈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也让人感到充满激情和愉快,兴趣盎然。再如孟浩然歌咏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洋溢着一股波澜壮阔的豪情与兴致。诗人将他们蕴含在诗作中的张扬的个性透过诗句穿越时空的让后人感受到他们的兴趣勃勃。
而至宋诗,对于自然已经从单纯的审美为主导转变为以个人为主导了。人类成为了主宰, 只要以内在精神为主体,宋人在山水诗中主要表现“天人合一” 的理学思想。对此理学家程颜有较为通俗的解释: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李白和苏轼同写庐山正是“兴趣”与“理趣”的对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同一庐山,李白的想象思维占了先锋,一起一落不落凡人俗套,读来让人有美轮美奂的审美体验,有浓厚的兴趣。而苏轼则娓娓道出一个让人前思后想觉得岂有此理又正是此理这样的审美体验,留有理趣。
三、唐诗之感情外露与宋诗之冲淡平和
最能首先体现唐诗之感情外露的当时陈子昂那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唐诗之所以很快的打动人正是在于这种张扬的个性寄于诗句,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又富有气力,有蓬勃的生命力。宋诗的冲淡平和自有一股稳健的风貌,这是一种冷静,审视自我。
范成大 《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石桥,朱塔,垂杨,画船,错落有致的组成一幅江南春雨图,连空气的湿度仿佛都可以感觉到。平淡有真味用这一诗来说明再恰当不过了。
宋人从一开始就奠定的平淡诗美理想,是一种老境沧桑而骨鲠坚硬的平淡,是一种荒远清寒而悠然自适的平淡,运用传统美学范畴来表述,乃是简古而有风骨,沉郁而有逸兴。惟其有此,苏轼所称道的司空图诗文高雅之境,实质上意味着对兵乱崎岖时代之离乱悲苦的一种审美超越。换言之,就性情存养而言,这恰恰是所谓“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的境界;而就诗艺锤炼而言,这又意味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若容易却艰辛”。而宋人抑制感情也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让宋人更加明白把激情掩埋,让岁月流金。
唐诗之浪漫,之兴趣,之感情外露,宋诗之现实,之理趣,之冲淡平和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山水诗的审美感受。
作者简介:
于群(1989·5)男;籍贯:山东省 青岛市;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刘露(1992·6)女;籍贯:陕西省 西安市;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品牌设计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