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的色彩和眼睛

来源 :自然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1000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能在上海附近见过混杂着泥沙的黄色的海,你也可能在青岛见过因为很多浮游植物而呈现绿色的海。不过大多数人对于“海的颜色”这个话题,第一反应还是“蓝色”。为什么是“蓝色”?海真的是蓝色的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光线在水中的传播吧。当阳光照射在海面上时,红光、橙光这些波长较长的光,基本上就是直接一头扎进水中,勇往直前直至被完全吸收。而蓝光、紫光这些波长较短的光,却是只要稍微碰壁,就会向四周散射或者反射回来,只有少量会被吸收。我们看到的大海的蓝色就是这些被散射和反射回来的蓝色光。另外,红光、橙光、黄光这些长波长的光能量较低,它们能穿透海水的距离很短,到水深100米处就被吸收得差不多了;而绿光和蓝光的能量比较高,也就能穿透更多的海水,到达更深的地方。所以海水越深,我们看到的蓝色也就越深。
  深海的色彩
  可是,就是这些反射到我们眼睛里的蓝光蒙蔽了我们,让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由于大多数的光线无法穿过比200米更深的水域,所以,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蓝色以下,还存在着一个更为广阔的幽暗世界,那,就是深海。
  地球上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800米,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甚至深达10911米,就算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米)填进去,也还差2000多米无法将其填满。然而,这占到海洋总体积85%的巨大空间,却长期以来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事实上,如果考虑到深海占据了海洋的大部分,我们应该说“黑色的大海”比“蓝色的大海”更加确切。
  不,我们也不能就此说深海就是全然的一片漆黑世界。就像宇宙空间存在着众多发散着光芒的星辰一样,深海也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芒。那是什么?请别忘记,地球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奇迹的星球。深海也同样如此。这一广阔的空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储存库。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知的动植物种数是约200万种,而据估计,深海中可能还有1300万到3000万个物种尚待我们发现。而这些生物的色彩,也构成了深海色彩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水深200米以下那些生物的色彩吧。
  无色 在一个没有隐蔽所可供躲藏的地方,最简单的隐藏策略就是把自己变成透明的。大量的动物都想方设法把自己变得更加透明,让别人难以看见。比如玻璃章鱼,全身上下唯一不透明的地方就是它的肠道。而这些肠道总是维持垂直,让其制造出的阴影减到最少。
  而对于一些无法变得透明的部位,一些生物会使用一项叫做“发光消影”的技术,用生物光来消除不透明部分的阴影,通过调整发光器的亮度,它能把自身体色调到与周围环境的光线亮度一致,这也能起到“透明化”的作用。这项技术对于那些在不同水层间上下迁徙的深海生物尤其有用,能让它们不论是在明亮的海水上层还是幽暗的海水中层都能游刃有余。银斧鱼 Argyropelecus olfersi 和圆罩鱼 Cyclothone 是使用这项技术的个中好手。远在人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飞机上利用这项技术之前,它们就早已将其利用得炉火纯青了。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在生物界中可谓屡试不爽。捕食者总有相应的策略来对付猎物的小伎俩。某些鱿鱼戴着偏光镜,可以看到那些几乎完全透明的生物;也有一些动物戴着黄色滤镜,这会让对方的发光器呈现绿色从而暴露行踪。
  红色 海洋中水深200~1000米的地带被称为“微光带”,光合作用在这里已经无法进行,但仍然存在白天和黑夜的区别。很多生活在这里的生物都是红色的——由于不存在可以把红色反射出来的红光,它们看起来就是黑色的,这让它们得以完美地融入环境之中。
  为什么不干脆变成透明的?有时候不透明也很有必要。比如说一种最近才发现的水母Lampocteis cruentiventer(意为“血红色肚皮的水母”),它的胃是深血红色的,目的是为了掩盖它吃进肚子里的生物所发出的生物光,不让自己在大快朵颐之际变成其他生物的猎物。
  同样,捕食者也针对这些红色生物开发了相应的秘密武器。比如巨口鱼,它能用发射红光的方法,去照亮这些本应消弭于黑暗中的红色生物,让它们再无所遁形。由于大多数的深海鱼类对红光都不敏感,这些发出红光的捕食者能够得以悄悄接近猎物而不被其发现,它们简直就像戴了夜视镜一样。
  蓝色 水深超过1000米,就再没有任何光线可以穿透进来了。由于捕食、防卫和吸引配偶的需要,很多生活在这里的生物都会发出蓝色的生物光,为什么呢?想想我们刚才说的内容就知道了——因为蓝光是在海中能够传得最远的光,当然发蓝光效果最好啦。也因为如此,这里的大多数生物也都只能分辨出蓝光。
  显眼的蓝色可以成为很好的报警讯号。环礁水母在受到惊扰的时候,身上会像放焰火一样发出一圈圈闪亮的蓝色光芒,其亮度可吸引100米外的掠食者的注意。这种焰火表演就像警铃一样,足以把接近它的生物吓一大跳。不想被随后赶来的捕食者吃掉?那还是赶紧溜之大吉吧。
  黑色 在一片漆黑的大背景下,把自己的体色变成黑色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几乎和变成透明具有一样的效果。有好几种鮟鱇和章鱼是近乎黑色的,也就不那么奇怪了。也有很多生物采取的是将透明与黑色相结合的策略,比如黑水母:除了透明的凝胶组织以外,它还有一个深黑色的绒布状伞膜,两者的配合让它成了一个像黑洞一般的物体,能吞噬所有触及它的光线。
  另一个值得说说的动物是凸眼玻璃乌贼。它遇到敌害的时候,首先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往体腔里注水的方法,让自己变得透明。如果这招没有效,它才采用乌贼通常采用的墨汁策略,只不过一般乌贼喷墨汁是往体外喷,而这种乌贼却是往自己肚子里喷,喷墨汁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整个变成黑色,隐入漆黑的深海当中。
  黄色 黄色光在深海是一种很少见的光,因此大多数深海生物都无法察觉到它。然而,属于环节动物的浮蚕Tomopteris sp.偏偏就利用了这种颜色的光作为自己生物发光的色彩。浮蚕本身的颜色并不固定,它们身体的色彩往往取决于最近吃的食物。然而,那道流动于它们附肢末端的黄色光芒却是辨认这些动物的标志。科学家至今不知道这种生物光的作用,这难道是它们在黑暗中辨认同伴的秘密信号?   白色 就像很多洞穴生物一样,很多生活在深海底部的动物都由于缺乏色素而呈现出白色。它们和生活在深海中层的生物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们有地方可以隐藏。海底的沙砾以及一些固着生活的生物,都为生活在海底的生物提供了很好的隐蔽处。因此,拥有浅色的身体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深海的眼睛
  在海洋中,阳光被海水和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亮度急速衰减,即使在非常清澈的海域,200米水深处的光线强度便只有表层的百分之一左右了。在光线如此微弱的昏暗世界里,植物已无法生存,动物们则各显神通,竭尽所能地适应环境。
  在深海上层(200~700米深)生活的动物,往往长着一双非常大的眼睛,眼睛的水晶体(相当于相机的镜头)和瞳孔(相当于相机的光圈)尤其大。它们眼睛的视网膜上没有分辨色彩的视锥细胞,只有分辨明暗的视杆细胞。
  在深海上部,有些动物的眼球已经不是传统的圆球形,而是变成了管状,称为“管状眼”。柔珠目鱼的眼睛就是管状的,它的两只眼睛长在头顶上,几乎在同一平面,所以能像人类一样看到立体世界,这有利于它在昏暗中捕捉猎物。柔珠目鱼的每只管状眼中都有两个视网膜:眼睛底部的主视网膜能使近处的物体成像;而眼睛侧壁的副视网膜则与水晶体几乎贴在一起,虽不能成像,但是能感知远处物体的移动。
  管状眼不仅见于深海鱼类,还见于鱿鱼和章鱼。例如在深海中层生活的发光鱿鱼就长着管状眼。不过,它的右眼是普通的球形,只有左眼是管状的。动物学家猜测它的左眼是用来感知来自上方的光线,而右眼是探测来自下方的生物的。
  水深越深,光线越暗,1000米水深处通常是阳光能够到达的极限。700~1000米的深海中层,是光线极其微弱的黑暗世界,水温只有4摄氏度左右,浮游生物的密度只有表层海水的十分之一。为了适应只有微弱光亮的世界,深海中层的多数动物放弃了视觉,眼睛退化了;少数动物不甘罢休,练就了更加犀利的眼睛;还有的动物信奉“自力更生”,进化出了“手电筒”和“灯笼”,靠自身发出的光来照亮周围,抓捕猎物。
  仿鲸鱼(Cetomimidae)是一类典型的适应深海中层环境的动物。它们长着大大的嘴巴,体型刚健,可是眼睛却又小又贫弱。仿鲸鱼中许多种类的皮肤都是红色的,这在只有蓝色光线才能到达的深海中看上去是黑色的,不易被察觉。仿鲸鱼的眼睛虽然视力极差,但是靠着身体侧面能感知水压和振动的侧线,它们有效地弥补了眼睛的缺陷。
  有些鱼儿的眼睛退化得更厉害,只剩下一点点痕迹了。例如胶鼬鳚科的鱼儿(Aphyonidae)的眼睛退化得很彻底,已经凹陷到皮肤下面去了。这类鱼儿身体惨白,肉质膨松,没有鳞片,它们隐居在海底附近,只有用底层拖网的办法才能把它们“请”出来。
  到达深海中层的光只有蓝光。在这里,动物要借助环境中的微光来看见周围的东西,眼睛必须对蓝光足够敏感才行。有些动物嫌光线不够,干脆自备发光器作照明装置,就像人类打着手电筒或者灯笼走夜路一样。
  光巨口鱼(Photostomias tantillux)是一种长相古怪的深海鱼,它的嘴巴很大,可是下颚却没有皮包住,是空的。它的皮肤是黑色的,身体侧面排布着小小的发光器。而它两只眼睛的下方各有一个很大的发光器,像两支手电筒,发光器的表面被一层膜覆盖着。光巨口鱼在游动的时候,它的发光器发出白光,透过红色的膜就变成了红光。由于绝大部分深海动物都看不见红光,所以光巨口鱼能用“手电筒”将猎物看得真真切切,却不会被对方察觉。
  深海龙鱼(见本期封面图片)的眼睛下方也有同样的发光器。不仅如此,它的下颌还长了一根长长的发光器钓饵,用来引诱猎物自投罗网。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体针后留头针时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1例中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体针后留头针时配合饮水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结合头针法治疗。两组1次/日,24天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4.09%,明显高于对照组62.17%。结论: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治疗体针后头针结合康复训练疗法疗效优于单纯体针加头针疗法。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变态反应皮肤病患者点刺试验的方法和临床上常见的此类病症的护理方法。方法:选用13种变应原点刺液进行实验,分别对90例荨麻疹及丘疹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变态反应皮肤病点刺实验,高敏感者为多于3种过敏原阳性或强阳性者。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所有90例患者中,阳性检出者76例,阳性检出率为84.4%,高敏感者为46例,占51.1%。根据点刺试验分析得出,阳性检测率排名占前5位变应原依次为粉尘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头孢曲松钙性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中药石韦散加减、中频脉冲电治疗、耳穴压豆、血液透析、输尿管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头孢曲松钙性泌尿系结石。结果:本组26例头孢曲松钙性泌尿系结石患者均得到治愈,治愈率100%。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头孢曲松钙性泌尿系结石,疗效肯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头孢曲松钙 泌尿系结石  doi:10.3969/j.issn.1
期刊
摘要 经初步的健康人预试验、短期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逐饮法治疗重症心力衰竭有一定疗效,尚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针对目前中药治疗心衰的速效制剂相对缺乏的现状,逐饮法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逐饮法;重症心力衰竭;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010-01    随着人群年龄老化,心脏病的发病率增加,心力
期刊
1 POVAS的发展
期刊
十八世纪末期,芬兰的驼鹿种群几近走到灭绝的边缘,但从二十世纪30年代起,驼鹿在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及良好管理下,数量迅速增长,目前,每年猎杀的驼鹿可提供大约1.5万吨鹿肉。芬兰驼鹿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和保护自然,自然资源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欧洲驼鹿,在美国又称之为北美麋,上世纪20年代曾在芬兰濒临灭绝。在芬兰被瑞典王国统治的700年间,驼鹿曾是贵族们参加王室狩猎的主要捕杀对象,但到了十八世纪末,
期刊
海洋学家把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称为“深海”,那是一个几近完全黑暗,海水冰冷彻骨,而且水压极高的世界。水深每增加10米,海水的压力就增加一个大气压。  就在100多年前,科学家还不知道深海中有生物,他们认为深海是彻头彻尾的不毛之地。今天,人们已经在深海中发现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认识到深海同样是生命的乐园。不过,任何生物要想在深海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没有特殊的身体结构和能力是难以胜任的。如果人类赤身裸
期刊
植物的一生中,经常会受到动物的伤害,因为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因此采取各种办法来进行自我保护。很多植物并不是干等着食草动物来吃它们的叶子,它们会反击,而且用的是致命武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素食的动物又“发明”出与之对抗的武器,而那些植物又会进一步采取防御措施……于是,人们在动物和植物之间发现了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1981年,一种叫舞毒蛾的森林害虫在美国东北部的橡树林大肆
期刊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是当今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调侃。且不管对错与否,人们将疾病与有驱鬼推磨之能的孔方兄视为个人喜恶的两个至极,不是没有道理的。且不说每年都要遭遇三五次的感冒发烧。坏肚子拉稀;不久前令人们谈之色变的“非典”;仍是不治之症的癌症以及春风吹又生的“禽流感”,就是那些层出不穷的如“办公室综合症”、“星期一综合症”等也是让人们应接不暇。而如今,随着全球气候的无常变化,科学家、医生们
期刊
提及“与狼共舞”,人们会马上想到那部由好莱坞巨星凯文.科斯特纳执导并主演的同名大片。这部描写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冲突故事,宣扬人与人、强势与弱势之间应相容相惜、和平共处为主题的大片,因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感触,从而获得了7项奥斯卡大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若要人与真真正正活生生的狼“共舞”,在多数人看来那无异于找死,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诸多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故事中,狼“扮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