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姥山,位于浙江新昌东面,并不能“势拔五岳”,也不能盖过赤城山,也不能超出天台山,但它在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俨然是世界上第一高山。“这种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第27页,人教版2006年)
既然“向往”“景仰”,李白游江浙,不会不登临此山,但是我们在李白诗集中找不出描绘现实中天姥山的诗章,唯见“梦天姥”。
我的疑问是:李白选择“天姥”这一意象,是否别有意味?
我们知道,浙东山水,一直对李白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在人翰林之前曾不止一次往游,可想而知,他对浙东山水非常热爱,非常熟悉。按他的性情,只要是他心仪的山水,没有不被他歌咏过的。也可以推知,他不大可能没有登游过天姥山。
李白为什么只“梦游天姥”呢?不,这与他的游历不符合。当然,“赐金放还”的第二年,他确实来到了江浙,但是没有一点证据来证实他是了却游天姥的心愿。如果以前几次到浙东因某些原因未登临天姥山的话,这次“须行即骑访名山”,专程而来,是不会不临山抒怀的。但我们很遗憾,没能读到他真实地登临天姥而留下来的诗篇。不然的话,我们将会有比较梦幻天姥与现实天姥的鉴赏趣旨了。
“天姥”是何方神圣?仙人也。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仙人天姥曾在此歌唱,因此得名。
诗的开首,诗人就写出对天姥山的向往和敬仰。“连”“横”“拔”“掩”四个动词,渲染天姥与碧天相接,其高耸挺拔之气势超越五岳,遮掩赤城,绝非他山可比。接着是间接描写天姥山,天台山有一万八千丈,这当然够高大的了,诗人却还要以“倒”“倾”每个动词极力抑贬之,使得天台山自惭形秽,不得不乖乖向着东南倾斜,甘愿拜倒在天姥山的足下,以此衬托天姥威武雄奇的形象。诗中的天姥山,可谓高峻、伟丽,这是作者听“越人”说的。毫无疑问,“天姥”山已非自然的山,而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象征能够让他实现政治理想的最高统治集团。
这样的推断并非空穴来风。“或可睹”就表明作者已放弃“瀛洲”(求仙问道),决心投奔人间第一高山一“天姥”,济世之心昭然若揭。当然,这只是在他未人长安任职之前,“天姥”给他的美好印象。
我更倾向于“梦游天姥”就是李白供奉翰林的真实写照这一说法。他在朝中任职的一年多时间,这位傲岸的诗人就不断遭到谗毁,遭到宫廷贵族们的忌恨。舆论中传言的美好的“天姥景象”里竟有“熊咆龙吟”“列缺霹雳”“虎鼓瑟”“鸾回车”等恐怖的景况,足使诗人“魂悸魄动”。如果说李白向往神仙世界,那他进入了神仙世界(梦游),又为何会被吓得差点灵魂出窍呢?李白不仅没有陶醉于神仙世界,反而被吓醒了。由此可见,“神仙世界”实是由权贵们掌控的。
由此也可见,“天姥”实则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天姥,多么神圣的名字,但总是徒有其名而已。李白无疑曾慕名登临过此山,它的矮小一定令他失望。对于一个几乎游遍全国的高山大川的他,自然看不上天姥山的。夸张,只能基本事实的基础加以放大拔高而已,违背了基本事实,就令人觉得滑稽。把武大郎夸张起来,说他比姚明还要高大,就令人喷饭。同理,把天姥夸张起来,说它比五岳还要高大,也是睁眼说瞎话。
那李白为何这样写呢?因为“天姥”,听上去的确很神圣,但实际上是山的侏儒,是幻觉中的“巨人”。这正是最高统治集团的特质。“天姥”这个意象是诗人精心选择的,是别有意味的。一是对自己人仕前的幼稚天真的自嘲,一是对权贵们的揶揄与嘲笑。所以当诗人明了“天姥”真相之后,就决定弃绝它,“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值得注意的是,此“名山”绝不是指天姥山,而是他新的最高的人生目标,是可资他一层宏图大愿的政治集团。后来,李白参与永王李磷幕府旧是寻访“名山”的一次实践。
综上所述,“天姥”象征最高统治集团。它的“高大神圣”只是被“越人”无限放大的结果,而实际上是矮小。正是因为如此,人格伟岸的李白才傲然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不得使我开心颜!”
[作者通联:江西万年中学]
既然“向往”“景仰”,李白游江浙,不会不登临此山,但是我们在李白诗集中找不出描绘现实中天姥山的诗章,唯见“梦天姥”。
我的疑问是:李白选择“天姥”这一意象,是否别有意味?
我们知道,浙东山水,一直对李白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在人翰林之前曾不止一次往游,可想而知,他对浙东山水非常热爱,非常熟悉。按他的性情,只要是他心仪的山水,没有不被他歌咏过的。也可以推知,他不大可能没有登游过天姥山。
李白为什么只“梦游天姥”呢?不,这与他的游历不符合。当然,“赐金放还”的第二年,他确实来到了江浙,但是没有一点证据来证实他是了却游天姥的心愿。如果以前几次到浙东因某些原因未登临天姥山的话,这次“须行即骑访名山”,专程而来,是不会不临山抒怀的。但我们很遗憾,没能读到他真实地登临天姥而留下来的诗篇。不然的话,我们将会有比较梦幻天姥与现实天姥的鉴赏趣旨了。
“天姥”是何方神圣?仙人也。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仙人天姥曾在此歌唱,因此得名。
诗的开首,诗人就写出对天姥山的向往和敬仰。“连”“横”“拔”“掩”四个动词,渲染天姥与碧天相接,其高耸挺拔之气势超越五岳,遮掩赤城,绝非他山可比。接着是间接描写天姥山,天台山有一万八千丈,这当然够高大的了,诗人却还要以“倒”“倾”每个动词极力抑贬之,使得天台山自惭形秽,不得不乖乖向着东南倾斜,甘愿拜倒在天姥山的足下,以此衬托天姥威武雄奇的形象。诗中的天姥山,可谓高峻、伟丽,这是作者听“越人”说的。毫无疑问,“天姥”山已非自然的山,而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象征能够让他实现政治理想的最高统治集团。
这样的推断并非空穴来风。“或可睹”就表明作者已放弃“瀛洲”(求仙问道),决心投奔人间第一高山一“天姥”,济世之心昭然若揭。当然,这只是在他未人长安任职之前,“天姥”给他的美好印象。
我更倾向于“梦游天姥”就是李白供奉翰林的真实写照这一说法。他在朝中任职的一年多时间,这位傲岸的诗人就不断遭到谗毁,遭到宫廷贵族们的忌恨。舆论中传言的美好的“天姥景象”里竟有“熊咆龙吟”“列缺霹雳”“虎鼓瑟”“鸾回车”等恐怖的景况,足使诗人“魂悸魄动”。如果说李白向往神仙世界,那他进入了神仙世界(梦游),又为何会被吓得差点灵魂出窍呢?李白不仅没有陶醉于神仙世界,反而被吓醒了。由此可见,“神仙世界”实是由权贵们掌控的。
由此也可见,“天姥”实则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天姥,多么神圣的名字,但总是徒有其名而已。李白无疑曾慕名登临过此山,它的矮小一定令他失望。对于一个几乎游遍全国的高山大川的他,自然看不上天姥山的。夸张,只能基本事实的基础加以放大拔高而已,违背了基本事实,就令人觉得滑稽。把武大郎夸张起来,说他比姚明还要高大,就令人喷饭。同理,把天姥夸张起来,说它比五岳还要高大,也是睁眼说瞎话。
那李白为何这样写呢?因为“天姥”,听上去的确很神圣,但实际上是山的侏儒,是幻觉中的“巨人”。这正是最高统治集团的特质。“天姥”这个意象是诗人精心选择的,是别有意味的。一是对自己人仕前的幼稚天真的自嘲,一是对权贵们的揶揄与嘲笑。所以当诗人明了“天姥”真相之后,就决定弃绝它,“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值得注意的是,此“名山”绝不是指天姥山,而是他新的最高的人生目标,是可资他一层宏图大愿的政治集团。后来,李白参与永王李磷幕府旧是寻访“名山”的一次实践。
综上所述,“天姥”象征最高统治集团。它的“高大神圣”只是被“越人”无限放大的结果,而实际上是矮小。正是因为如此,人格伟岸的李白才傲然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不得使我开心颜!”
[作者通联:江西万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