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

来源 :小说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HUN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上海将近一年,这是第一次有人和小林聊起海。
  那位女客人和往常一样在吧台坐下,点了一杯手冲咖啡和一块店内自制的芝士蛋糕,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电脑,翻开,很快开始有节奏地轻击着键盘。下午两点以前店里都没什么客人,木制的L形吧台靠墙的一端立着一只小小的音响,正播放着应该是店主下载在iPod里的歌单一一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过的爵士乐,颇复古,但和店内更显老派的昭和年代风格的设计比起来算是时髦很多了。似乎在日本当地,不少传统的咖啡馆和酒吧都会如此搭配,从室内装潢到吧台工作人员的服装风格,从以威士忌为主的酒单到以爵士或少量摇滚乐为背景的听觉氛围……上世纪美国文化带去的影响,像被浪潮日复一日拍打的礁石上留下的难以磨灭的痕迹。海水本身是有形状的吗?似乎并没有,却能在岸边的石头上留下固态的影子。文化的浸透之力也是如此。
  后面这段是小林从书里看来的,他自然是从没去过日本。来上海之前,他甚至不知道爵士乐是什么,摇滚倒是听过一点,他爱看的选秀综艺里频繁出现宣称热爱摇滚乐的选手。“摇滚不死”“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诸如此类的热血宣言,小林听着总能鸡皮疙瘩乱冒,说不上为什么,他觉得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人,对生活和所谓梦想抱有源源不尽的希望总是很好的吧,不然,这个庞大世界的搭建,无限未知领域的发掘,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人呢?
  在这间日本人开的咖啡馆当咖啡师,是小林来上海后的第二份工作。對于这座城市的工作节奏、风俗习惯、年轻人都在做什么,从一开始的突兀陌生到渐熟于心,花去了他半年有余的时间。目前为止,他对上海几大区域的分布、常坐的二号线以及十号线地铁沿线、家附近的便利店和小餐馆均已相当熟悉,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遍布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作为刚入行不到两年的咖啡师,一个除了制作咖啡以外再无其余特长的外来打工仔,小林自觉要学习和进步的还有很多。当然,他对未来抱着格外积极乐观的心态:还年轻嘛,只要肯努力,人生路总会越走越宽的。所以当老板下达升级培训的指令,要求店里的工作人员去做些日本餐饮的资料研习时,比他晚入职的同事私下和他商议“走走形式就可以了,反正老板平时也不来店里”,他却“没接翎子”,反而相当积极地在早上开门后或是打烊前一两个小时认真阅读店长准备的杂志,有时晚上带回家看。那段话就是在杂志里读到的。“海水本身是有形状的吗?似乎并没有,却能在岸边的石头上留下固态的影子。”难以理解。日本对于小林来说还是过于抽象了,是仅属于影视剧里的遥远岛屿,他很难想象自己什么时候能去那里看一看,等有年假资格或有女朋友的时候?不过比起这个让他一下子想不起任何著名地标的岛国来说,他更想去的国家是阿根廷,他是阿根廷队的球迷。
  午饭时间过后,客人们常常单独前来,点一杯咖啡,看书或是带着电脑工作一下午。似乎不在家里或公司办公,早已成了都市里的一种流行。这里和连锁咖啡店的区别在于位置隐蔽,人少静谧,店里除了研磨咖啡豆的机器声响外,几乎只剩下电脑键盘和翻书的声音,咖啡的香气因密闭的空间持久地萦绕在空气中。店主Sayo曾经说过:“店铺的氛围是很奇妙的东西,当你用各种硬件和软件搭建起某种你心之所向的氛围时,置身其中的客人多半也会依照你所期待的那样控制自身的行为。一旦一个人这样做了,其他人都会照做,长久下来氛围这种东西也便扎扎实实地建立了。开店就是建立一种实在又抽象的空间。”小林初次听到店长转达的这番话时入职一周有余,他很难完全理解老板这段听起来颇为乐观的宣言,毕竟那时他离开家乡来上海不过两个月,像样的店和像样的空间都还没见过几个,只是莫名觉得这话似乎有那么些道理。
  店里偶有结伴的客人,攀谈时也都轻声细语,喝完咖啡尽力不让杯底触及瓷碟发出突兀的声响。像是只有日剧里出现的那些优雅人士才会常备的自觉,在这里大多数客人却都能默然履行,想必这就是老板建立起的氛围吧。当然,日剧也是在店长推荐下才看的,节奏缓慢的剧情,有一个讲继承母亲的三明治店的剧,他几次在床上抱着电脑看到睡着。
  站在店里时常难以想象,隔着一道木门,外面的世界竟仍然是喧嚣一片。隔壁洗车房每天都有冒着泡沫的污水流出,另一边是常年人头攒动的本帮面馆,对面的连锁超市日渐衰落,但下午开始打折时便挤满了老年人。附近不超过五百米处有六七个规模像样的高层住宅小区,两幢布满餐饮和服饰品牌的商场,密集的人流从商场入口处的地铁站间歇性鱼贯而出,都市里仿佛从来没有静止的时刻。但隔着屋檐下的这扇不起眼的木门,时间的流速仿佛变缓慢了一些。店铺的门头简陋,紧贴着洗车房的白色外墙看起来和普通的居民房无异,很容易就错过了,唯有窗台上放着的一套手冲咖啡壶和两只威士忌的空酒瓶,像是来自路人的一句善意的轻声提醒。目光寻着这简陋的点缀往下走,便能看见几乎像儿童手迹一样的店名,“sayo”。中文名是“小夜咖啡馆”。
  这一带是上海的日本人密集居住的地区,再走两条街,便是著名的日式烤肉一条街。看不见除了日料店以外的餐厅。到了傍晚,居酒屋和日式酒吧纷纷营业,夜深了路边常能看到三两结伴的日本人喝得醉醺醺彼此搀扶着打车。“小夜”既然叫“小夜”,自然也不会在夜间打烊。七点后,咖啡馆就变身成为酒吧,吧台柜子上的咖啡豆被撤下,位置被五十几瓶酒(多数为威士忌)取而代之。店员们一律换下白衬衫围裙,改为黑色衬衣的装扮,十分讲究。这一切当然都是老板的要求。
  闲话了这么久,说回那位女客人。她和往常一样在吧台坐下,点了一杯手冲咖啡和一块店内自制的芝士蛋糕,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电脑,翻开,很快开始有节奏地轻击着键盘。直到小林把冲好的咖啡推到她面前,才把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开,抬起头对小林说谢谢。笑容在她白皙的脸上平缓地展开。她喝了一口咖啡,像是腾出了一点课间休息的时间,两手放松似的垫在脖颈儿后方,挤压着顺直的黑色长发,对着吧台的方向问道:“我打算下个月去日本旅行,有什么咖啡馆推荐的吗?”
  小林感到诧异,他并非那种喜欢主动和客人聊天的咖啡师,尽管女客人一周会来一到两次,他除了基本服务外几乎没有和她产生过闲聊。不过让他一瞬间不知道如何答复的主要原因还是他并没有去过日本。很快他就反应过来,女客人是在询问站在他身边的店长。   店长阿吕在这间店已经工作了五年,不知道是职业素养还是天生性格所致,几乎和每一位客人都能很快地熟络起来,并且准确地记住每一位常客的名字。她正在调整装咖啡豆的透明罐的摆放角度,尽管早上小林拿出时已经尽量把罐上的标签一个个正对客人落座的方向,但在她看来明显还不够整齐。“打算去哪个城市呢?”听到询问她停下手里的工作。
  “目的地是一个神奈川县的小岛,但会先飞到东京呆两天。”女客人带着一种抱歉的笑容捋了一下刘海,说,“没办法啊还是得带着电脑工作。上次听你说专门去东京的咖啡馆做培训,应该有一些很棒的咖啡馆值得分享吧?”
  小林看到那个笑觉得很奇.陉,为什么要感到抱歉?
  “我这里有一些之前拍的照片。”阿吕掏出手机,边滑相册里的照片边为女生介绍。女生对着照片时不时发出“啊,这个店的设计真好看………‘这个蛋糕看起来很好吃……”这样的赞叹。阿吕露出满足的笑容,似乎被夸赞的是自己,随即把被女生夸赞的店的地址一一在微信上发给对方。小林下意识看了一眼微信对话框,用户名写着“Yu”。鱼?还是羽?简短的疑惑从小林脑中滑过,但没有问出口。
  十天后,不知叫作鱼还是羽的女生带着来自东京的伴手礼前来。还没到阿吕上班的时间,她便把两包东西交给当班的小林,说是在东京的咖啡馆买的咖啡豆,给大家尝尝。小林接过咖啡豆,包装上写着“weekends Coffee Tokyo”。女生继续和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工作。
  下午阿吕上班时看到咖啡豆又惊又喜:“你去这一家啦?”
  “对,你推荐的嘛,果然各方面都很棒。”
  “你真的是太客气了。”
  “虽然我个人比较喜欢喝中深度烘培有坚果可可香味的咖啡豆,但夏天嘛,喝一些水果香气突出的浅烘培可能更让人畅快,所以带了他们主推的‘瑰夏’给你们试试。”
  通常在咖啡馆里,“瑰夏”当属最贵的咖啡豆品种了,小林想,这个叫鱼还是羽的女生送起礼物来真是大方。换作是自己,伴手礼可能随便拿一包最便宜的敷衍了事,反正是图个人情,肯定买性价比最高的物品。不过对他当下的经济状况来说,更有可能是什么也不会买。
  “其实买一包就可以了,真是太感谢了,今天的蛋糕我来请吧!”阿吕盯着咖啡豆包装的背标认真地研读了一会儿,拆开其中一包,挖了几勺放进磨豆机,尝试冲煮起来。等水烧开时问道:“你去的那个岛,好玩吗?”
  “嗯……怎么说呢,谈不上好不好玩。”女生脸上露出不知如何措辞的犹豫神情。“就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虽然离东京很近,但连东京人都很少去,去为数不多的餐厅吃饭总是只有我和朋友两个顾客,有一次遇上群马县来的学生,说去那边探测地形。”
  “原来你懂日语,很厉害啊。”阿吕由衷感叹。至今没能和店里的日本客人用日语流畅地交谈让她很是遗憾,平时打理咖啡馆耗去太多精力导致没时间精进日语,简单对话倒是会的。
  “哎没有,我听不懂日语,只是能听出他们是在用方言对话。”女生很快否定道,像是一种贴心的解释。
  又说,“不过那个岛,风景是真的很好,慢慢走的话一天可以环岛一圈,海边有一处滩涂可以看到很多鹰,不是猫头鹰,是真正的鹰,非常多,几乎要落在人头顶上。”
  “啊,那不会啄人吗?你胆子真大。”
  “不用担心,动物轻易不会伤害人的。”女生停顿了一会儿,说,“这是一个潜水的朋友告诉我的,他曾经和鲨鱼一起潜水,说那在潜水圈也是很正常的事。”
  “我的妈呀,这我可不敢……”
  “我們在岛上呆了两天,每天步行环岛一周,落日的时候在灯塔上还能够看到远处的富士山呢。从海边刮来的风非常冷,我穿太少冻得直流鼻涕,但是落日真是太美了,再冷也值得。你们想想,没有人烟的海上的落日,不看哭是不可能的。”
  “完全没人的地方有点危险吧?”
  “还是有些当地人居住的,我们就睡在唯一的一家温泉民宿里,本地老字号,整个岛上的居民都会去那边泡温泉,躺在温泉里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富士山。”
  “运气不好会怎样?”
  “会看到层层叠叠的云,山就被遮起来了。但云也非常美。”
  “听起来很厉害,但你是怎么知道这样隐蔽的地方的?”
  “也是那个潜水的朋友告诉我的,是以前的一个老朋友了。他住在日本很多年,去了日本几乎所有的海岛,最推荐这个,因为可以看到无人海滩。从东京坐电车两个小时就到,非常方便,但不知道为什么没什么人去,游客常去的是少半小时车程的另外一个岛。但这个明显风景更好啊,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女生说着有些激动,脸颊泛红,一边单手把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扣上了。
  “上海看海就没那么方便呢,至少看不到像你发的照片里那样美的海吧。”阿吕若有所思。她的娓娓回应让小林无法分析究竟是职业素养,还是真的试图在感受女生感受到的那些——她和小林至今没机会经历的那些。
  “是啊,其实很多国外的城市,人只要累了,开车不到一小时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海,或者有非常美的落日的山。东京有,东南亚有,欧洲很多国家都有,但上海就是没有。虽然我是本地人,也喜欢上海胜于其他城市,但仍然认为居住在这个城市里有些遗憾。”
  “北京也没有吧?”小林突然在此处插了句嘴。
  “唔,北京也没有。”女生想了想说。
  “感觉你去过很多地方啊。”阿吕持续地发出羡慕的感慨。水烧开了,她拿出滤杯和滤纸,耐心地将热水均匀注入咖啡粉内,褐色的液体沿着滤杯细细地滴下来。
  三个人的视线有一个瞬间全都聚集在这下坠的褐色液体上。
  “你们说……”过了一会儿还是女生先开了口,她没有回答刚才的问题,反而又抛出了新的疑问。“海原本也就是水而已,为什么很多水聚在一起,就变得那么迷人呢?”
  “这我就不懂了,我是中原出生的人。”阿吕这次没有放下手里的冲煮壶,也没有移动视线。“小林好像是海边长大的,这个得问他。”   “小林是海之子啊?”女生扭过头问。
  “海之子?哎哎。”小林下意识地使劲摇头。突然被问到,尤其被冠上这么奇怪的名号,一时间有些结巴。“为什么这么迷人……这个问题我倒是从没想过……”
  “哈哈不用太认真,我只是随便感慨一下。”女生笑了,面容一下子变得生动,平时她对着电脑时面无表情居多。“我只是觉得,走进海里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件事情。”
  “走进海里?”小林有些诧异。
  “嗯,和海融为一体,和自然融为一体的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感觉人本来应该是那样才对,而不是现在这样,和建筑工业啊、机器啊、数码产品什么的呆在一起。”
  “怎么会这么想?”小林几乎是脱口而出,“天天和海打交道你很快就会厌烦了。”
  “难道和人打交道就不会厌烦吗?”女生反问。
  “啊……至少我不会吧。”小林快速思考之后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你有女朋友吗?”女生的问题峰回路转。
  “曾经有过……但已经分手了。”小林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照实回答了。
  “那你对她产生过厌烦吗?”
  厌烦吗?小林思索着。倒是没有,只是某些时刻有一些疲倦。当他站在吧台里工作十小时,进行完最后的清扫、算账及锁门后步行去地铁站的路上,女友想要打来语音电话的时候,他会感到疲倦忽然从脖颈向四肢蔓延开来。细数今日又做了哪些事,接待了什么样的客人,吃了哪一家便利店的便当,一开始讲讲还算得上是一种情趣,也能收获电话那头的鼓励和安慰,但时间久了,他只希望能压缩下班后到回家躺在床上之间的这段时间,这一段夜间真空时段他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只想机械地迈开双腿等待站在家门口的那一刻到来。
  异地恋的艰难就在于此,只有精力和意志力旺盛的人才能够坚持。小林在决定来上海打工时就多少料想过这样的结果,但没想到竟然一点出人预料的意外都没发生,他们就按照最传统的剧情那样分手了。尽管一方面觉得面前这位客人提问得未免有些太直接了,但小林还是一边回忆一边将前女友的事讲了出来。
  “你们这样还算是和平分手,异地恋嘛,对于新手来说能坚持三个月已经很不容易了。也不是因为你们任何一方变心或劈腿,只是不可抗的外力造成的,只能说很遗憾,但你会获得成长的,在你下一段感情中一定会体现出来。”女生安慰似的总结。
  这种成长真的是好的吗?小林这样想但并没有说出来。他自嘲般地轻笑了一声,“可能下次我会找个同样在上海务工的老乡吧。”
  “一个和你一样厌倦了海的女朋友吗?”
  “唔,我们福建也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海……我们老家宁德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住在海边。”
  “是吗?我还以为福建省人人都能看到海呢。”女生一下子露出讶异的表情,看起来是真的缺乏地理常识而不是假装天真。
  这时阿吕把冲好的咖啡分成三份递过来,说,“yu,你尝尝。”yu她读了二声。
  女生道谢之后喝了一口说:“比我在东京喝到的还要好喝哎,阿吕你真的很厉害。”
  “是吗?”阿吕难掩笑意。
  这句话应该是违心的吧?同样尝了咖啡的小林心想,虽然是很昂贵的豆子,但阿吕并没有把香气充分地冲煮出来啊,他在福州打工的店里喝过店长手冲的“瑰夏”,那种果香混合花香的气韵和口感让他难以忘怀。鱼小姐(应该是鱼吧?)还真是不吝啬夸赞,说话也总是很照顾他人的想法。这个习惯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小林不得而知。只是疑惑,这样不会很累吗?
  下班回去的路上,小林又回想起那个可能叫鱼的客人说的话。来上海将近一年了,这是第一次有人和他聊起海。海啊,似乎从他出生起就环绕在他的周围了,对他来说海就是海,就像家里的一件從来没被移动过的家具一样,幼时跟着父亲出海买卖鱼料,也像是从家具的抽屉里拿一些什么物件出来使用一般,太家常不过的事,他从来没想过它存在的意义,以及其他人或许从没拥有过这样一件家具的感受。
  小林家三代都是渔民,最初是捕捞,到了小林父亲这一辈,变成了以养殖为主。小林记事起,一家五口就住在水面上的鱼排房内。所谓鱼排房,是建在被成堆的塑料泡沫浮球托起、终年漂浮在海上的竹排之上的房子,以防潮的杉木搭建,屋顶倾斜,屋身仿若一台巨型立方体冰柜。而二十几平米的冰柜中竟能划分出两室一厅、一个厨房与厕所。方圆五百米的海域大约漂着二三十栋这样五脏俱全的水上房屋,根部连接着饲养鲍鱼的竹排,所以看起来像是稳定地驻扎在水上,实际上房间内始终能感受到有节奏的摇晃,仿佛是房子的呼吸。夜晚,小林和大哥、二姐、父母五个人,便在这悠悠的呼吸中睡去。
  黄鱼和鲍鱼是全家的经济来源,也是家里和米饭一样常见的主食。前些年市场不太景气,大哥买了艘快艇开船载客维持收入,二姐则因为父母重男轻女自小便遭到轻视,前些年早早嫁人后不太与家中往来,后来听说去了国外,但一点消息也没有递来过。父母对此好像也并不是那么在意,只是觉得她既然出国,应该多多少少挣到了些钱,本应寄回家里一些的。可能因为大哥成家立业在先,小林中专毕业后只身一人前往福州打工,而后来到上海,这一系列向北部的迁移没遭到父母太多反对。只是春节回家过年时亲戚聚在一起问小林出省务工能挣多少钱,父母帮他打圆场时脸上有尽力想要掩盖的尴尬。在家乡,读书好坏显然已经不能成为评价一个儿子是否合格的标准,很多中学时的同学毕业后辍学在家继承祖业,或跟随家族里的亲戚、往来密切的同乡做生意去。比小林大两届的堂哥没有读中专,离校后很快去大伯的水上超市帮忙。所谓水上超市,自然是漂在水上的超市啦,小林的童年回忆有很大一部分储存在那里。从前,附近海域的邻居们买零食必须亲自开船去找大伯,现在交易随时代升级了,堂哥在微信上建了群,有人下单,他就开船出海送外卖。
  大哥在儿子出生那一年,在宁德市区买了套房子,一家三口简单地搬了家。大哥因为开船,只有周末才回到市区陪大嫂和孩子,平时仍留宿水上。小林毕业时大哥说:“这两个家,你想住哪一个都可以,以后成家了再搬出去吧。”又说,“如果住鱼排上的话,就来帮我开船吧,爸养的那些鲍鱼一年比一年没销路。”小林说:“哥,我想想。”大哥又说:“阿昭,我知道你想读书,但我们这里,读书不流行的啦,你也可以去做别的,但你究竟想做什么呢?”小林想了很久说:“哥,你再让我想想。”
其他文献
宏亮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则有头无尾的新闻报道。居民们因为小区里要造养老院而奋起,面对采访镜头,他们爆发出的力量仿佛正在造的是化工厂。这则新闻长达四分多钟,宏亮是和妻子、岳父一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观看的。宏亮的岳母因为在厨房蒸鱼,错过了,但是后来吃饭的时候,她也参与了讨论。她还一个劲地给宏亮夹菜。那时候,宏亮和苏湄可以说是新婚燕尔,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他在岳父家里总是表现得有点儿抑郁。几年后,相同的
教授知道自己就要疯了。但妻子因为他多年前曾以神经衰弱为名开展不忠而不相信他。简单说就是这样。  或者换种说法,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疯了,在余下清醒的时间里他急于爱人。但他的家人急于安慰他,只想趕走他这个疯狂的念头,他们认为情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他清楚一切只会越来越坏。  教授63岁,临近退休,是地质学教授。这并非一位妄人做着古怪的梦。恰恰是活跃的大脑才能计算出自身即将运动的轨迹,充分的理智才能
金箔消融时,她的手机响起来,低头瞥见是他发出了语音邀请,她就从容地继续抹脸。这是她第一次用金箔护肤品,长直的玻璃瓶里金灿灿的,无数轻如羽翼的金箔悬在金色液体里,实在实在实在令她无法忽视。就试一次。就像前几次试过口红、眼霜和面霜那样,试一次就好。第一次吸吮到金子的皮肤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显著变化。所有的可能性都在内部发生,或根本不会发生。她凑在镜子前,定睛看着自己脸颊上几平方厘米的局部,一直看到手机
这里:语音,59秒。  那里:“等我拿一下耳机。”  那里:“你说的我都懂,但是你得让我想想,或者你等我周末的时间吧,可以见一下。”  这里:语音,43秒。  这里:语音,12秒。  那里:“我知道这件事情不怪你,但是也请你体谅一下我,我有我的难处,并不是我不想帮你。”  这里:“我希望可以解决这件事,而不是让这件事成为下一件事的导火索。”  那里:“那你就聽我的吧,我相信我能处理好。”  这里:
傅璇琮先生已经离开我们近一年了,然而每当我回想到那个先生驾鹤西去的寒冷日子,眼眸不禁盈上了泪丝,绵绵伤感涌上心头,当时那伤悼的情绪仍然弥漫开来,不能自已。那时我于哀伤中给傅璇琮先生治丧小组写下了以下唁函:  惊悉傅璇琮先生于天寒地冻之际,遽而驾鹤仙去。巨星陨落,玉树凋零。天曷丧斯文,无任伤恸之至!傅先生是当今极为杰出的学者,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成就卓著的大家,唐代文学最著名的学者和领军将帅。几十年
人类为什么穿衣服?  为了御寒?为了遮羞?  这些都是西方价值观,我们老祖先从来不从这么低端的层次来谈问题。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象》里说得十分霸气:“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久所为兴也。”也就是说我们穿衣服是为了威严,《尚书》里说舜帝规定了衣服的十二种花纹样式,就为了彰显领导的尊贵。  一、穿衣服和天下  这么说来我们穿衣服是为了区别社会阶层,想想也是,
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原来耕种着10亩土地,其中6亩是“望天收”。4亩水浇地尽管精心管理,种植一季小麦与一季玉米,亩收入也达不到800元。“望天收”的旱地每年种植一季花生,即使风调雨顺,亩收入也不足400元。  由于种地不赚钱,村里许多村民放弃种地,到外边打工,每个月能赚两千多块钱,比在家种地强多了。  我看到村里那么多耕地荒芜,怪心疼的,2013年就流转了一百多亩耕地,种植了一季甜玉米,接
老三掐断最后一支香烟,背着手走出了院子。  那时,风正紧,柳树吹起的枝叶未及槐树半腰便被秦嫂一盆水浇下去。阳光很弱,连树影都立不起来。知了也是累了,才昏昏欲睡。跟小童一起长大的槐树挡住了落幕的夕阳,屋子里一片黑,可小童仍觉得红色的通知书有些刺眼。  白炽灯亮起来的时候,外面已经完全暗了下来。秦嫂端上饭菜没一会儿,老三就回来了。晚饭的画面并不温馨。钟表指针仿佛定格在热腾腾的饭菜上,筷子夹起的每道菜像
一、栽培季节选择  長江流域茶树菇袋料栽培可在春秋两季进行。菌丝生长温度3~35℃,最适温度23~28℃;出菇温度16~32℃,最适温度20~25℃。春季袋料栽培的茶树菇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接种,4月中下旬至5月开始出菇;秋季袋料栽培的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接种,10月下旬至11月开始出菇。  二、培养料配方及调配  1. 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阔叶树木屑36%,棉籽壳36%,米糠或麦麸20%,玉
搬到都柏林后不久,我开始找人跟我展开一次地道的对话。顶尖英语学习中心的艾斯琳老师说,不是随便谁都行。必须是不认识的人,最好是脾气好、不设防的英语母语者。  西班牙男学生举手问:“我的室友是新加坡人,我可以找她对话吗?”  艾斯琳笑了笑,说,“我现在要把你们分成两人一组。这样,你们和陌生人对话时,可以一个说,一个看。然后下次互换角色。下周一,你们每人有十分钟时间,汇报你的组员和谁说了什么。不要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