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我听了中央民族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作曲家徐昌俊个人作品音乐会。
徐昌俊199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其后赴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深造,回国后又多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他现为天津音乐学院院长,是目前国内活跃的、有成就的作曲家。
中央民族乐团近年来努力创新,加强民族音乐的创作改革和演奏形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团这场音乐选择了徐昌俊的一整套作品,达到了扶持新作、推陈出新的双重效果。这一创意使得本场音乐会具有了风格的统一性和目的的针对性。
当晚的音乐会选择了徐昌俊的六首作品:民族管弦乐《新龙舞》《融》、胡琴协奏曲《盘古赋》、阮族八重奏《剑器》、琵琶协奏曲《滇之旅》(世界首演)、扬琴与民族管弦乐协奏曲《凤点头》。这六首作品风格各异,韵味不一,既有欢腾歌舞的“年味儿”气息,又有远古厚重的“吟赋”;既有云南民族歌舞的“鲜活”,又有盛唐矜持的“诗意”,此外还有国粹京剧的“韵味”。
《新龙舞》是一首歌颂中华龙精神的作品,它是作曲家在1999年于新加坡观看正月十五妆艺游行时受到启发而创作的,以后又做了多次的修改。这首“龙腾虎跃”的乐曲描绘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图腾,表现了中国北方民族粗犷淳朴的个性,渲染了锣鼓喧天的节日气氛。《新龙舞》的音乐有着深刻的民族根基,其调式、旋律、色彩都有着鲜明的中华色彩,尤其是其中的打击乐部允真可谓体现了民族“魂魄”的震撼之声。
徐昌俊非常擅长写打击乐,《新龙舞》第一稿中就已经有了部分精彩的篇章,然而徐昌俊本人却并不满意。2012年是中国的龙年,徐昌俊再次受“龙”的启发,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修改。他着重续写了其中的打击乐部分,使之成为一段六分钟的打击乐“华彩乐段”。在这个乐段中,中国打鼓、排鼓、爵士鼓加上两套定音鼓(还有其他小打击乐)组成了一个十几个人的打击乐队,他们以丰富的技法、特殊的手段、特色的节奏和伸缩的张力,呈现给观众一段锣鼓喧天、鼓舞人心的打击乐场面,将中华民族壮丽恢宏的气魄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活灵活现地体现了出来。《新龙舞》充满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作为当晚新年音乐会的开篇,它立即把人们带到了充满欢乐、充满希望的艺术气氛中。
《融》是徐昌俊为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受澳门演艺学院委约而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这首乐曲以“融”为标题,意在表现一种多元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作曲家在作品中结合运用东西方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如节奏、音色等),以民族性为主线,借鉴性为辅助,力求做到两者(东西方风格)在更高层面上的“相融”。
澳门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共荣的地区,它的宗教、艺术、民俗、民风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一种多元的共存性及相融性。作曲家创作这部作品,除在艺术上探索外,在观念上亦有着对澳门地区和谐共存、多元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赞美。
胡琴协奏曲《盘古赋》是一首独特的作品。作曲家采用了二胡、中胡、京胡、高胡作为独奏乐器,以四种不同的胡琴音色,伴随民族管弦乐队的协奏,将音乐的古朴氛围和吟诵特征表现殆尽,将“混沌未开,太古之初”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四把胡琴不同音色的依次演奏(风格上带有二十世纪“简约主义”的特征),音乐的内涵逐渐加深,“弦歌升起,礼赞我主”的寓意也得到了升华。
阮族八重奏《剑器》是一首室内乐性质的弹拨乐曲,它原本是柳琴独奏曲,后经阮演奏家徐阳女士的建议,遂被作曲家改写为阮族八重奏(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各两把)。值得一提的是,徐昌俊的阮族八重奏《剑器》并非将柳琴独奏曲进行编配、改编,而是在对阮族乐器,充分了解之后,以一氣呵成的手法完成的重新创作。
阮族乐器的声音很融合,弹奏起来有一种温暖、贴切和诗意的感觉。阮是一种带有成熟感的乐器(如大提琴般),它的家族组合亦非常科学完善。因此,用阮来演奏重奏作品是有着先天优势的。当晚中央音乐学院阮族室内乐团的演奏让人们领略到唐代“剑器舞”的音乐“画面”感,更体会到唐代诗人杜甫“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诗句的含义。
琵琶协奏曲《滇之旅》是一首具有浓郁云南民族风格的乐曲,它是根据作曲家多年来在云南采风所获得的素材而创作的。《滇之旅》是中央民族乐团的委约作品,作品完成于2016年,当晚的演出为该作品的世界首演。
作为一首琵琶协奏曲,《滇之旅》属于结构完整、规模庞大的作品。它分三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独特的风格,连接起来又有统一的音乐性,是—首意境对比鲜明的乐曲。
第一乐章《小调》由一个节奏欢决的简单旋律开始,继而通过发展,呈现出一种节日般的氛围,渲染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乐章的结尾部分引用了作曲家万里创作的歌曲《去哪里》的旋律,并通过变奏和装饰的手法,使其成为乐章高潮处的核心音调。第二乐章《情歌》是一个优美的抒情乐章,独奏琵琶与民族管弦乐团相互融合,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涓涓感觉与温馨诗意表达出来,令人感到无比亲切和自然。第三乐章《鼓之舞》是一个充满动感、欢欣鼓舞的乐章。音乐通过独奏琵琶与乐队的轮番“竞奏”,以多变的节奏和强烈的气势将云南少数民族憨厚彪悍、能歌善舞的民族风俗尽隋地展现出来。这首作品属于“音画般”的作品,三个乐章似三幅不同的画卷,然而描绘和表现的却是当地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多重特色。
扬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凤点头》是作曲家应新加坡国乐团的委约,于2002年创作的大型作品,次年由叶聪执棒演出。这是一首富有戏曲特色的扬琴协奏曲,它借用了京剧打击乐“锣鼓经”的素材,以“武场”(大小锣和铙)、“马腿儿”“急急风”的形式,结合独奏扬琴与民族管弦乐队的特殊音色,将充满民俗特征的乐韵及戏曲化的“乐场”很好地展现出来。细心的人们从中可以听出,作曲家除着重于民族音画的表现外,还努力结合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比较突出的则是独奏扬琴演奏的简约派风格。这次演出的最新版本是作曲家于2016年完成的,作曲家做了很多补充并重新配了器,从而使新的音乐元素更加鲜明,音乐的层次更加丰富,大大加强了它的艺术生命力。 以上六首乐曲,概括了徐昌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取得的卓著成就。这些作品都是徐昌俊通过学习、采风、实践、积累而创作出来的,它们很能反映作曲家内心的艺术追求。
我听徐昌俊的作品,总有一种气势与意境相加,动态与静态相叠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他在创作中所寻求的“融”的境界吧。就像他的那首民族管弦乐曲《融》一样,东方的理念和西方的感触在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气场”中巧妙衔接,达到了精神与文化方面的合二为一。说到此,我认为它是徐昌俊创作灵感中的一个重要源泉。
本场音乐会的演出阵容是很棒的。担任指挥的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吴强,她是一个技术精良、感觉灵敏的指挥家。本场音乐会中,她不仅指挥动作简练实用,对音乐的理解和处理亦精湛细腻。—场音乐会后,我对这位青年女指挥家刮目相看。
琵琶演奏家高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她是浦东派大师林石城先生的弟子,后留学于日本和美国,现为美籍华裔职业琵琶演奏家。高虹的演奏技艺十分精湛,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威望。本场音乐会中,高虹为徐昌俊的琵琶协奏曲《滇之旅》进行了世界首演,其演奏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赞扬。
扬琴演奏家谌向阳是中央民族乐团的扬琴首席,她曾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谌向阳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并多次出访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她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扬琴独奏家。
当晚谌向阳为大家演奏的扬琴协奏曲《凤点头》显示出她出色而又全面的演奏技巧。人们通过她的演奏,不仅对作曲家这部带有戏曲风格的作品加深了印象,同时也清晰地了解到现代扬琴演奏的技术特点。
胡琴演奏家李超是中央民族乐团的乐队副首席,是一位优秀而全面的胡琴演奏家,擅长所有胡琴类乐器的演奏。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赵戈老师和严洁敏老师的高徒,2012年毕业后进人中央民族乐团。李超虽然年轻,却多次获得国内重大比赛的二胡奖项,他演奏技术精湛,多次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演出协奏曲,作品包括《梦释》(刘长远)、《长城随想》(刘文金)、《梁祝》(何占豪、陈钢)等。除此之外,他还随团出访过海内外多个国家与地区。
当晚李超的演奏令人称奇,四把胡琴(二胡、中胡、高胡、京胡)在他手中轮换出现,他将它们驾驭得灵活自如。作曲家的胡琴协奏曲《盘古赋》是一首带有奇特创作乐思的作品,演奏起来需要不停变换乐器,以求得变化差异极大的音色感和彼此特殊的乐韵,这一点对演奏家来说具有相当难度。而李超没有令人失望,他的演奏超过了作曲家的想象,同时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十足的惊叹。
中央音乐学院阮族室内乐团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器乐室内乐团。该团成立于2005年,由著名阮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徐阳任艺术总监。该团成员均为中央音乐学院阮族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当晚她们作为特邀乐团,为现场观众演奏了徐昌俊的阮族八重奏《劍器》,八位姑娘默契的配合、和谐的声音和过硬的技巧,令现场的聆听者们赞叹不已。
中央民族乐团的声音和谐而融洽,声部间的配合与衔接自然流畅,其拉弦、弹拨、管乐实力均衡,而打击乐则尤为出色。当晚作曲家的六首作品,打击乐的分量都非常重,中央民族乐团的打击乐声部,无论是“西打”还是“民打”,都显示出了很高的水平。中央民族乐团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乐团,他们在演奏中的适应性非常强,当晚的六首作品虽为一人作曲,但风格差异和形式变化却非常大,中央民族乐团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很好地完成了演出任务(连排练带演出),这的确是一种功力的积累与水平的体现。
乐境欣然,乐意悠然。中央民族乐团演出的徐昌俊作品音乐会,是2017年上半年首都音乐舞台呈现的一场高水平的民族音乐会。
徐昌俊199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其后赴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深造,回国后又多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他现为天津音乐学院院长,是目前国内活跃的、有成就的作曲家。
中央民族乐团近年来努力创新,加强民族音乐的创作改革和演奏形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团这场音乐选择了徐昌俊的一整套作品,达到了扶持新作、推陈出新的双重效果。这一创意使得本场音乐会具有了风格的统一性和目的的针对性。
当晚的音乐会选择了徐昌俊的六首作品:民族管弦乐《新龙舞》《融》、胡琴协奏曲《盘古赋》、阮族八重奏《剑器》、琵琶协奏曲《滇之旅》(世界首演)、扬琴与民族管弦乐协奏曲《凤点头》。这六首作品风格各异,韵味不一,既有欢腾歌舞的“年味儿”气息,又有远古厚重的“吟赋”;既有云南民族歌舞的“鲜活”,又有盛唐矜持的“诗意”,此外还有国粹京剧的“韵味”。
《新龙舞》是一首歌颂中华龙精神的作品,它是作曲家在1999年于新加坡观看正月十五妆艺游行时受到启发而创作的,以后又做了多次的修改。这首“龙腾虎跃”的乐曲描绘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图腾,表现了中国北方民族粗犷淳朴的个性,渲染了锣鼓喧天的节日气氛。《新龙舞》的音乐有着深刻的民族根基,其调式、旋律、色彩都有着鲜明的中华色彩,尤其是其中的打击乐部允真可谓体现了民族“魂魄”的震撼之声。
徐昌俊非常擅长写打击乐,《新龙舞》第一稿中就已经有了部分精彩的篇章,然而徐昌俊本人却并不满意。2012年是中国的龙年,徐昌俊再次受“龙”的启发,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修改。他着重续写了其中的打击乐部分,使之成为一段六分钟的打击乐“华彩乐段”。在这个乐段中,中国打鼓、排鼓、爵士鼓加上两套定音鼓(还有其他小打击乐)组成了一个十几个人的打击乐队,他们以丰富的技法、特殊的手段、特色的节奏和伸缩的张力,呈现给观众一段锣鼓喧天、鼓舞人心的打击乐场面,将中华民族壮丽恢宏的气魄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活灵活现地体现了出来。《新龙舞》充满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作为当晚新年音乐会的开篇,它立即把人们带到了充满欢乐、充满希望的艺术气氛中。
《融》是徐昌俊为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受澳门演艺学院委约而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这首乐曲以“融”为标题,意在表现一种多元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作曲家在作品中结合运用东西方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如节奏、音色等),以民族性为主线,借鉴性为辅助,力求做到两者(东西方风格)在更高层面上的“相融”。
澳门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共荣的地区,它的宗教、艺术、民俗、民风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一种多元的共存性及相融性。作曲家创作这部作品,除在艺术上探索外,在观念上亦有着对澳门地区和谐共存、多元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赞美。
胡琴协奏曲《盘古赋》是一首独特的作品。作曲家采用了二胡、中胡、京胡、高胡作为独奏乐器,以四种不同的胡琴音色,伴随民族管弦乐队的协奏,将音乐的古朴氛围和吟诵特征表现殆尽,将“混沌未开,太古之初”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四把胡琴不同音色的依次演奏(风格上带有二十世纪“简约主义”的特征),音乐的内涵逐渐加深,“弦歌升起,礼赞我主”的寓意也得到了升华。
阮族八重奏《剑器》是一首室内乐性质的弹拨乐曲,它原本是柳琴独奏曲,后经阮演奏家徐阳女士的建议,遂被作曲家改写为阮族八重奏(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各两把)。值得一提的是,徐昌俊的阮族八重奏《剑器》并非将柳琴独奏曲进行编配、改编,而是在对阮族乐器,充分了解之后,以一氣呵成的手法完成的重新创作。
阮族乐器的声音很融合,弹奏起来有一种温暖、贴切和诗意的感觉。阮是一种带有成熟感的乐器(如大提琴般),它的家族组合亦非常科学完善。因此,用阮来演奏重奏作品是有着先天优势的。当晚中央音乐学院阮族室内乐团的演奏让人们领略到唐代“剑器舞”的音乐“画面”感,更体会到唐代诗人杜甫“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诗句的含义。
琵琶协奏曲《滇之旅》是一首具有浓郁云南民族风格的乐曲,它是根据作曲家多年来在云南采风所获得的素材而创作的。《滇之旅》是中央民族乐团的委约作品,作品完成于2016年,当晚的演出为该作品的世界首演。
作为一首琵琶协奏曲,《滇之旅》属于结构完整、规模庞大的作品。它分三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独特的风格,连接起来又有统一的音乐性,是—首意境对比鲜明的乐曲。
第一乐章《小调》由一个节奏欢决的简单旋律开始,继而通过发展,呈现出一种节日般的氛围,渲染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乐章的结尾部分引用了作曲家万里创作的歌曲《去哪里》的旋律,并通过变奏和装饰的手法,使其成为乐章高潮处的核心音调。第二乐章《情歌》是一个优美的抒情乐章,独奏琵琶与民族管弦乐团相互融合,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涓涓感觉与温馨诗意表达出来,令人感到无比亲切和自然。第三乐章《鼓之舞》是一个充满动感、欢欣鼓舞的乐章。音乐通过独奏琵琶与乐队的轮番“竞奏”,以多变的节奏和强烈的气势将云南少数民族憨厚彪悍、能歌善舞的民族风俗尽隋地展现出来。这首作品属于“音画般”的作品,三个乐章似三幅不同的画卷,然而描绘和表现的却是当地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多重特色。
扬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凤点头》是作曲家应新加坡国乐团的委约,于2002年创作的大型作品,次年由叶聪执棒演出。这是一首富有戏曲特色的扬琴协奏曲,它借用了京剧打击乐“锣鼓经”的素材,以“武场”(大小锣和铙)、“马腿儿”“急急风”的形式,结合独奏扬琴与民族管弦乐队的特殊音色,将充满民俗特征的乐韵及戏曲化的“乐场”很好地展现出来。细心的人们从中可以听出,作曲家除着重于民族音画的表现外,还努力结合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比较突出的则是独奏扬琴演奏的简约派风格。这次演出的最新版本是作曲家于2016年完成的,作曲家做了很多补充并重新配了器,从而使新的音乐元素更加鲜明,音乐的层次更加丰富,大大加强了它的艺术生命力。 以上六首乐曲,概括了徐昌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取得的卓著成就。这些作品都是徐昌俊通过学习、采风、实践、积累而创作出来的,它们很能反映作曲家内心的艺术追求。
我听徐昌俊的作品,总有一种气势与意境相加,动态与静态相叠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他在创作中所寻求的“融”的境界吧。就像他的那首民族管弦乐曲《融》一样,东方的理念和西方的感触在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气场”中巧妙衔接,达到了精神与文化方面的合二为一。说到此,我认为它是徐昌俊创作灵感中的一个重要源泉。
本场音乐会的演出阵容是很棒的。担任指挥的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吴强,她是一个技术精良、感觉灵敏的指挥家。本场音乐会中,她不仅指挥动作简练实用,对音乐的理解和处理亦精湛细腻。—场音乐会后,我对这位青年女指挥家刮目相看。
琵琶演奏家高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她是浦东派大师林石城先生的弟子,后留学于日本和美国,现为美籍华裔职业琵琶演奏家。高虹的演奏技艺十分精湛,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威望。本场音乐会中,高虹为徐昌俊的琵琶协奏曲《滇之旅》进行了世界首演,其演奏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赞扬。
扬琴演奏家谌向阳是中央民族乐团的扬琴首席,她曾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谌向阳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并多次出访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她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扬琴独奏家。
当晚谌向阳为大家演奏的扬琴协奏曲《凤点头》显示出她出色而又全面的演奏技巧。人们通过她的演奏,不仅对作曲家这部带有戏曲风格的作品加深了印象,同时也清晰地了解到现代扬琴演奏的技术特点。
胡琴演奏家李超是中央民族乐团的乐队副首席,是一位优秀而全面的胡琴演奏家,擅长所有胡琴类乐器的演奏。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赵戈老师和严洁敏老师的高徒,2012年毕业后进人中央民族乐团。李超虽然年轻,却多次获得国内重大比赛的二胡奖项,他演奏技术精湛,多次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演出协奏曲,作品包括《梦释》(刘长远)、《长城随想》(刘文金)、《梁祝》(何占豪、陈钢)等。除此之外,他还随团出访过海内外多个国家与地区。
当晚李超的演奏令人称奇,四把胡琴(二胡、中胡、高胡、京胡)在他手中轮换出现,他将它们驾驭得灵活自如。作曲家的胡琴协奏曲《盘古赋》是一首带有奇特创作乐思的作品,演奏起来需要不停变换乐器,以求得变化差异极大的音色感和彼此特殊的乐韵,这一点对演奏家来说具有相当难度。而李超没有令人失望,他的演奏超过了作曲家的想象,同时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十足的惊叹。
中央音乐学院阮族室内乐团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器乐室内乐团。该团成立于2005年,由著名阮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徐阳任艺术总监。该团成员均为中央音乐学院阮族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当晚她们作为特邀乐团,为现场观众演奏了徐昌俊的阮族八重奏《劍器》,八位姑娘默契的配合、和谐的声音和过硬的技巧,令现场的聆听者们赞叹不已。
中央民族乐团的声音和谐而融洽,声部间的配合与衔接自然流畅,其拉弦、弹拨、管乐实力均衡,而打击乐则尤为出色。当晚作曲家的六首作品,打击乐的分量都非常重,中央民族乐团的打击乐声部,无论是“西打”还是“民打”,都显示出了很高的水平。中央民族乐团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乐团,他们在演奏中的适应性非常强,当晚的六首作品虽为一人作曲,但风格差异和形式变化却非常大,中央民族乐团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很好地完成了演出任务(连排练带演出),这的确是一种功力的积累与水平的体现。
乐境欣然,乐意悠然。中央民族乐团演出的徐昌俊作品音乐会,是2017年上半年首都音乐舞台呈现的一场高水平的民族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