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旨在培养既会看病又会研究的高层次、应用与创新结合型医学的专门人才。在“四证合一”的背景下,如何既保证临床轮转时间,又能有效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已然成为医学院校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讨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四证合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研究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041-02
医学作为保障人体生命健康的科学,其知识更新速率很快,因此要求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医生具备终身学习和自学的能力。不仅如此,一个好的医生还应该是一个会看病、会研究、能促进医疗水平提高的“医家”,而不是一个只会看病的“医匠”。现代医学诊疗技术之所以能够日新月异地发展,为人类健康造福,归根结底靠的是医学研究尤其是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教授认为,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医生应该能够针对实际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研究[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是旨在培养既会看病又会研究的高层次、应用与创新结合型医学专门人才,这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之一。所谓“四证合一”是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实行一体化培养,合格研究生毕业时即可获得四个证书,即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医师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从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在“四证合一”的模式下,研究生兼具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其培养目标是“会看病,会研究”,即达到独立行医所必备的医德医风、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基本要求,胜任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成为“会看病”的医生,同时在学位论文方面,要求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其选题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扭转“重科研轻临床、重论文轻技能”的倾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背景下,临床实践实训要求强化,进一步压缩集中理论学习时间或改革理论课的学习模式,可能势在必行[3]。但是作为研究生,其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临床研究能力是指医生在其直接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临床问题并开展回顾性或前瞻性研究,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将对疾病诊疗的个体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以公共文献方式记载下来的能力。教学相长,医研亦然,临床医学问题要从临床实践中去发现,反过来临床研究又促进医生诊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临床医学研究近年来迅速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学会2013年大会报告在回顾总结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历史和进展时,我国陈中伟院士的断肢再植和顾玉东院士的臂叢神经修复就名列其中。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临床研究总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临床资源大国。据统计,2011年美国年住院人数约3,600万例,平均住院日4.5天;而我国同期年住院人数约为15,298万例,平均住院日10天或更长[1]。相对于美国的观察人数和住院观察时间,我国理应更容易进行临床研究,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但事实恰恰相反,我国采用的疾病治疗指南大多是参照欧美的,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医生总体欠缺研究能力有关。造成医生研究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医学教育培养上科研培训薄弱甚至欠缺是一个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美国是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强国。美国不设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临床医生都具有医学博士学位,其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中毕业生需经4年的理科类本科学习,期间或者之后需要修完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毕业后不少人还继续在相关领域从事一段时间的科学研究工作,而后参加考试并申请医学院,就读4年医学博士课程(含两年临床轮转,相当于国内的临床实习),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一环节(医学基础知识)和第二环节(临床医学知识),接着进行4—8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含1年临床实习,实习一年以后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三环节——临床技能考核)并完成一定的课题研究,方可成为独立行医的医生。若想从事某些特殊的专科领域,如心内科、心胸外科、儿外科等,还需全职参加额外的专科培训。这些医生在进入医学学习之前就已基本具备了科研素质和一定的研究经历,且在就读医学院期间还必须在教授的实验室做义工接受科研培训,这对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临床问题大有裨益。不仅如此,美国近年来还重视培训医学和科学双博士(MD/PhD),以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应用,因而美国的医学研究能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英国的医学学位体系形成于17世纪,经过300多年的发展,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获得学士学位的医学生经过1—2年的学习后,进入全科医学或专科学习阶段,部分专业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再攻读3—4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日本的医学教育模式与我国相近,通常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医学院学习,学制6年(含4年临床前教育和2年临床轮转教育),获医学博士学位,而后参加全国医师资格考试;自2004年以来,日本推行了两年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医学毕业生必须参加为期2年的初级住院医师培训,然后是4—6年的专科培训。近年来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突飞猛进,日本科学家数度摘获诺贝尔奖,但其临床医学水平与欧美尚有较大差距,因此近年来开始要求医师在培训期间从事一段时间的博士后研究,培养其研究能力。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一般采用生源为高中毕业生的5年制本科(部分学校近年来开设了7年制本硕连读或8年制本博连读),期间修完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及相关课程,然后进行1年临床实习轮转,毕业后直接进入临床工作,期间缺乏科研培训环节。对于这一模式下培养的多数医生来说,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培训,加之临床事务烦琐,临床研究工作开展只能是无源之水,因而临床研究主要由少数接受过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医生承担,多数医生基本不做研究。另一方面,一些医学本科毕业生连续攻读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后走上临床岗位,却由于缺乏临床技能培训而成为会做研究而“不会看病”的医生。
综上所述,在“四证合一”的背景下,如何既保证临床轮转时间,又能有效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已然成为医学院校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辰.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天命[J].转化医学杂志,2015,4(2):65-68.
[2]汪玲,段丽萍.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 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A].第十届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6.
[3]温晓.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培衔接下的课程学习问题及对策犤[A].第十届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32-35.
关键词:“四证合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研究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041-02
医学作为保障人体生命健康的科学,其知识更新速率很快,因此要求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医生具备终身学习和自学的能力。不仅如此,一个好的医生还应该是一个会看病、会研究、能促进医疗水平提高的“医家”,而不是一个只会看病的“医匠”。现代医学诊疗技术之所以能够日新月异地发展,为人类健康造福,归根结底靠的是医学研究尤其是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教授认为,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医生应该能够针对实际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研究[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是旨在培养既会看病又会研究的高层次、应用与创新结合型医学专门人才,这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之一。所谓“四证合一”是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实行一体化培养,合格研究生毕业时即可获得四个证书,即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医师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从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在“四证合一”的模式下,研究生兼具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其培养目标是“会看病,会研究”,即达到独立行医所必备的医德医风、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基本要求,胜任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成为“会看病”的医生,同时在学位论文方面,要求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其选题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扭转“重科研轻临床、重论文轻技能”的倾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背景下,临床实践实训要求强化,进一步压缩集中理论学习时间或改革理论课的学习模式,可能势在必行[3]。但是作为研究生,其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临床研究能力是指医生在其直接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临床问题并开展回顾性或前瞻性研究,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将对疾病诊疗的个体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以公共文献方式记载下来的能力。教学相长,医研亦然,临床医学问题要从临床实践中去发现,反过来临床研究又促进医生诊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临床医学研究近年来迅速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学会2013年大会报告在回顾总结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历史和进展时,我国陈中伟院士的断肢再植和顾玉东院士的臂叢神经修复就名列其中。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临床研究总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临床资源大国。据统计,2011年美国年住院人数约3,600万例,平均住院日4.5天;而我国同期年住院人数约为15,298万例,平均住院日10天或更长[1]。相对于美国的观察人数和住院观察时间,我国理应更容易进行临床研究,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但事实恰恰相反,我国采用的疾病治疗指南大多是参照欧美的,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医生总体欠缺研究能力有关。造成医生研究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医学教育培养上科研培训薄弱甚至欠缺是一个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美国是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强国。美国不设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临床医生都具有医学博士学位,其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中毕业生需经4年的理科类本科学习,期间或者之后需要修完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毕业后不少人还继续在相关领域从事一段时间的科学研究工作,而后参加考试并申请医学院,就读4年医学博士课程(含两年临床轮转,相当于国内的临床实习),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一环节(医学基础知识)和第二环节(临床医学知识),接着进行4—8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含1年临床实习,实习一年以后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三环节——临床技能考核)并完成一定的课题研究,方可成为独立行医的医生。若想从事某些特殊的专科领域,如心内科、心胸外科、儿外科等,还需全职参加额外的专科培训。这些医生在进入医学学习之前就已基本具备了科研素质和一定的研究经历,且在就读医学院期间还必须在教授的实验室做义工接受科研培训,这对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临床问题大有裨益。不仅如此,美国近年来还重视培训医学和科学双博士(MD/PhD),以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应用,因而美国的医学研究能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英国的医学学位体系形成于17世纪,经过300多年的发展,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获得学士学位的医学生经过1—2年的学习后,进入全科医学或专科学习阶段,部分专业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再攻读3—4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日本的医学教育模式与我国相近,通常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医学院学习,学制6年(含4年临床前教育和2年临床轮转教育),获医学博士学位,而后参加全国医师资格考试;自2004年以来,日本推行了两年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医学毕业生必须参加为期2年的初级住院医师培训,然后是4—6年的专科培训。近年来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突飞猛进,日本科学家数度摘获诺贝尔奖,但其临床医学水平与欧美尚有较大差距,因此近年来开始要求医师在培训期间从事一段时间的博士后研究,培养其研究能力。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一般采用生源为高中毕业生的5年制本科(部分学校近年来开设了7年制本硕连读或8年制本博连读),期间修完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及相关课程,然后进行1年临床实习轮转,毕业后直接进入临床工作,期间缺乏科研培训环节。对于这一模式下培养的多数医生来说,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培训,加之临床事务烦琐,临床研究工作开展只能是无源之水,因而临床研究主要由少数接受过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医生承担,多数医生基本不做研究。另一方面,一些医学本科毕业生连续攻读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后走上临床岗位,却由于缺乏临床技能培训而成为会做研究而“不会看病”的医生。
综上所述,在“四证合一”的背景下,如何既保证临床轮转时间,又能有效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已然成为医学院校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辰.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天命[J].转化医学杂志,2015,4(2):65-68.
[2]汪玲,段丽萍.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 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A].第十届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6.
[3]温晓.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培衔接下的课程学习问题及对策犤[A].第十届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