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经典细读”课程的探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快餐文化的盛行,浮躁的学风,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阅读的深度和难度不达标。高校开设经典文本精读课程成了历史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校对于精读课程的举措,结合本校细读课程的开展与实施经验,细化课程内部设计与安排,围绕“师范性”特色,将细读课程的实际可操作性进行模拟设想,继而推广至全校。
  关键词: 经典文本阅读 “经典细读”课程 师范性 课程改革
  一、社会阅读现状——远离经典
  “经典”这个概念,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其精炼的阐释。它是一个时代特定下的产物,经过时间的锤炼对后世亦具有深远影响,是承载着一个民族乃至人类发展流变过程中的精神内涵的原始文献典籍。学术经典更是古今中外的圣贤对于宇宙人生思考的结晶,是一种民族智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具有久远渗透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经典作为一个民族的教养。它凝聚着历代人的持续思考和深入探索,这种探索可以进入人们的生活,对读过并喜爱他的人构成宝贵的经验。今天它还进入文化,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充斥着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加之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趋势,流行音乐、偶像剧集、电台频道等大众文化消费观念,使学生逐渐陷入娱乐文化的怪圈。更严重的是现如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潮媒体的“快餐文化”盛行,其已经成为多数年轻人阅读的一种潮流。与此同时报纸、杂志、书籍被人们冷落,更不用说阅读经典文本的缺失。
  “快餐文化”具备传播速度快、覆盖内容多、阅读方便等优势,只需拿着手机,便知天下大事。并且内容大多是一些猎奇传闻、养生保健、生活常识和流行段子之类的东西,对于人们在休闲娱乐方面是有一些益处。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它是一些不系统的、片面的知识碎片,传播的来源无可考证,真实性需要打个问号。
  当下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知晓历史发展与脉络,翻阅文学史了解名家生平与作品。然而问某年某地发生了什么大事件,某人哪部作品哪章讲了什么、主人公是谁,他们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作答。因为从影视剧中得到的历史事件已经得到过改编,并且这些事件可能经过删减或者已然是杜撰,更别提人物存在的合理性。文学史中了解到的名人名家都是几页的概括,简短几句列出作品名称并不深入。尤其是本科生对于经典名著的认知尚停留在中学阶段,对于课本中所提及的名著片段,他们还能够做到大致复述,除此之外的经典作品,能够正确对应作者与书名已属不易。
  如今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确实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纸质文本。读书札记可能只是读了网络上的概要版本,便匆匆下笔;面对考试可能只是背了书本的内容,却能得高分。一些学生写的论文只是为了应付作业,细细读来是一捏就碎的泡沫,毫无内涵的空洞话语的辞藻堆砌。尤其中文系本是最应该读大量名篇名著的专业,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表示,大学四年阅读经典名著的数量等于古代文学课与外国文学课必考的作品之和,甚至更少。
  “读书少”不仅仅反映在读书的量,还有经典阅读的质和量上的差距。学生基本上都在读书,不讀书的几乎没有,但是读得深读得多的不多。他们读书仅仅是“阅读”,远远达不到深刻记忆及深度理解的程度。学生们在阅读的深度和难度方面远远不足,比如对四大名著及李白和杜甫等较为大众化的作家作品的阅读量较大,对于《文选》《周易》及戏剧戏曲这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作品的阅读量则普遍较低。阅读不深入导致缺乏重要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基础,我们要关注学生最基本的阅读对象首先是古典诗词类的作家作品,其次古典文章和文献也是中文系学生最应该读的类别。
  温儒敏先生提倡要多读经典,经典不仅需要精读,而且需要“连滚带爬”地读各种书。读经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磨性子”,也是思想爬坡。虽然有些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能有所收获[1]。年轻人喜欢流行文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面对大浪淘沙下的经典,我们还是要保持谦恭的态度珍惜这些精神资源。
  二、高校教学模式——精读原典
  高校开设相关经典文本精读课程已经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放眼全球,首先是美国在19世纪已经率先提出“新生教育课程”,即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小型讨论班。随着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在20世纪美国众多高校纷纷效仿实行针对新生的“小班制”研讨课。进入21世纪以来,以南京大学为首的国内多所研究型院校也陆续采用这种新型的研讨课程形式,致力于加强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在新入学的大一学生中推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核心是两个“三”。第一个“三”,把本科教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识教育阶段,一年级新生实施通识教育,二年级、三年级进入专业化培养阶段,四年级进入到多元化培养阶段。第二个“三”指的是多元化培养阶段中,学生需分为三个方向——专业化培养方向、复合人才培养方向、创新就业方向。分别针对愿意继续沿着本专业学习和深造的学生、想跨专业学习的学生,以及未来想创业的学生[2]。在此改革下孕育出来的新生研讨课,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采用教师指导、小班教学、学生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新生研讨课和通识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不同。前者重在小班教学模式下,对某一课题或某一本书,师生间进行研究讨论,主导还是学生,注重学生深入地思考。后者只是浮于表面,使学生简单了解某一学科领域下的某些知识,主要是教师授课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片面。
  三、我校课程改革——经典细读
  1.课改原因。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作为省属师范本科院校,努力走在课改的前沿,关心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着眼于本科生阶段的文化储备水平。学校从2015年开始在文学院进行试点,实行以“经典细读”课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综合改革,经典细读包括对古今中外文化的细读。开展此课程也是对民族智慧的传播,在丰富学生们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联结文学主干课程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预习作用。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中会陆续讲到的先秦文学史、魏晋文学史,如果没有经典细读课程的提前铺垫,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往往就会感到云里雾里。经典细读课程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是对学习古代文学的提前预习,让学生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乘风破浪”。开展“经典细读”课程是先进的教育策略,在潜移默化中为学子们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取代了以往枯燥的灌输法,更让学生们欣然接受。   2.课程设置。我校文学院的“经典细读”课程模式属于小班化教学,每班30人左右。2015级学生从大一上开始选修,每学期限选两门,在三年内修满三门方予毕业。在2016级做出调整为新生从大一下开始选修精读课程,每学期限选一门,三年内修满三门准予毕业。“经典细读”课程现已成为该校中文系的专业课程,是中文系每位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目前课程设置方面类似于上海复旦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课程。两者在形式上都属于中文系的必修课程,授课教师均为文学院的在职老师,授课对象针对文学院在读学生。我们看到上海复旦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课程已日趋完善,课目覆盖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主要分支,课程模块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现当代作品精读等。关于教材的编写、定稿、出版已经出了两轮,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16年8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庄子精读》、《史记精读》、《鲁迅精读》、《沈从文精读》、《说文解字精读》、《周易精读》、《文心雕龙精读》和《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八门精读课程教材。
  文学院的“经典细读”课目已开设有“西方哲学经典名著细读:《诗学》”、“当代文学经典细读:先锋小说”、“《论语》、《孟子》细读”、“《文心雕龙》细读”、“古代戏曲名著细读”、“陶诗细读”、“《四库全书总目》细读”、“现代文学经典细读”、“西方哲学经典名著细读:《美学》”、“当代文学经典细读:严歌苓小说”十门课程。
  就“四库全书总目经典细读”课程来说,开设文献学方面精读课的初衷希望有利于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加深对基本典籍的了解;了解古代典籍的构成和分类,掌握古代文史研究的基本途径;了解传统学者治学读书的格局和方法,掌握阅读利用古代典籍的基本原则;了解传统学术批评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弘扬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3]。可以说,倘若能做到老师以上对这门课程开展的期待,那么这位学生已经合格了。
  3.授课方式。“经典细读”授课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生上台讲课,教师补充评点。例如朱仙林老师开设的“《四库全书总目》细读”,提供了九种参考书目,课后复习和预习参照张舜徽先生的《四库提要叙讲疏》。每节课末老师布置下一节课的教授章节,发放对应内容的影印版纸张,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习某一章节,不仅要知晓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版本源流情况,更要吃透文本中每一个字的释义,是否有通假、异体、避讳等常用文字现象。课后每一组同学需要提前预习,先将影印版内容繁体字手打,小组共同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概述与注解,并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本小组讨论后的答案进行PPT呈现。课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指定小组成员进行讲解,第二部分由老师进行新的一轮文本细读并向同学进行随机提问。
  4.考核方式。“经典细读”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查和期终考查两部分,当然依据每门课目的不同考核方式也会有相应的变动,具有灵活性。“《四库全书总目》细读”采用的是“平时考察—期中考察—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平时考察由点名率、作业和提問回答情况三方面组成;期中考查则是一篇指定篇目,同学单独绘制PPT并通过抽签的方式上台讲演;期末考试由给选段进行标点、对文意进行概括、对文段进行自己的阐释与解读三部分构成。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文学院“经典细读”课程实施“末位淘汰制”,即淘汰每门课最后末位的15%的学生,与普通课程考到六十分即为合格并不一样。这样的设置希望通过15%的压力,给同学们多营造读书的氛围,促进大家彼此之间的竞争。而被淘汰的15%则需要在下一个学期继续选修精读课程,直到通过三门课程的考核。
  5.教学特色。我校开设经典精读相关课程,与其他高校最大的不同是,我校是面向江苏省中小学输出教师,并且在江苏省教育界的地位比较高。我校对于经典精读课程的设置更要强调“师范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推出一节既强调原典性又要细读文本的课程。江苏省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文本解读片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做不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不要说第三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急需师范类院校能够运作出这样的一个联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写出一些书,面对中小学老师,讲文本的细读,另一方面可以让他学会一种方法,如何教授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加之现在比较流行的手段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错授课方式,把它结合在一起,这是我校经典细读课程设置的最大亮点。目前,我校“经典细读”课程做到了老师教授学生细读文本,并且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文本的细读。可以说,在经典精读课程“师范性”上我校迈出了第一步,也是经典精读课程日后走向尤为关键的一步。面对日后即将步入中小学课堂教书的师范类学生,我校会更关注开展教育类特色精读课及从教育层面重新深入解读经典。
  四、前景规划展望——推广细读
  首先要肯定我校文学院“经典细读”课程开设一年多来取得的成果,例如“文心雕龙细读”课程通过分析文字与图像,让学生对“文字与图像”这一全新领域有了越发深刻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陶诗细读”开拓了学生们看诗歌的眼界,多角度地分析诗歌,更全面、具有综合性。
  其次经典文本本身是一个不断发现与建构的过程,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4]。经典细读课程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近距离阅读文本,思考问题时要有层次性,不浮于表面。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对细读课程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展望:
  1.受众群体。对于经典的研读,并非只是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而应当推广为当代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必须研读的经典,这就涉及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学到[5]。教师也很期待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就一件事情或者一个课题进行讨论,这是非常具有戏剧性效果的课堂,可以开展“头脑风暴”的多元角度思考的课堂。
  2.教学安排的设置。我校在未来细读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参照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推广模式,不局限于文学院,而是在全校开展此类经典精读课程。例如我们可以开展政治学经典精读,历史世界史经典精读,哲学方面康德、黑格尔等思想经典精读。同样的理科院系也可以开设此类课程,例如理科专业也有相对应的经典理论著作,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对全校学生进行教学。   3.课堂及考核形式。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文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常研究生一年级刚入学时,便与系里各位教授与导师商定“基本课程”的书目,书单必须包括十五、六本经典。列出书目之后,学生必须用大量时间阅读书目中的文献,应对导师课堂上的质疑。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仔细地认真阅读,并能够提出批判性观点才算结束。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要参加课堂的讨论之外,读完指定的书目都要写一篇读后感,导师根据所交论文的水平和学生在平时课堂讨论的表现为学生打分,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6]。
  当然我校已借鉴了此种培养模式,将其命名之为“导师制”,以培养研究性、创新性、优秀师资型人才为目的,主要内容与此相似,于此我们不再赘述。
  “经典细读”课程上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古典戏曲经典细读课程”的讲授法,“《论语》、《孟子》细读课程”的启发法,“陶诗细读”课程的合作学习型教学法,“《文心雕龙》细读”的主体参与性教学法,都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交流、创造与更新。但是,我们经典细读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基本都是以闭卷考核的方式。我们同样可以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文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我校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课外为同学们列出一两本与课程有关的书籍,每本书需上交一份以上读书报告,并需接受老师的提问,以此作为几次平时成绩。这样在期末总评时既可避免考试的随机性和片面性,又可使学生从课外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五、结语
  无论是从历史文化传承角度,还是从现代文化创新的角度来看,经典细读课程的推广都是十分必要的。未来我们会继续从其他高校的调查中获得数据,对比分析,结合自身的“师范性”特色,探寻一条适用于向全校推广的经典细读课程设置,让更多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受经典之风,傳承经典之美。
  参考文献:
  [1]赵晓兰.温儒敏:读经典就是思想爬坡[J].环球人物,2015(4):66-68.
  [2]姚雪青.“三三制”教改,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菜单——南京大学:打造本科教育新模式[N].人民日报,2013-05-23(18).
  [3]陈尚君,张金耀.四库提要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沃尔夫冈·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J].外国文学季刊,1987(1):196-208.
  [5]董婧怡.高校元典精读课程开设的模式探索[J].神州旬刊,2013(3):97-97.
  [6]闫引堂,王丽君.精读原典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原创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18-21.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4436008Z)的后续成果。
其他文献
避雷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老化、受潮或短路的发生使得避雷器电阻片上电位分布不均匀,导致部分电阻片承受过高电压,引起MOV电阻片发热,同时,也会使避雷器的伏安特性发生相
理想面电流模型建立在充分均匀磁化的单块矩形永磁体上,在MATLAB程序语言中根据毕奥一萨伐尔定律公式进行编程,运用符号运算推导出磁体外一点的磁感应强度的微分符号表达式,然后
本文主要讲述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在一个企业信息化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提出了从数据仓库的建立、数据的抽取到数据多维分析并通过数据透视表显示的一个构想。
本文目的是介绍定性资料一致性Z检验的原理、方法和SAS实现。文中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介绍定性资料一致性Z检验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基于SAS软件实现定性资料一致性Z检验。文
开发了锌层修复材料,以合成树脂(如:环氧、聚酯树脂等)为成膜物质,以高含量锌粉为颜填料的防腐涂料,同时添加少量助剂以及挥发性溶剂。采用循环腐蚀实验,通过电化学实验可知,
本文目的是介绍两总体率比较优效性Z检验的原理、方法和SAS实现。文中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两总体率比较优效性Z检验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基于SAS软件实现两总体率比较优效性Z
本文讨论USB嵌入式主机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叙述基于USB主机的U盘读写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虽然U盘作为移动存储设备在PC领域内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潜力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人们对教育问题愈发重视,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也是如此。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人文积淀愈发深厚。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及情感体验给予充分重视,摆脱了古诗词教学的桎梏。本文分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增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古诗
在研究了高光蒸汽注塑成型技术的原理和高光模具的特性后,为了提高产品品质,延长模具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本文着重探讨高光模具的结构优化,开发应用于大尺寸平板电视的大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被公认为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小说主要描写了马拉德夫人这一女性形象在听到丈夫死亡后经历的一系列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