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胰岛素治疗的金钥匙(上)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版)指南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肥胖者)或磺脲类药物(非肥胖者),如不能达标者可加用第二种口服降糖药,亦可三类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胰岛素促泌剂之间不能联用),仍不能达标才考虑加用胰岛素治疗。在整个治疗路径中,把胰岛素治疗放在最后一步,而且未明确建议选择何种胰岛素作为起始治疗。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7版)指南中,把基础胰岛素治疗列为继生活方式干预加二甲双胍治疗之后的第二步治疗措施之一,并强调了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价值。那么,如何理解ADA与IDF治疗指南的差异呢?如何科学地把握胰岛素治疗这把金钥匙呢?
  
  2型糖尿病起始胰岛素治疗应选基础胰岛素
  
  ADA指南将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定义为睡前使用中效胰岛素或睡前/清晨使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并将基础胰岛素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并列为第二步治疗的药物,而且在治疗途径中无论第二步还是第三步治疗,起始胰岛素治疗方案均选择基础胰岛素。主要依据是:
  1.胰岛素起始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血糖控制与低血糖风险性的平衡关系,甘精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导致低血糖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而且可发挥胰岛素的强大降糖作用,从而实现空腹血糖正常化。
  2.在血糖控制、B细胞保护、大血管保护和心血管事件预防等方面,目前无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磺脲类或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比基础胰岛素更有优越性。
  3.糖化血红蛋白(HbAIC)>8.5%的患者中,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治疗比加用其他口服降糖药更有效,更易使血糖控制达标,因此ADA指南中对基础胰岛素治疗的评价是“最有效”。
  在理解ADA指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步治疗不达标时,胰岛素治疗是第二步治疗的推荐方案,但不是惟一方案。
  2.第二步口服降糖药治疗不达标时,进入第三步治疗,可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但也是备选方案之一。
  3.无论哪一步治疗,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均选择基础胰岛素。
  4.基础胰岛素治疗不达标时,改为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在使用基础胰岛素时,要遵循下列原则:
  1.监测血糖以调整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3.8~7.2mmol/L。
  2.空腹血糖不达标时,增加胰岛素用量,每3天调整一次,每次增加2单位;但当空腹血糖>10.0mmol/L,时,每次可增加剂量4单位。
  3.当发生低血糖或空腹血糖<3.9mmol/L时,减少睡前胰岛素用量4单位,若总剂量超过60单位/日,则减少总剂量的10%。
  4.2~3月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若HbAIC<7.0%,则维持原方案治疗,并注意每3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若糖化血红蛋白≥7.0%,则进入胰岛素强化治疗。
  
  正确理解预混胰岛素
  
  ADA指南胰岛素治疗途径中并未涉及预混胰岛素,但在胰岛素剂量调整期不提倡使用预混胰岛素。这提示ADA指南似乎并不重视预混胰岛素,主要基于下列原因:预混胰岛素以固定比例混合,难以较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作用模式,且难以兼顾个性化治疗需要,治疗达标率并不高,血糖波动较大,且有较高的低血糖发生率。
  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预混胰岛素,其中包括预混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ADA指南中有关预混胰岛素的评价,给我国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提出了很大挑战。多数学者认为预混胰岛素的优势在于每天两次注射,使用方便,兼顾三餐血糖控制,作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补充治疗的手段,有较好的降糖效果。但不可否认预混胰岛素确有ADA指南中指出的缺点。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中短效成分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更接近生理性胰岛素作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预混人胰岛素的缺陷。
  因此,国内有学者认为,血糖很高(HbAIC>10.0%)的患者,可选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待高血糖毒性解除,血糖控制达标后,再改用预混胰岛素或直接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这与ADA的建议似乎不谋而合。
  笔者认为,ADA指南中对于预混胰岛素的评价有一个基本背景,即美国人的饮食结构并不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餐后高血糖程度相对较轻。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预混胰岛素,当空腹血糖达标时,则其中的短效成分易导致餐前或夜间低血糖。而我国的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为主,餐后高血糖严重,预混胰岛素中的短效成分兼顾了早、晚餐后的血糖控制,中效成分兼顾了白天、午餐前后及夜间的血糖控制,因此预混胰岛素仍应作为2型糖尿病补充治疗的主要药物,至于是否作为起始治疗的药物,则有待进一步讨论商榷。循证医学证据(INSIGHT研究)似乎显示,以基础胰岛素作为起始治疗药物更安全有效。(未完待续)
  
  编辑:钟 卉
其他文献
如果把预防疾病看作是“走路”,那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太会“走路”,因为大家都有过“掉到河里”的经历。  国际农村医协会主席约·坦尼说:“现在的医生好比是站在河边的救生员,看见有人掉到河里,连忙打捞上来,不断有人掉到河里,便不断抢救。就是没有人去了解这些人为什么掉到河里,是桥坏了,还是走路不小心?桥坏了,应该赶快修桥,走路不小心,应该告诉他防范措施。”这是一段非常形象的比喻,非常犀利地抨击了医疗方面的症
期刊
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是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指标,早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只有微量白蛋白,因此这一检查又被称为“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1~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需要马上进行这项筛查,结果正常者仍然需要每年检查。    留取尿液有四种方式    ①取任意时刻的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浓度、尿白蛋白/肌酐;②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总量
期刊
我在2004年元月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当时“三多一少”症状明显,空腹血糖11.8mmol/L,餐后血糖24.0mmol/L。给我看病的是我们市中心医院糖尿病专科主任,当时我很沮丧,对生活也很失望,她就告诉我,通过一个阶段的治疗,不排除停药后血糖仍然正常的可能,但有很多患者在停药后(15天~100天不等)血糖会再次反弹,不反弹者为数甚少。我还了解到,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主任为我制订了
期刊
经常有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跟我抱怨父母太不“听话”,“大夫,我父亲诊断出糖尿病已经三四个月了,现在吃着降糖药。可是,经常有这种情况:不是忘了吃,就是不按您说的量吃。更让我们担心的是,我爸还从外面买过几次宣传能降糖的保健品,就更不好好吃药了。现在他的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饭后高,夜间又偏低。我说过我爸好几次了,看病时大夫也强调过,可他就是不听话,不当回事。”  有什么办法能让类似老年糖尿病患者“听话”,做
期刊
作者简介:  许樟荣,男,1953年10月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副院长、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中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内科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等7
期刊
对待病魔万不可消极等待,  需要勇敢坚强面对。先是要保持一个积极平静的心态,相信科学、树立自信、打起精神。  像对待万恶的顽敌,  像对待雪山草地的磨难,  要有征服险阻的信念,  勇于“亮剑”!  好的心态一定会让奇迹出现。  科学的东西要科学地对待,  不能任性、不能耍蛮。  努力的方向要明确,  学习知识最当先。  《糖尿病之友》最知心,破解了治疗、生活上的疑难谜团,  理论上的“扶正压邪”
期刊
冬季是糖尿病病情加重和发生并发症较多的季节,糖尿病患者需要格外注意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平安过冬。    冬天更需监测病情    糖尿病患者在天气突然变冷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能够促进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同时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使患者血糖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不易控制。另一方面,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身
期刊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几率为60%~65%。糖尿病性白内障可分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相关的白内障两种类型。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比较少见,常发生于30岁以前、病情严重的1型糖尿病患者。常为双眼发病、进展迅速,晶状体可能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形成完全性白内障;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与无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很相似
期刊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致残、致死率高。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脚发凉、怕冷,皮肤苍白或青紫、水肿等症状,小腿容易抽筋、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出现伤口时经久难愈,这时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发病的第四年以后,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病例数明显提高。这就提示医生至少应该在糖尿病患者患病的第四年左右,督促其进行血管检查
期刊
疼痛是一种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的感觉体验,经常是就诊病人的主诉之一。因疼痛就医的患者,约占全部就诊人群的1/6。慢性疼痛是一种特殊的征群,患者因此而无法工作、经常就诊、大量使用药物,还会造成失眠、焦虑等。另外有研究发现,有一些止痛药可能会升高血压或者影响降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    导致血压升高的止痛药    这些止痛药包括普遍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水杨酸类药物。这两类药物可以缓解疼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