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场的眼睛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陷阱相机与野生动物摄影


  深夜山林、无人草原,兽道、池塘、山巅,豹子与狍子怎样存在?
  画内画外,出入空间,止步、抬头、凝视,装作无所觉察地走开?
  专题中的动物照片,都来自“无人操作”的相机,拍摄目标的一端是追求观赏性,另一端是数据统计,照片精美或粗砺,静谧或怪诞。上方是关于野生动物影像监测方法的示意图,展示了关于拍摄的若干流程:山地被划分成等大的区域,在每块区域根据目标设置相机,以及单个相机的影像取证要素。

  由于对疫情扩散的担忧,公众对立法禁止野生动物饲养与贩卖的呼声又一次高涨。“野味”这一词句,包含逃离规范的刺激,而野生动物作为整个生态的有机部分,取代猎杀的首先是观看,近些年来,一种更贴近动物,也更具现场感的影像大量出现,那就是以红外感应相机/陷阱相机拍摄的静态或动态影像。
  陷阱相机、红外感应相机、遥控相机……对此类相机的描述多种多样,其特点在于,它不由人手持,而是预先放置或由人工遥控移动到某地,触发快门拍摄的动作由相机自带的红外感应或动作感应装置完成,此类相机旨在通过尽量少的人为控制实现拍摄。正如盗墓者发明的洛阳铲成为考古工具,早期此类相机技术进步是由猎人推进的,之后才被大量应用到动物保护中。
  红外感应相机在90年代初投入市场,今日数码相机可拍摄照片或视频,因其耗电量小,可坚持多日拍摄。由于放置在野外环境,以及可能来自动物的侵扰破坏,一定的防护性能也是需要的。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产品,多以迷彩色伪装。
  由于自动控制,此类相机可以放置于远离人类社會的野外环境,在不惊扰动物的条件下,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得以实现,红外摄影和触发闪光灯等技术又令拍摄时间与光线条件不受限制,于是拍到的照片从动物行为和视觉样貌都与摄影师手持镜头蹲守拍摄的不同。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对动物个体的发现、行为的研究、种群的监测、数据的统计都以此类影像为重要资料,在大众传播领域,野生动物纪录片中,亲临鸟窝或雪豹巢穴的视角也颇受观众欢迎。随着设备的网络化和智能化,这类影像还会越来越多。
  我们这里的三个应用案例,分别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威尔·伯拉德·卢卡斯(Will Burrard Lucas)、艺术摄影创作者格雷姆·普尔蒂(Graeme Purdy)和中国的动物保护组织猫盟。前两者精致的影像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黑白肖像、报道摄影体例的影响,猫盟的影像不试图成为作品,由于取证的目的而更显直白,简陋设备造成曝光、色温不准确、慢门模糊等效果,轻微失控,衬出更强的舞台感和戏剧性,反而更具开放性。
  我们由此展开,还有很多案例,读者可自行调研,例如被誉为野生动物摄影之父的美国人乔治·施拉斯三世(George Shiras Ⅲ),在一百多年前自己研发闪光设备和触发装置拍摄的一系列野生动物照片,英国艺术家斯蒂芬·吉尔(Stephen Gill)隐居乡村拍摄林中动物的作品《夜间进程》(《Night Progression》),这些案例关涉摄影技术的发展、艺术家的媒介表达和影像的阅读语境等问题。在另一些创作者手中,此类影像已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方法,主题也扩展至更具反思性的方面:看与被看,注视与表演,控制与游离。
  ——编者
其他文献
在上海外灘 苏立锁 摄边嗑瓜子边追剧 苏立锁 摄  2014年冬天,我做出了一个幸福的决定——每个周末回老家陪伴父母,用影像记录他们生活的点滴。在这样的亲密接触中,我逐渐发现自己以前对父母有许多误解,那时他们很严厉,只是用古板的方法教育我们,现在才知道原来老爸老妈也很幽默,也会开玩笑,也会追剧。在抓取到的生活瞬间里,我感受到他们真实又可爱的一面。  老屋旁的自留地是老爸老妈精心打理的瓜果蔬菜园地,
如果说一张照片有“情绪”,我认为这样的流露是“看的方式”在胶片上的体现,是我对于外界的反应。情绪在拍摄之前就存在了,我只是在等一些吻合的“内容”。  Q:作品的色调以及所传递出的情绪,是你的经历或者某一时刻的感受所至吗?  A:色调基本上还是尊重景物本身的颜色倾向,只是在后期加强了一些反差,有些比较纯的颜色也强化了一下,所以说虽然有调整,但整体上还是还原。  至于色调和情绪,我想这两者并没有一定的
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胸有成竹,在拍摄时就要想到后期制作后的效果。对于摄影师来讲,我们常常需要在后期工作中营造出更有“味道”的色彩氛围。本次课我们使用ACR 12.3,为大家讲解营造色彩氛围的三种方法。  首先我们打开素材。这是一张拍摄于萨拉热窝的照片,拍摄时间是清晨日出之前。山后的太阳已经照亮了天边,而前景则淹没在黑暗之中。对于此类大光比场景,我们在测光时应该注意对高光部分的保护,高光部分可以
本图作者的拍摄目的很明确,用于制作的中国风工笔人像,鉴于当下中国风工笔风格大同小异,很多与中国古典元素结合。所以我的这次后期创作的思路是形成差异,偏向于实景中国风工笔风格,有了这个想法,我们不妨大胆尝试一下。  1.左上图。将人物抠出,换到一个室外背景中,再整体调整图片。打开图片进入到Ps自带的Camera Raw插件,在基本界面调整高光-20,阴影 20。自然饱和度-20,然后选择HSL/灰度界
英雄会队员与嘉宾合影 白华 摄  恐怕没人说得清目前国内每年大大小小的摄影节、摄影周、摄影赛会有多少,由于摄影大热,更由于各地视摄影为助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文化媒介,所以纷纷办节办周办赛会,让摄影尽显其能,也确实收效显著。不过问题也不少,由于相互效仿,蜂拥而上,就难免大同小异,内容样式面貌彼此复制,没特点几乎成了通病,造成一些节、周、赛会成了一锤子买卖,勉强维持,难以为继。  我从第四届河南
[美]盖伊·特立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作者最为恢弘的非虚构作品,历时九年完成,在收集了大量真实素材的基础上娓娓道来,揭示美国社会的性与道德等话题。袁洁  摄影教师,媒体作者,并非业余,却总在跨界。著有《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来!这样学摄影》。  我清晰记得第一次看人体摄影画册时候的情景。小学,我们班有个女孩,她的爸爸是一个摄影师,有一天我到她家玩,在书架上翻到三本人体画册,怎
提起拍摄动物,可能许多人会立刻想到非洲。的确,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等地是拍摄野生动物的天堂,但是这些遥远的草原并非是每个摄影人都有条件去观光和拍摄的。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可拍摄到许多美丽可爱的动物,这些生灵构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生态之美。罗建辉的这些鸟类作品多是在动物园、公园以及路边拍摄的。他的鸟类作品非常注重意境与情绪的表达,无论是动物园中的鹈鹕,还是枝头飞起的雀鸟,都有着简洁的构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入选作品:《空中猎杀》  初次来到马赛马拉,我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在这片广袤的大草原上,我一边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一边举着相机猛拍,竟然刚好记录下了一个猎豹腾空捕杀羚羊的精彩瞬间,最终有幸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纪录类作品。  2019年2月22日,这是我在马赛马拉拍摄的第十天。前九天里我也曾遇到过两次围猎的机会,可惜羚羊都侥幸逃脱了,我一无所获。那天早上七点半,
如今多数手机都具备了依托于双摄的人像模式,可以模拟相机上大光圈镜头的背景虚化效果。但很多人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这一模式拍出的照片都好看。特別是在拍儿童时,背景并不总能出现好看的大光斑。  其实,这与拍儿童时的取景角度和拍摄背景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下面两点。1蹲下拍摄  以儿童的高度去拍儿童,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点。多数成年人都是站立着,将手机举在胸前拍摄的。这样的高度既不利于获得漂亮的虚化
这些关于麋鹿的美丽画面,让人惊叹,原来不需远赴非洲大草原,我们就可以在身边感受、捕捉到如此动人的生态瞬间,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纪录类入选得主孙华金用十余年的深扎拍摄,将麋鹿,将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传推介到国内外,带给观者感动,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摄影的力量。  ——编者  我于1984年开始学习摄影,由于盐城地处黄海湿地,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着丹顶鹤、麋鹿等国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