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冬天,上海冷风如刀。
夜幕降临,街上人稀车少,作家张爱玲裹紧大衣,加快步伐,赶回常德路上的公寓。路灯下,有一个小吃摊,像汪洋中的一条船,让路人看见了希望和温暖。
张爱玲走过去,跟摊主打了个招呼,守摊的还是那位熟悉的女子,不一样的是,多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风中瑟瑟发抖。这是摊主的儿子。
看着孩子冻得通红的脸,张爱玲的心顿时揪得紧,习惯性地要了一碗汤圆。她多想吃光摊子上的小吃,好让他们早点收摊回家,可惜没有那么大的胃口。
女人在煮汤圆的时候,张爱玲跟孩子拉起了家常,陌生一点点淡去,他们越聊越亲了。
她关心起孩子来,问道:“孩子,苦不苦?”
孩子爽脆地答:“不苦,很甜的。”
一问一答之际,女人将一碗热腾腾的汤圆递给了张爱玲。
张爱玲迟疑了一会儿,接过碗来,兀自笑了。显然,孩子的话,是针对汤圆来的,而她固执地认为,孩子是以乐观的方式,正面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在苦中作乐的孩子,乐观写在脸上,也涂抹在他的话语里。
寒风中,孩子的一句话,成了张爱玲心底一抹暖融的亮红,照亮了这个冷寂的冬夜。
生活苦不苦,孩子和大人的视角往往不一样。
一次微醺后,书画家、作家丰子恺把四岁的儿子华瞻抱在膝盖上,逗他玩。
丰子恺问儿子:“你最喜欢做什么?”
本以为孩子会说吃糖呀,逛庙会呀什么的,没料到孩子却回答说:“逃难。”
枪炮一响,大人慌张,卷起铺盖,背井离乡,路上要多恓惶有多恓惶,要多痛苦有多痛苦,哪来的什么喜欢,怎么可能会有好感?
丰子恺追问道:“你知道逃难是什么吗?”
儿子说:“就是爸爸、妈妈、宝宝姐姐、软软……还有姨娘,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孩子眼中的逃难,过滤了生活的苦和精神的痛,以及肉身的煎熬,印在记忆里的,竟是一家人出游的快乐。
丰子恺像是受到了神谕一般,发誓要向孩子学习,因为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直抵事实真相,洞察事物本质。
2016年暑假,我带女儿第一次出国旅游,从曼谷到芭提雅,来回玩了一圈,舟车劳顿,一身疲惫。最后一夜,行程比较紧凑,旅行团晚上十一点多才抵达酒店入住,凌晨一点半,我们就被闹钟叫醒。一直担心女儿起不来,结果呢,迷迷糊糊间,还是她催促我快点儿洗漱,要不然赶不上回国的飞机。
我们是第一个抵达酒店大堂的家庭,草草地吃完面包、牛奶,上了旅游巴士,直奔廊曼国际机场。一行人在黑夜里办托运、出境等手续,然后坐在冷气十足的航站楼里,等候登机。已经累了七八天,还没睡够两个小时,起早摸黑,赶飞机,真是太辛苦了。同行的大人个个叫苦连天,更何况十岁的小孩子,我心想,女儿一定累坏了。
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问女儿:“辛不辛苦?”
女儿说:“不辛苦啊,好好玩哦。”
不一会儿,她头一歪,沉沉地睡去,舷窗外,一轮鲜红的太阳从曼谷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再苦再累,在孩子看来,却是好玩,是不是稀奇,算不算有趣?
世上所有的苦,是不是都有好玩的成分,甚至像湯圆那样是很甜的?
世事复杂,生活零乱,人性幽微,是孩子帮我们化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苦与乐,原来是可以调换的。苦也是甜,苦也是好玩,有意思的。
苦,实在不是一种纯粹的滋味,更多的时候,它是基调,是容器,是烘托,像午后咖啡厅里静静流淌出来的背景音乐。人间的苦,衍生出来的东西很多,比如冷夜里的明亮之色,逃难之中的快乐,苦游之时的好玩,像是器皿里的热饭菜,又好似云中月、叶间花,新奇且有趣。
不信你想一下,吃过苦后,再去回望当年,是不是有股甜滋滋的感觉,在心底荡漾?一切都会过去,苦不尽,甘也会来,因为苦里也有甜,苦中能作乐。就像世上再悲苦的往事,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
生活苦不苦,境遇悲不悲,不用过多地品味,多想想孩子们打心底里的真诚吐露吧。
夜幕降临,街上人稀车少,作家张爱玲裹紧大衣,加快步伐,赶回常德路上的公寓。路灯下,有一个小吃摊,像汪洋中的一条船,让路人看见了希望和温暖。
张爱玲走过去,跟摊主打了个招呼,守摊的还是那位熟悉的女子,不一样的是,多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风中瑟瑟发抖。这是摊主的儿子。
看着孩子冻得通红的脸,张爱玲的心顿时揪得紧,习惯性地要了一碗汤圆。她多想吃光摊子上的小吃,好让他们早点收摊回家,可惜没有那么大的胃口。
女人在煮汤圆的时候,张爱玲跟孩子拉起了家常,陌生一点点淡去,他们越聊越亲了。
她关心起孩子来,问道:“孩子,苦不苦?”
孩子爽脆地答:“不苦,很甜的。”
一问一答之际,女人将一碗热腾腾的汤圆递给了张爱玲。
张爱玲迟疑了一会儿,接过碗来,兀自笑了。显然,孩子的话,是针对汤圆来的,而她固执地认为,孩子是以乐观的方式,正面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在苦中作乐的孩子,乐观写在脸上,也涂抹在他的话语里。
寒风中,孩子的一句话,成了张爱玲心底一抹暖融的亮红,照亮了这个冷寂的冬夜。
生活苦不苦,孩子和大人的视角往往不一样。
一次微醺后,书画家、作家丰子恺把四岁的儿子华瞻抱在膝盖上,逗他玩。
丰子恺问儿子:“你最喜欢做什么?”
本以为孩子会说吃糖呀,逛庙会呀什么的,没料到孩子却回答说:“逃难。”
枪炮一响,大人慌张,卷起铺盖,背井离乡,路上要多恓惶有多恓惶,要多痛苦有多痛苦,哪来的什么喜欢,怎么可能会有好感?
丰子恺追问道:“你知道逃难是什么吗?”
儿子说:“就是爸爸、妈妈、宝宝姐姐、软软……还有姨娘,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孩子眼中的逃难,过滤了生活的苦和精神的痛,以及肉身的煎熬,印在记忆里的,竟是一家人出游的快乐。
丰子恺像是受到了神谕一般,发誓要向孩子学习,因为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直抵事实真相,洞察事物本质。
2016年暑假,我带女儿第一次出国旅游,从曼谷到芭提雅,来回玩了一圈,舟车劳顿,一身疲惫。最后一夜,行程比较紧凑,旅行团晚上十一点多才抵达酒店入住,凌晨一点半,我们就被闹钟叫醒。一直担心女儿起不来,结果呢,迷迷糊糊间,还是她催促我快点儿洗漱,要不然赶不上回国的飞机。
我们是第一个抵达酒店大堂的家庭,草草地吃完面包、牛奶,上了旅游巴士,直奔廊曼国际机场。一行人在黑夜里办托运、出境等手续,然后坐在冷气十足的航站楼里,等候登机。已经累了七八天,还没睡够两个小时,起早摸黑,赶飞机,真是太辛苦了。同行的大人个个叫苦连天,更何况十岁的小孩子,我心想,女儿一定累坏了。
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问女儿:“辛不辛苦?”
女儿说:“不辛苦啊,好好玩哦。”
不一会儿,她头一歪,沉沉地睡去,舷窗外,一轮鲜红的太阳从曼谷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再苦再累,在孩子看来,却是好玩,是不是稀奇,算不算有趣?
世上所有的苦,是不是都有好玩的成分,甚至像湯圆那样是很甜的?
世事复杂,生活零乱,人性幽微,是孩子帮我们化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苦与乐,原来是可以调换的。苦也是甜,苦也是好玩,有意思的。
苦,实在不是一种纯粹的滋味,更多的时候,它是基调,是容器,是烘托,像午后咖啡厅里静静流淌出来的背景音乐。人间的苦,衍生出来的东西很多,比如冷夜里的明亮之色,逃难之中的快乐,苦游之时的好玩,像是器皿里的热饭菜,又好似云中月、叶间花,新奇且有趣。
不信你想一下,吃过苦后,再去回望当年,是不是有股甜滋滋的感觉,在心底荡漾?一切都会过去,苦不尽,甘也会来,因为苦里也有甜,苦中能作乐。就像世上再悲苦的往事,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
生活苦不苦,境遇悲不悲,不用过多地品味,多想想孩子们打心底里的真诚吐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