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丽莎译克斯特:花花刺绣,花花世界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丽莎·泽克斯特(Melissa Zexter)
  许多艺术家都喜欢尝试刺绣这种古老而有魅力的手工艺,美国女摄影师梅丽莎·泽克斯特(Melissa Zexter)就是其中之一。
  光滑的针尖穿过照片表面,针线在缜密交织间加入了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每一次的手眼合一都为最终的完美缝出下一步。杂乱的纤维被有意识地交织着,与照片中的形影融合在一起,泽克斯特将这种“祖母”级的手工艺,与摄影杂糅在一起,构建出一幅幅新的艺术景象。
  在过去20年中,泽克斯特一直在用刺绣给她的摄影作品注入新的生机。对她来说,照片上的刺绣有着双重用途:既要让照片本来的影像模糊,又要在照片中创造出新的图案。而最终,刺绣的作用则是让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记忆。
  泽克斯特目前生活在美国纽约,她也是当地一所大学的摄影老师。虽然在刚毕业那一阵,她希望成为优秀的纪实摄影师,但最后内心的直觉和女性天生对艺术及各种媒材的敏感,引导她走向了一个充满意外的摄影之路。
  能先谈谈你的工作和专业背景吗?大概是从何时开始摄影创作的?
  梅丽莎·泽克斯特:我的家乡是美国罗德岛州的布里斯托(Bristol),那是个小城市。8岁的时候,我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之后我拿到了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录取通知,进入摄影专业学习。毕业后,我搬到了心中的大城市——纽约,然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刚开始,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报道摄影师,为杂志和报纸工作。而在过去20年,在拍摄纪实照片的同时,我把更多精力用在实验性刺绣摄影创作上,尝试将刺绣和摄影混搭在一起。这两者都是我擅长且喜爱的——我有摄影专业的背景也非常沉迷于手工。创作中我所使用的照片,大多是自己拍摄和冲洗的,也有一些收集的老照片。而后期的刺绣部分都是我个人独立完成的。
  你觉得,这些作品中最具创造力的是哪部分?
  梅丽莎-泽克斯特:我在创作时,一般先要自己拍摄和冲印照片,然后在影像上思考哪个部分适合叠加刺绣,并确定方案。通常来说,刺绣的图案和我用的色线,以及最后绣出什么样的肌理,都是凭借直觉设计的。有时候我会提前计划,画好草稿,有时则一边在照片上刺绣一边随机设计。我希望这样的创作方式能让我的作品看上去独一无二。
  在刺绣过程中,最难的是哪一步?
  梅丽莎·泽克斯特:最难的部分是刺绣这个过程,拍摄不会用太久,但是刺绣会花去很长时间。因为要在照片上绣上各种细节,而且必须一点一点手工来绣。如果我用缝纫机的话,虽然会节省时间,但最后作品给人呈现的观感会截然不同。所以我决定全部用手工缝纫,来制造出一种不规则的肌理。我很喜欢这种效果。
  能具体说说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吗?
  梅丽莎·泽克斯特:首先,我要根据每张照片来设计独特的刺绣图案。比如在《地图与记忆》这个系列中,我设计的图案比较抽象,实则是复制了一些充满个人记忆的纪念品,比如一张去布鲁克林的公交巴士地图、我儿童时期穿的裙子上的花朵图案、俄罗斯城市中心的平面图(我祖父一直住在那里)等。有一些图案要更抽象一些,并没有具体的含义或者暗指。刺绣能将这些图案以一种特别的样貌呈现出来。
  相对于刺绣来说,拍摄、冲印照片可以说是更偏技术层面的工作。摄影定格某个瞬间,而照片就成为了“时间的纪念品”,记录下某一刻。这些照片和刺绣的主题,都关乎时光与记忆。手工刺绣是非常花费时间的,但这个过程也表达出我对时光的一种理解。摄影拍摄的是瞬间,刺绣让它的时间线延长,最后两者混合成一次记忆。用针线创造出线条和图案,针线也将我和照片中的拍摄对象,以及观看这些照片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關于摄影,除了刺绣你还做过哪些创意实验?
  梅丽莎-泽克斯特:在刺绣方面,我之前做过一些尝试,比如在手工制成的纸张上刺绣,以及在枕头上刺绣。而就摄影来说,我只做过一大批盖满马赛克的照片,也做过手工摄影书,尝试过将摄影和绘画结合。最后我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摄影与刺绣结合这种创作形式,
  你希望用作品传递出哪些讯息?
  梅丽莎·泽克斯特:我一直觉得摄影是链接“当下”与“记忆”的一种媒介,就像刚才所说,刺绣与摄影是呼应的,都是表达时光从“瞬间”到“记忆”的转变。一条条丝线让照片与我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让我与照片中的拍摄对象互动。同时刺绣也给照片增添了新的颜色、线条、图案、肌理,让它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幅影像。所以,这种创作方法,让我觉得自己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拍”照片。
  你有没有自己非常喜欢的艺术家?他们会给你的创作带来灵感吗?
  梅丽莎·泽克斯特:其实我很喜欢黑白摄影。之前我曾经在纽约观赏过黑白摄影师Peter Hujar的摄影展,印象深刻。我最近还看了一个非常棒的展览,是画家Florine Stettheimer的。我还喜欢莉莉安·巴斯曼(Lillian Bassman)那些优雅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时尚摄影作品和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的作品。这些出色的摄影师、艺术家以及一些我收集的无名艺术家作品,都经常给我带来灵感,给我很大鼓舞。
  你觉得传统纪实的摄影,是不是难以彻底地表达你的一些观念?
  梅丽莎·泽克斯特:其实,我同时也在做一些你说的“传统”摄影项目。的确,混合了多种媒材的创作方法和相对比较“直接”的拍摄非常不一样,能更多地加入自己的观点。
  你下一个拍摄计划是什么,可以谈谈吗?
  梅丽莎·泽克斯特:最近我拍完了一些我曾经住过的老房子的照片,将它们和我女儿的肖像照片放在一起,在这上面进行一些独特的刺绣创作。
其他文献
自从1948年宝丽来公司创始人艾德温兰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即时成相相机之后,这种拍照方式就一直拥有着不少铁了心的追随者。无论是当年宝丽来遭遇破产危机,追随者立即在网上发起众筹,还是近几年富士“拍立得”产品系列的销量在自家产品中遥遥领先,都可见就算是胶片时代已经落幕,但人们对即时成像的兴趣依然不减。  不过,即时成像相机、耗材都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而且想将拍摄成果立即分享到朋友圈、微博还需要经过扫描等
期刊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摄影器材不断优化且价格亲民,青少年对于摄影艺术的热情和参与度越来越高,国际上针对青少年的摄影奖项也层出不穷,例如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和英国BBC主办的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大奖都设有青少年组别。这些因素大大鼓舞了青少年,乃至儿童的摄影热情。  这期专题,我们请来一些年轻人,甚至小朋友,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只有21岁。这些年轻人和小朋友们都在自己的儿童时期拿起了相机,因对记录自
期刊
瑞士的艾蒂安·弗朗西还只有9岁的时候,父母为他报了一个关于电影拍摄的好莱坞主题夏令营。夏令营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摄影,从那之后就一直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10岁那一年,还只是个小不点儿的他,用生日和圣诞节时收来的“微薄积蓄”,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台卡日机,虽然那台相机有些初级,却成为了他进入摄影世界的敲门砖。  弗朗西延续在夏令营中学到的知识,用那台相机开始了自己的拍摄尝试。回想起自己的第一次
期刊
空间摄影师是以空间为拍摄对象的摄影师,拍摄内容分为地产、酒店、餐厅、住宅、办公室等。空间摄影师的服务对象一般有两类,一是空间的使用方,二是空间的设计方,一个是为空间业主服务,一个是为室内设计单位服务。拍摄的“空间”并不由摄影师来创造,而是由室内设计师进行设计,施工方按照设计图落地,最后才由摄影师进场进行拍摄。可以说,空间摄影师是通过专业的技能对空间设计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让三维立体空间通过平面更好
期刊
调查研究是纪实摄影师常用的工作方法。作为一名善于运用影像进行叙事的摄影师,温德尔·怀特(wendeu white)将其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和对当代社会的体察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试图引发人们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视与反思。怀特的摄影项目,大多关注与身份、群体文化、社会问题等有关的题材,其作品曾获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会摄影研究基金(John Simon Guggenheim FoundationFell
期刊
张亦驰  如何促进传统文化传承、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社会话题。但并不意味着只有教育专家、社会学者或一线教师们格外关注这件事,处于接受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阶段的、一直被大家当作小孩子的“00后”对其也有独特的思考与着眼点,并有意愿参与其中。今年不到16岁的张亦驰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儿”。与本期专题里的其他青少年摄影师不同,摄影对于张亦驰来说,并不仅仅是获得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获取社会
期刊
无论在绘画、雕塑还是摄影艺术中,我们总能够看到许多年轻、美好的人物形象。然而,聚焦老年人的作品却并不多见,也许,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对美好事物有一种天然倾向性,也不乏社会对暮年时代的刻板认知。在《黄金暮年》(L’OR GRIS)系列作品中,摄影师奥罗尔·瓦拉德(Aurore Valade)另辟蹊径地将老年人作为拍摄主题,展示了一群不同于人们传统认知的暮年形象。她使用一种类似于表演式的、非现实的拍摄手法
期刊
5月初,第21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覽会(简称P&E 2018)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爱好者、媒体等前来参观。  前几年,P&E展会都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此次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展览馆,最先进亮眼的照相器材搭配极具欧式建筑风格的展厅,让到会参观者别有一番体会。虽然参展厂商数量和展场面积较往年有一定缩水,但四天的展会看下来,还是能或多或少总结一下国内2018年影像器材行业特点
期刊
丹尼尔·尼尔森  (Daniel Nelson)  现年18岁的荷兰青年丹尼尔·尼尔森(Daniel Nelson)对拍摄野生动物充满热情,年纪轻轻的他已踏上过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及南美洲的土地,用镜头捕获下小至纤纤飞虫,大到庞然猛兽,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尼尔森6岁开始接触相机,15岁时获得了施华洛世奇光学(Swarovski Optik)摄影奖,此后,他的摄影作品屡获嘉奖,包括20
期刊
这种老照片看似再普通不过,但左面未被遮住脸的是一位家佣,她并不是照片里原先的主角。这是香港摄影师唐景锋在他的项目《颜姐》里展示给观者的。打出生起,颜姐就在身边照顾他。颜姐在唐家工作了37年,77岁才退休。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感情却胜似家人。  长大后的唐景锋,偶然发现颜姐其实是中国最后一代自梳女,她不结婚生子,年輕时反抗包办婚姻,从广东老家来香港做佣人,一做就是60年。于是,带着感恩的心情,他决定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