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院与画学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d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美术创作(或生产)机构,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以后历朝都有关于在统一的管理下,服务于政府并专门从事绘画、工艺品制作及艺人和机构的活动记载。到了唐代初期,政府设翰林院,作为内廷供奉艺能杂居的场所。举凡“文辞经学之士,下至医卜技术之流,皆之于此,以备宴见”。随后,翰林院有了一些性质上的改变,把名儒学士分出来另外成立了翰林学士院。这样,翰林院就变成了专门从事纯技艺性人才聚集的机构。五代十国时,许多艺术家任职于不同的政权,以艺入仕为官供奉朝廷。各个政权也都设有相应的机构,并出现了专以“画院”之称谓来说明此类机构职能的,其中以南唐和后蜀较为典型。北宋时局稳定以后,政府设立了更大规模的艺术机构,曾在后蜀主孟昶和南唐后主李煜创建的“画院”里任职的画家以及来自其他地区的画家们大多聚于汴梁,为北宋翰林图画院日后的兴盛储积了大批艺术人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画院制度在此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善,兴盛至极,历两宋而不衰。整体上看, 北宋翰林图画院堪称中国历史上画院机构的典型代表,成为后世画院机构效仿的样板,中国绘画艺术也在这个时期登上了历史的第一个高峰。
  北宋翰林图画院有别于前代的翰林院而隶属于内侍省,由内侍宦官管理。初设于宣祐门内东廓,太宗雍熙年间,为皇帝召使之便而移至东苑东门里。从翰林图画院的功能上讲, 北宋翰林图画院是为宫廷帝王、达官显贵们服务的专门机构,画院画家进行艺术创作,也主要是为皇家宫廷服务的。一方面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政权统治,发挥图画“忠奸善恶”,存作鉴戒的教化作用。如仁宗庆历元年命绘“前代帝王美恶之迹”一百二十图为规戒,张挂于崇政殿西阁,并命侍臣参观就是一例。另一方面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满足上层社会精神享受的无尽需求。北宋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商业尤为繁荣,喧嚣的生活环境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向往,禅宗思想的兴起和文艺界对意境美的无限崇尚促使“林泉高致”式的山水画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式的花鸟画创作量大大超过了人物画。北宋时期很多著名的宫观壁画、官署屏风障壁都是画院画家的作品。同时,画院还负责搜访各地名画古玩和先贤笔迹图书,供皇室收藏观赏(“五代图画之府,所有珍藏之名画,多被收入御府”)。宋代帝王大都喜爱文艺书画,有时皇帝还命画家做代笔,加钤帝印而赏赐有功之臣。徽宗更是命每日有一待诏级画家值班睿思殿“以备不测宣唤”。画院画家也就成了供帝王贵胄们暇余取乐而存在的一个特殊职业群体。另外画家为夷王作画也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一项重要任务,足见政府对绘画的重视程度。
  画院在机构建制方面, 把画家按等级分为待诏、艺学、祗候、画学生四个职别,最初的在职数量并没有定员。仁宗时,以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候四人、画学生四十人为额。徽宗时期,打破了画家数量上的限制, 广纳人才,整顿和健全了画院的编制,制定完善了各种制度,并大大提高了画院画家的政治地位,“许服绯紫官服”。徽宗宣和年间又承唐制,“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准许高职别的画家上朝,而且“诸待诏每立班,则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足见画家地位之高和帝王对绘画的钟爱。画家薪水的来源与名称也不同,邓椿在《画继
其他文献
2017年是国有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突破与见效之年,在政策背景下,结合国内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情况,从宏观以及微观的角度,在这
票据贴现是种“双赢”的融资方式。它既可以让企业提前收回垫支于商业信用的资金,又可以让银行实现信贷资产多样化,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但是我国《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对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对我国医保药品目录和报销政策存在的这些问题.都表示已经到了需要尽快改革的地步。专家对如何改革现行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和报销政策.提出了很有
长期以来,支付结算管理一直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关于支付结算管理主体的争议缘自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及《商业银行法》的部分条款。新修订的“商业银行法》第
注册会计师历来有“经济警察”的美誉,但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2002年安然公司破产直接导致了安达信的覆灭,之后世界通信公司和施乐公司爆发了财务虚假丑闻。在我国,1993
刘瑞名德满,号夷堂、豫庐,江苏沭阳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宿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沭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沭阳印社社长、沭阳县政
胡石予(1868-1938),昆山蓬阆人,字介生,号石予,别署石翁、萱百、瘦鹤、丹砾、老跛、胡布衣、半兰、闲主人等,书斋名有听秋轩、听秋小筑、容膝轩等。南社著名诗人,生活极其节俭,特别孝顺母亲,多才多艺,终身从事教学,桃李满天下。    诗书作伴    1884年,胡石予的父亲去世,家道越发贫寒,年仅17岁的石予就在蓬阆镇上开馆授徒,当起了私塾先生。年轻稚嫩的石予一边教书,一边刻苦自学,18岁应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