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外语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思索如何建立外语財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期冀对外语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外语财经类高校 大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探索
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新世纪人才是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外语财经类高校主要是为我国对外贸易、金融系统等行业领域及国家各部委、驻外商务机构及政府机关等培养人才的基地。这些高校培养的学生以娴熟的外语技能,扎实的外语、财经知识见长,具备了国际化人才的潜质,那么面对当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这类高校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建立财经外语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本文特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
一、外语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有的放矢,明确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主旨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必须突出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主题,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思维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开展科技活动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
为了迎接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新挑战,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首先要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道德观相结合,通过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和人文素养讲座,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和道德观。
其次,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还要与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努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培养好的校风和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可以与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为相结合,以大学生科技素质拓展和学生文明修身为载体,规范其学术行为,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技观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突出特色,以外语财经优势拓展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
外语财经类高校的学生具有财经和外语双重优势,可以将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优化知识结构,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启发专业学习的兴趣,为提升创新能力准备所需的知识结构和遴选条件。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学习意识,对教学内容提供拓展空间,有利于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间接促进第二课堂的建设。
二、外语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通过三个环节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第一课堂教学环节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同时使其在大学求学阶段就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环节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学生参与学术科研的机会和前沿科学技术文化信息。通过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参与项目、专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科研实践平台,支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综合能力,为大学生创新性活动提供舞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三个环节是通过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校级组织的多种课外科研活动、竞赛活动等,同时,将科研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本科教学科研中,让本科生尽可能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形成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科研梯队,进一步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这些支持和鼓励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
(二)通过四个时期系统性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我们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为专业基础奠定期、创新意识培养期、学以致用探索期、科研创新实践期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计划依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周期而制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第一时期:专业基础奠定时期。在新生入学后的大学第一学年做好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专业、了解并热爱专业,奠定专业基础,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使学生萌发浓厚的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加强实验室软件硬件环境的建设,为本科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学习条件,为进一步参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时期:创新意识培养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他们要学习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奠定自身条件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辅助参与科研工作,听取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课题汇报以及项目汇报,激发学生对于某一领域的兴趣。这一时期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时期:学以致用探索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结合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研究领域,全面参与科研工作。同时,组织好学生的专业实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竞赛。这一时期要充分体现教师角色,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制订合理的研究计划。教师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选择难易适中、方向明确、要求具体的课题,采取鼓励和激励相结合的手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在科研过程中,引导学生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开展科研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时期:科研创新实践时期。这一时期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时期,应结合毕业设计、各类科技竞赛以及学校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时期,无论对于学生自己还是教师都是收获的时期,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科研创新热情,为圆满完成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经过几年的锻炼,基本上可以掌握创新方法,独立完成科研工作,为进一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在这个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创新保障机制。比如,要处理好如何评价和界定大学生的科研工作,如何发放大学生的工作津贴,如何鉴定大学生科研成果的归属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处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激情。
三、外语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
外语财经类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从各个途径、多个方面为学生搭建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科研环境。科研部门、教务部门要积极倡导并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各学院要制定相应的科技活动规划,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创造条件,使实验室、学生活动基地、图书馆、机房等公共场所成为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要阵地。全校动员,全员参与为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外语财经类高校需结合自身的特点,广泛争取社会资源,与大型企业合作,获取外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资助,同时让企业提供企业运营中需要解决的部分生产管理、规章制度、营销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形成研究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固定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基金,作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日常活动的开支和立项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企业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此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立项,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设施。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硬件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等,除正常的教学外,这些场所可否考虑作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地。其次,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究园,使教学、科研、生产联成一体,成为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有效基地。再次,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教学、实习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通过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使学生深入到第一线,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三)建立系列激励制度,为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持久动力
必要的激励措施和制度是确保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有效机制,一方面是鼓励专业教师深入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能激发各学院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视。因此,为确保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执行效果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指導教师奖励制度。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同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果教师指导的学生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的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时应给予优先考虑。对于有本科生参加课题的专业教师项目可以优先立项。
其次,建立学生系列奖励制度。一是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成果与推荐免试研究生相结合的奖励办法。这主要针对在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竞赛中获得奖励的学生,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在这些重大竞赛活动中荣获较高奖励的学生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二是设立创新学分奖励制度。对于在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奖的同学可以根据获奖情况获得相应学分。三是建立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成果与综合测评挂钩的奖励办法。对于参加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并获奖的学生,可以在综合测评中给予相应的奖励加分。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要采取合理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采用系统的培训方法、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使学生获得最大的价值储备,从而为科研活动提供积极的、新鲜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郭俊博.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Z1).
[2]李永乐.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外语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11(02) .
[3]孙劲松,陶继东,郝杨杨,李战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情况调查研究[J]. 科教文汇, 2006(10).
【关键词】外语财经类高校 大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探索
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新世纪人才是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外语财经类高校主要是为我国对外贸易、金融系统等行业领域及国家各部委、驻外商务机构及政府机关等培养人才的基地。这些高校培养的学生以娴熟的外语技能,扎实的外语、财经知识见长,具备了国际化人才的潜质,那么面对当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这类高校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建立财经外语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本文特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
一、外语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有的放矢,明确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主旨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必须突出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主题,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思维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开展科技活动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
为了迎接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新挑战,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首先要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道德观相结合,通过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和人文素养讲座,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和道德观。
其次,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还要与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努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培养好的校风和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可以与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为相结合,以大学生科技素质拓展和学生文明修身为载体,规范其学术行为,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技观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突出特色,以外语财经优势拓展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
外语财经类高校的学生具有财经和外语双重优势,可以将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优化知识结构,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启发专业学习的兴趣,为提升创新能力准备所需的知识结构和遴选条件。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学习意识,对教学内容提供拓展空间,有利于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间接促进第二课堂的建设。
二、外语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通过三个环节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第一课堂教学环节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同时使其在大学求学阶段就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环节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学生参与学术科研的机会和前沿科学技术文化信息。通过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参与项目、专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科研实践平台,支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综合能力,为大学生创新性活动提供舞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三个环节是通过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校级组织的多种课外科研活动、竞赛活动等,同时,将科研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本科教学科研中,让本科生尽可能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形成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科研梯队,进一步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这些支持和鼓励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
(二)通过四个时期系统性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我们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为专业基础奠定期、创新意识培养期、学以致用探索期、科研创新实践期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计划依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周期而制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第一时期:专业基础奠定时期。在新生入学后的大学第一学年做好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专业、了解并热爱专业,奠定专业基础,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使学生萌发浓厚的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加强实验室软件硬件环境的建设,为本科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学习条件,为进一步参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时期:创新意识培养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他们要学习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奠定自身条件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辅助参与科研工作,听取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课题汇报以及项目汇报,激发学生对于某一领域的兴趣。这一时期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时期:学以致用探索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结合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研究领域,全面参与科研工作。同时,组织好学生的专业实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竞赛。这一时期要充分体现教师角色,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制订合理的研究计划。教师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选择难易适中、方向明确、要求具体的课题,采取鼓励和激励相结合的手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在科研过程中,引导学生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开展科研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时期:科研创新实践时期。这一时期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时期,应结合毕业设计、各类科技竞赛以及学校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时期,无论对于学生自己还是教师都是收获的时期,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科研创新热情,为圆满完成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经过几年的锻炼,基本上可以掌握创新方法,独立完成科研工作,为进一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在这个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创新保障机制。比如,要处理好如何评价和界定大学生的科研工作,如何发放大学生的工作津贴,如何鉴定大学生科研成果的归属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处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激情。
三、外语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
外语财经类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从各个途径、多个方面为学生搭建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科研环境。科研部门、教务部门要积极倡导并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各学院要制定相应的科技活动规划,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创造条件,使实验室、学生活动基地、图书馆、机房等公共场所成为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要阵地。全校动员,全员参与为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外语财经类高校需结合自身的特点,广泛争取社会资源,与大型企业合作,获取外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资助,同时让企业提供企业运营中需要解决的部分生产管理、规章制度、营销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形成研究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固定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基金,作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日常活动的开支和立项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企业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此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立项,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设施。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硬件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等,除正常的教学外,这些场所可否考虑作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地。其次,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究园,使教学、科研、生产联成一体,成为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有效基地。再次,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教学、实习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通过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使学生深入到第一线,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三)建立系列激励制度,为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持久动力
必要的激励措施和制度是确保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有效机制,一方面是鼓励专业教师深入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能激发各学院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视。因此,为确保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执行效果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指導教师奖励制度。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同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果教师指导的学生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的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时应给予优先考虑。对于有本科生参加课题的专业教师项目可以优先立项。
其次,建立学生系列奖励制度。一是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成果与推荐免试研究生相结合的奖励办法。这主要针对在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竞赛中获得奖励的学生,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在这些重大竞赛活动中荣获较高奖励的学生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二是设立创新学分奖励制度。对于在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奖的同学可以根据获奖情况获得相应学分。三是建立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成果与综合测评挂钩的奖励办法。对于参加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并获奖的学生,可以在综合测评中给予相应的奖励加分。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要采取合理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采用系统的培训方法、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使学生获得最大的价值储备,从而为科研活动提供积极的、新鲜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郭俊博.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Z1).
[2]李永乐.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外语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11(02) .
[3]孙劲松,陶继东,郝杨杨,李战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情况调查研究[J]. 科教文汇,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