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动单导学”模式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打破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教师主体意识,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即在于“教人学会”。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语文
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追求课堂的最大实效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倡学生求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立论基础。
三、“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语文学法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学科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有些老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在操作中单纯追求形似,这种模式下语文学法指导应注意如下问题:
1.活动单是学生学习的纽带
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核心支柱之一,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授课时要将学生合理分组,可以是学生就近组合,可以是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也可以是根据任务的特点、难度指定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小组。对于在各方面基础、能力相近的同一层次学生组成的小组,探究过程中可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个人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方法,在探究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总之,分组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有利于目标、任务的完成。
2.活动单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活动单的设计是实施“活动单导学”的关键,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生为本”出发,遵循学科特点和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进行设计。活动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教案的浓缩,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出发,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学能力和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活动单中设计的活动应具有可操作性,富有开放性,使学生在井然有序的活动中能提高自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学科素养。
3.语文课堂中的情感熏陶不能弱化
在少数语文课堂上,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学生根据活动单,简单地进行着各种活动,表现为浮光掠影地读书,简单地思考着活动单上所设计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机械地“交流、倾听、讨论”着,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读得没有情感,议论也缺少情味。这显然是与语文课程标准相背离的。语文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学科,文字承载着作者、编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不能让语文课堂缺少了情感的引力,在语文课堂里要让学生美美地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在潜心品读文本语言的时候圈圈画画、写写批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跨时空心灵碰撞,从而在这些真正的语文活动中体悟文本的情感,只有心中有情感,在与小组内学习伙伴交流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情感交流与碰撞,这样语文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道”的课堂。
四、“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下语文学法指导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变“讲堂”为“学堂”
对于学法指导,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做好示范。教师应提供模型和做出良好示范,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示范中领悟、总结出学法。具体有两种:①明示。其操作过程是“明示”→“領悟”。即在设计“活动单”时,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将按什么方法学习,接着按教师所示方法学习,对学法由浅入深不断领悟,逐步深化对学习规律的认识,最终达到学法指导的目的。②暗示。其操作过程是“领悟”→“明示”。即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将某一学法暗含在每步教学环节中,到了关键处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总结经验,促成学生的“领悟”,再经教师明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也是“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教师点拨提升环节。
2.比较、归纳和迁移,重视学生学法的内化和体验
学法指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在指导时,不宜千篇一律,应考虑学生的特点,有所区别,重视学生对自己学法的内化和体验。教师既要在解题、笔记、听课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反复训练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的方法,因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离开感悟就很难真正把握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教师需要开辟学生“悟”的渠道,更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能动地感悟、理悟、情悟、行悟。教师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帮助学生拟定一些学习常规(如预习常规、上课常规、复习常规等),让学生按常规学习以养成学习习惯,促使正确学法的逐步积累与感悟。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语文
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追求课堂的最大实效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倡学生求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立论基础。
三、“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语文学法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学科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有些老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在操作中单纯追求形似,这种模式下语文学法指导应注意如下问题:
1.活动单是学生学习的纽带
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核心支柱之一,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授课时要将学生合理分组,可以是学生就近组合,可以是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也可以是根据任务的特点、难度指定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小组。对于在各方面基础、能力相近的同一层次学生组成的小组,探究过程中可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个人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方法,在探究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总之,分组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有利于目标、任务的完成。
2.活动单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活动单的设计是实施“活动单导学”的关键,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生为本”出发,遵循学科特点和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进行设计。活动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教案的浓缩,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出发,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学能力和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活动单中设计的活动应具有可操作性,富有开放性,使学生在井然有序的活动中能提高自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学科素养。
3.语文课堂中的情感熏陶不能弱化
在少数语文课堂上,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学生根据活动单,简单地进行着各种活动,表现为浮光掠影地读书,简单地思考着活动单上所设计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机械地“交流、倾听、讨论”着,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读得没有情感,议论也缺少情味。这显然是与语文课程标准相背离的。语文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学科,文字承载着作者、编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不能让语文课堂缺少了情感的引力,在语文课堂里要让学生美美地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在潜心品读文本语言的时候圈圈画画、写写批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跨时空心灵碰撞,从而在这些真正的语文活动中体悟文本的情感,只有心中有情感,在与小组内学习伙伴交流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情感交流与碰撞,这样语文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道”的课堂。
四、“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下语文学法指导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变“讲堂”为“学堂”
对于学法指导,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做好示范。教师应提供模型和做出良好示范,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示范中领悟、总结出学法。具体有两种:①明示。其操作过程是“明示”→“領悟”。即在设计“活动单”时,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将按什么方法学习,接着按教师所示方法学习,对学法由浅入深不断领悟,逐步深化对学习规律的认识,最终达到学法指导的目的。②暗示。其操作过程是“领悟”→“明示”。即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将某一学法暗含在每步教学环节中,到了关键处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总结经验,促成学生的“领悟”,再经教师明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也是“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教师点拨提升环节。
2.比较、归纳和迁移,重视学生学法的内化和体验
学法指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在指导时,不宜千篇一律,应考虑学生的特点,有所区别,重视学生对自己学法的内化和体验。教师既要在解题、笔记、听课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反复训练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的方法,因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离开感悟就很难真正把握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教师需要开辟学生“悟”的渠道,更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能动地感悟、理悟、情悟、行悟。教师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帮助学生拟定一些学习常规(如预习常规、上课常规、复习常规等),让学生按常规学习以养成学习习惯,促使正确学法的逐步积累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