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时代相遇,本色与创新共生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bu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是鲁迅的经典小说,因为经典,所以很难突破。《孔乙己》也是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因为年代久远且篇幅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障碍。传统的小说教学无非是老套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加之无数专家名师留下过探索的脚印,更是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创新的难度。这次“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专题网络教研活动中,两位执教现场课的老师选择这样的文章进行展示研讨课,可谓挑战很大。但珠海五中的丁世民和澳门濠江中学的骆晓黔两位老师用各自的方式对经典文本教学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探索方向的无限可能。
   这两堂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本色的坚守。
   本色的坚守首先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尊重。这两堂课都是贴着文本的语言文字前行的,体现了教师文本细读的功夫。丁老师的第一个话题“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在话题的引领下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酒客们的语言描写,从而探究人物的心理动因,并思考“读书”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更深刻地感悟了人物形象。骆老师的“聚焦‘看客’——社会的凉薄冷淡”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批注法聚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并以分析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为例子,让学生借鉴赏析性批注的方法,从酒客、掌柜的角度分析“看客”对孔乙己的态度,深入到相应语段鉴赏小说语言,立足文本,立足阅读,并引领学生走进小说的情感世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文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骆老师的这个环节也充分践行了用文本教学这一理念。
   本色的坚守还体现在对学情和学生的尊重。在展示课之前,两位老师都有预习反馈的环节,而且都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丁老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核心话题来组织教学;骆老师则在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点拨孔乙己的“苦人”形象。这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另外,来自澳门的骆老师能够准确地叫出新认识的珠海学生的姓名,表面似乎与语文无关,但其实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是临时的表演,背后是下了功夫的。这种亲和力又何尝不是本色语文的体现?
   这两堂课还让我们看到了语文与时俱进的创新。
   首先是新理念的实践。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高阶思维又是和另一个关键词“复杂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丁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三个情景还原作业:画插画、演朗读、拟独白,便是引导学生在复杂情景、任务导向中进行语言学习活动。这三个活动的设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的精彩之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现场看到孔乙己的演读者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一次又一次地拿起酒碗,边喝酒边神色颓唐地辩解,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为学生细节处理的智慧点赞——这正是学生读完文本后对自己心中文学世界的还原,为接下来讨论话题深化思维在感性上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是文本解读的独特。课堂从何切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什么点带动全篇的解读非常重要。丁老师的那堂课以“最伤”为切入点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化思维,很巧妙新颖。 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 “最伤孔乙己的那个人”“孔乙己,可怜?”三个话题架构起整堂课——可谓是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激活课堂的兴奋点,学生思维的敲击点,也是语言鉴赏的生长点,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既还原了小说情景,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让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想要表达,敢于表达,并在表达中深入理解了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再次是对时代的尊重。当经典与时代相遇,高明的教师会让其焕发出新的魅力。苦人形象的聚焦,社会凉薄的体会,现实意义的思考,骆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孔乙己》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引导他们品读社会与生活?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联系凉山火灾这则时事新闻,引发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怎样给社会加温。在上一个环节学生体会了文本中的冷漠,通过这个环节又触摸到了现实的温度。冷暖之间,不由得感慨万千,水到渠成地想要表达自己的领悟和思考,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一种洗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格:比如面对孔乙己这样可怜可恨的“苦人”,拥有善良和同情的能力;面对社会虚伪冷漠的一面,依旧充满希望并有积极探索的心态……这又何尝不是现在所提倡的核心素养的内容?语文学科肩负着培育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思想情感的培育,教师也在不动声色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最后是教学手段的创新。高科技进入课堂,也是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骆老师将纸笔系统巧妙运用在课堂中,可及时看到学生的反馈,引发了不少网络观摩老师的赞叹。
   当孔乙己携茴香豆莅临大湾区,当教师用智慧让经典与时代碰撞,便成就了两堂本色而又不失创新的优秀课例。当然,语文教学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这两堂课也不例外。丁老师课堂的最后一个话题——“孔乙己,可怜?”本可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新高度,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未能够充分展开,不然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駱老师的文本解读倘若能够再破除一点固定的模式,对学生的启发可能会更多一些,思维训练的力度可能会更强一些。当然,这些都瑕不掩瑜,而且正因为有某种遗憾,才启发我们继续往前探索。
其他文献
宝历二年冬,55岁的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与白居易在扬子津首次相遇。白居易对刘禹锡前半生的贬谪充满不平和同情,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共鸣诞生了名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半感叹“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怆,后半引吭
最后,来看结尾段(第四段)。  这一段,写的是人鸟同归的山间趣景,一派祥和。但细究下来,朴实的表达中间,却藏着深刻的寓意。“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已而”有三层意思,一是“不久,后来”;二是“罢了,算了”;三是“时而”。在此语境中,显然选第一种合适。但隐隐之中,却也可以读出“罢了,算了”的微痛感,因为当时的作者毕竟是被贬谪之人啊,所以当他看到眼前的盛景,不得不勾连身后现实的不
“哎!女儿,你过来看看,我在你外婆的背包里找到了一张小卡片!”正在整理外婆遗物的妈妈突然高声喊道。我拿起小卡片一看,只见上面用蜡笔花了一把大雨伞,构图和颜色都极其粗陋,一看就知道是我小时候画的。我默默地凝视着画上的那把大雨伞,思绪又飘回了从前……  那时候我还在幼儿园的小小班,外婆的身体也还很硬朗。有一天傍晚,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站在窗边,羡慕地目送着小伙伴们一个个被撑着大伞的父母接走,心中有说不
案 例:  因家庭疏于管教加之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少年李某在看守所度過了自己的18岁生日。2016年6月17日,李某受吴某邀集,伙同其他3人随意殴打他人,致一人轻伤;2016年6月20日,李某伙同3人邀集数人持械与人在华容县某广场打群架,致一人重伤;2017年10月23日,李某受人雇佣伙同他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轻伤。[问题]  此案中,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评析]  本案中,李某无视国家法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4.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精神的内涵,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能读通顺;  2.找出文中四字词语,说说是什么意思。  一、 设疑引入  如果写一次出游,你会写什么
亲爱的妈妈:  您好!  “你要好好读书,不然就会跟他一样没文化、没素质,最后沦落到以侍弄垃圾为生的可悲下场!”  两年前,当我学习不认真时,您指着前来收垃圾的那位环卫工人的背影对我说了这句话。我一直将它铭记于心,成为鞭策我努力学习的动力。每次在楼下和他相遇时,我们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从今天起,我却对他刮目相看了。为什么会这样?先让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  今天,我们楼下举行一年一度的美食节,您一定
编者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突如其来的疫情,就像一本本大大的语文书,所有人都在读;也是一张张生动的、充满生活气息与情境的语文卷,所有人都在答。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但不能闭目塞听。为此,我们特意以“疫情”为专题,编写了“语用题”“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三个板块的题目,以期同学们关注语文、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世界,同时,也让我们共同期盼春暖花开、一起祝愿国泰民安! 
又一次与父母驾车出行,又一次来到那个红绿灯前,又看到了那些跪地乞讨的身影,却已不见那个在马路上行走,引起我深思的老人。这一刻和那一刻一样,几分愧疚再次涌上我的心头。  那天清晨,天空飘着像雪一样洁白的云,太阳无私地将温暖带给地面上的生灵,微风轻拂着柳枝发出“沙沙”的响声。行车至此,红灯拦停了所有的车辆,使得我有闲看到十字路口人行道上的风景。我不觉讶然:许多人在人行道上乞讨,有些甚至还是四肢健全的年
(续上期)  第二部分 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我展示的课题是“向经典致敬——《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重点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展示。  一、阐述教学目标  首先,说一下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  《阿长与〈山海经〉》是部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起始课,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的人文主题是平凡人物的闪光品格,以及“熟读精思”语文要素,课后练习思考探究一、二则提出了概括阿长形象、体会两种叙事角度的学习要求。  此外,这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