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语流利与否对于任何一个二语学习者来说都是决定二语习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大多数二语学习者都着重培养自己的口语流利性。本文从口语流利性的定义入手,分析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内部形成机制,提出外语口语流利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口语流利性;理论基础;形成机制;语言输入输出;英语教学
许多外语教学者发现,学生虽然花了十几年学习外语,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言知识,但用外语和外教进行交流时,却习惯性的把要说的话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既影响了流利性,也在准确性上出现了问题。这种现象甚至迫使学习者在交际时不得不放弃或终止交流,转而用母语进行表述,从而限制了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逐步分析二语口语的内部形成机制,以期使学生达到流利交流的目的。
一、二语口语流利性的定义
在外语学习中,流利性通常指学习者自由而毫不费力地表达思想的能力。Brumifit认为,流利性是“对所习得的语言系统的最大限度的有效运作”。他指出,流利性既适用于语言输出(说和写),也适用于语言听辨(听和读)。而Sajavaara则提出,口语流利性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话语的流畅连续性;二是话语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不仅暗示了以流利为目的的交流中对语法、语用准确度的最低要求,还考虑到了口语交际所涉及的许多社会文化因素。Lennon主要区分了广义和狭义的流利性。广义的流利性是口语水平的总称;狭义的流利性则强调说话时的语速,并通常与准确性相对立而存在。他认为,语言地道、词汇丰富、句法复杂等现象均可归于语言知识,而流利性是纯粹的言语表现行为。Schmidt和Lennon有着相似的认同。他将流利性表述为“自动化的程序性的技能”,是真正使用语言时对语言的处理能力,而不是作为学习对象的语言。流利性是对语言知识的一种内化和程序化过程。
总之,“流利性”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但仔细研究以上种种对第二语言流利性的讨论,至少可以明确的是:(1)口语流利性不仅与时间概念有关,还包含语义的重要性;(2)口语流利性不仅与说话人有关,也基于听话人的印象;(3)要在真实自然的交际中衡量和发展口语流利性才最为有效。笔者认为,二语口语流利性可以理解成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自然、完全、准确的用可接受的外语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交际能力。
二、二语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应该依据怎样的理论去指导口语流利性的发展呢? 本人在此引用的理论基础是斯蒂芬·狄·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后经斯温(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和嘉氏的语码输入输出整合理论。以下我们将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初步解释与分析,以便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的理解。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语言输入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教授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说”(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设回答了语言教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即我们怎样习得一种语言。克拉申认为促成语言习得的发生应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足够量的可理解输入;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可加工语言输入的机制。因此“有效”是语言输入需要达到的一项要求输入的材料能够为学习者所理解和吸收,输入才能够产生效果,促进语言学习者的进步。语言的输入量应该非常充分,才能使学习者接触到充足的语言输入。
斯温的输出假说。斯温的输出假说在承认克拉申可理解性输入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说。斯温指出,语言学习者在通过输出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的能力,即语言输出能够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性。另外,准确性也是流利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输出所具有的注意、检验假设和反思元语言的功能,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强调的是斯温所提倡的语言输出是一种“强制性”输出,此类语言输出并不仅仅要求是提供说的机会,而是在表达过程中必须要对输出做出修正,寻求更准确、连贯、恰当的方式表达思想,也就是注重语言表达形式。
嘉氏的语码输入输出整合理论。嘉氏早在1988年就提出了语码整合理论。他认为二语习得应包括:1)统觉语码阶段;2)理解了的语码阶段;3)语码吸收阶段;4)整合阶段;5)语码输出阶段。
这三个理论详细地说明了二语口语是怎样习得的,在教学过程中为我们的口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也为口语流利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口语流利性是怎样在口语习得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二语口语流利性的内部形成机制。
三、二语口语流利性的内部形成机制
从语言输出的心理过程层面,解释起来一般分三个过程:一是语言基础知识过程。二语语言学习者首先通过学习获得了一定基础的目的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知识和规则;二是言语计划过程。在进行交际或交流时,外语学习者先在贮存于大脑的语言词汇库中选取合适的词语,并按一定的语义和语法规则把它们有机地编排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交际意义,编排好的语码再由大脑通过发音器官转化为声音发出。很显然,要说得流畅、连贯,首先,说话人头脑中要存储有相当多的语言知识,包括语言材料和规则;三是言语表达(输出)过程。大脑需要快速地提取语言材料并编码输出,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将零散的语言知识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大脑的程序自动化。这一步则要求外语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熟悉且牢固。即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大量语言材料后,如能将语言材料和规则烂熟于心,吸收、内化后沉入无意识层面之中,形成一套新的语言习惯,说话时能做到快速提取、快速编码、快速输出,也就是表现为一种几乎无意识的、自动的语言行为,那么,口语流利性自然就大大提高了。此三步互相影响,关系紧密。在用口语进行交流时,三个过程缺一不可。
四、外语课堂教学中流利口语教学启示
获得口语流利性的关键在于内化语言知识,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形成对知识无意识运用的程度,即达到程序性自动化输出。根据二语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形成机制,笔者在此提几点建议:
1.语言的有效和充分输入。笔者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在外语课堂环境下,与二语口语流利性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外部因素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数量、质量、类型和语言点。
2.有利于语言输出的环境和场景。习得的知识必须经过输出,才能得知语言知识的运用程度。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创造交际场景鼓励学生反复运用输出这些知识,尽量有效促成学生的知识加工和内化,达到知识的程序性自动化。
3.语言的强制性输出。一方面因为只有在强制性的语境中,学生才能有更多更充分的表达机会,从而避免出现学生逃避输出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表达输出,教师应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以便让学生的输出更接近于目的语的语言习惯。
4.正确处理流利与准确的问题。二语口语教学的理想状态是既流利又准确。但要做到准确又流利,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它们的差别。流利,是使学习者注意输出语言的形式;而准确,则是使学习者注意输出语言的内容。在口语课及交际活动中,不讲究时机的纠错,那样只会打断学习者的思路,打击其信心,使之产生怕错、害羞的心理顾虑。
五、结束语
口语表达的流利性是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反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视语言的输入,提高学习者语言材料的内化速度,养成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达到知识的程序自动化形式。本文对口语流利性的研究还不深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J].现代外语,1999,(2).
[2]聂清浦.语言的输入输出外语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朱玉.从输入与输出的角度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高若瑜.口语流利性的语言输入输出发展模式评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5]李玲.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4).
关键词:口语流利性;理论基础;形成机制;语言输入输出;英语教学
许多外语教学者发现,学生虽然花了十几年学习外语,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言知识,但用外语和外教进行交流时,却习惯性的把要说的话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既影响了流利性,也在准确性上出现了问题。这种现象甚至迫使学习者在交际时不得不放弃或终止交流,转而用母语进行表述,从而限制了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逐步分析二语口语的内部形成机制,以期使学生达到流利交流的目的。
一、二语口语流利性的定义
在外语学习中,流利性通常指学习者自由而毫不费力地表达思想的能力。Brumifit认为,流利性是“对所习得的语言系统的最大限度的有效运作”。他指出,流利性既适用于语言输出(说和写),也适用于语言听辨(听和读)。而Sajavaara则提出,口语流利性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话语的流畅连续性;二是话语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不仅暗示了以流利为目的的交流中对语法、语用准确度的最低要求,还考虑到了口语交际所涉及的许多社会文化因素。Lennon主要区分了广义和狭义的流利性。广义的流利性是口语水平的总称;狭义的流利性则强调说话时的语速,并通常与准确性相对立而存在。他认为,语言地道、词汇丰富、句法复杂等现象均可归于语言知识,而流利性是纯粹的言语表现行为。Schmidt和Lennon有着相似的认同。他将流利性表述为“自动化的程序性的技能”,是真正使用语言时对语言的处理能力,而不是作为学习对象的语言。流利性是对语言知识的一种内化和程序化过程。
总之,“流利性”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但仔细研究以上种种对第二语言流利性的讨论,至少可以明确的是:(1)口语流利性不仅与时间概念有关,还包含语义的重要性;(2)口语流利性不仅与说话人有关,也基于听话人的印象;(3)要在真实自然的交际中衡量和发展口语流利性才最为有效。笔者认为,二语口语流利性可以理解成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自然、完全、准确的用可接受的外语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交际能力。
二、二语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应该依据怎样的理论去指导口语流利性的发展呢? 本人在此引用的理论基础是斯蒂芬·狄·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后经斯温(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和嘉氏的语码输入输出整合理论。以下我们将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初步解释与分析,以便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的理解。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语言输入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教授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说”(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设回答了语言教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即我们怎样习得一种语言。克拉申认为促成语言习得的发生应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足够量的可理解输入;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可加工语言输入的机制。因此“有效”是语言输入需要达到的一项要求输入的材料能够为学习者所理解和吸收,输入才能够产生效果,促进语言学习者的进步。语言的输入量应该非常充分,才能使学习者接触到充足的语言输入。
斯温的输出假说。斯温的输出假说在承认克拉申可理解性输入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说。斯温指出,语言学习者在通过输出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的能力,即语言输出能够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性。另外,准确性也是流利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输出所具有的注意、检验假设和反思元语言的功能,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强调的是斯温所提倡的语言输出是一种“强制性”输出,此类语言输出并不仅仅要求是提供说的机会,而是在表达过程中必须要对输出做出修正,寻求更准确、连贯、恰当的方式表达思想,也就是注重语言表达形式。
嘉氏的语码输入输出整合理论。嘉氏早在1988年就提出了语码整合理论。他认为二语习得应包括:1)统觉语码阶段;2)理解了的语码阶段;3)语码吸收阶段;4)整合阶段;5)语码输出阶段。
这三个理论详细地说明了二语口语是怎样习得的,在教学过程中为我们的口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也为口语流利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口语流利性是怎样在口语习得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二语口语流利性的内部形成机制。
三、二语口语流利性的内部形成机制
从语言输出的心理过程层面,解释起来一般分三个过程:一是语言基础知识过程。二语语言学习者首先通过学习获得了一定基础的目的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知识和规则;二是言语计划过程。在进行交际或交流时,外语学习者先在贮存于大脑的语言词汇库中选取合适的词语,并按一定的语义和语法规则把它们有机地编排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交际意义,编排好的语码再由大脑通过发音器官转化为声音发出。很显然,要说得流畅、连贯,首先,说话人头脑中要存储有相当多的语言知识,包括语言材料和规则;三是言语表达(输出)过程。大脑需要快速地提取语言材料并编码输出,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将零散的语言知识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大脑的程序自动化。这一步则要求外语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熟悉且牢固。即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大量语言材料后,如能将语言材料和规则烂熟于心,吸收、内化后沉入无意识层面之中,形成一套新的语言习惯,说话时能做到快速提取、快速编码、快速输出,也就是表现为一种几乎无意识的、自动的语言行为,那么,口语流利性自然就大大提高了。此三步互相影响,关系紧密。在用口语进行交流时,三个过程缺一不可。
四、外语课堂教学中流利口语教学启示
获得口语流利性的关键在于内化语言知识,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形成对知识无意识运用的程度,即达到程序性自动化输出。根据二语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形成机制,笔者在此提几点建议:
1.语言的有效和充分输入。笔者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在外语课堂环境下,与二语口语流利性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外部因素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数量、质量、类型和语言点。
2.有利于语言输出的环境和场景。习得的知识必须经过输出,才能得知语言知识的运用程度。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创造交际场景鼓励学生反复运用输出这些知识,尽量有效促成学生的知识加工和内化,达到知识的程序性自动化。
3.语言的强制性输出。一方面因为只有在强制性的语境中,学生才能有更多更充分的表达机会,从而避免出现学生逃避输出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表达输出,教师应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以便让学生的输出更接近于目的语的语言习惯。
4.正确处理流利与准确的问题。二语口语教学的理想状态是既流利又准确。但要做到准确又流利,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它们的差别。流利,是使学习者注意输出语言的形式;而准确,则是使学习者注意输出语言的内容。在口语课及交际活动中,不讲究时机的纠错,那样只会打断学习者的思路,打击其信心,使之产生怕错、害羞的心理顾虑。
五、结束语
口语表达的流利性是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反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视语言的输入,提高学习者语言材料的内化速度,养成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达到知识的程序自动化形式。本文对口语流利性的研究还不深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J].现代外语,1999,(2).
[2]聂清浦.语言的输入输出外语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朱玉.从输入与输出的角度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高若瑜.口语流利性的语言输入输出发展模式评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5]李玲.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