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MR融合图像对宫颈癌大体肿瘤靶区的影响

来源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a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宫颈癌MRI大体肿瘤靶区(GTVMRI)和PET/MR融合成像大体肿瘤靶区(GTVPET/MR)进行观察者间差异分析.方法:对3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了18F-FDG PET/MR扫描.所有原发肿瘤GTV图由4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核医学医师进行讨论和处理,并测量其参数.在MRI和PET/MR融合图上分别手工逐层勾画病变范围,自动计算出GTV.计算两者GTV的交集与并集的比值,即适形度(CI).统计学上,结果采用Pearson分析、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以GTVMRI将患者分为以下3组:<14 cm3(n=9),14~<62 cm3(n=16),≥62 cm3(n=5).GTVMRI与GTVPET/MR呈显著相关(r2=0.96,P<0.01),观察者之间CI的相关性一般(r2=0.50,P<0.01).在<14 cm3的队列中,GTVMRI,GTVPET/MR,CIMRI,CIPET/MR分别为(8.67±2.70)cm3、(9.45±5.53)cm3、0.63±0.06、0.57±0.09.在14~<62 cm3的队列中,四者分别为(28.06±8.46)cm3、(19.41±5.92)cm3、0.58±0.09、0.65±0.08.在≥62 cm3的队列中,四者分别为(73.45±10.94)cm3、(41.47±11.28)cm3、0.43±0.11、0.54±0.12.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C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6,P<0.01).结论: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单独的MRI与融合PET/MR测量出的宫颈GTV差异增大.当肿瘤体积<14 cm3时,MRI的一致性较好;而肿瘤在≥14 cm3时,融合PET/MR产生的观察者间差异较低.此外,观察者间差异在MRI中是随着体积增大而减小的,而在融合PET/MR中是随着体积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12例早孕期间质部妊娠经阴道超声检查的临床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12例早孕期间质部妊娠,分析其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追踪手术经过,以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经阴道超声诊断间质部妊娠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结果:12例均为右侧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超声诊断10例(83.3%),均为孕囊型;误诊2例(16.7%),1例孕囊型误诊为宫角妊娠,1例混合回声型误诊为滋养细胞疾病.12例均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开窗去除术,8例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12例患者术中
目的:探讨超声评分量表诊断为胎盘植入(PA)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AABO)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PA提供完整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术中超声引导下AABO并且术后证实为PA的19例患者资料,19例中植入型胎盘15例,穿透型胎盘4例.记录剖腹产产时失血量、子宫切除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19例患者球囊放置成功率100%,产妇产时失血量820(620,1600)mL,平均(1216.3±769.2)mL,1例孕妇出血量高达3100 mL.子宫切除率26.3%(5/19),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提示胎儿透明隔腔(CSP)内存在线样高回声病例的妊娠结局,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CSP内存在线样高回声的34例病例,将其分为孤立性CSP内存在线样高回声(A组,15例)以及合并其他异常(B组,19例)两组,并对两组孕妇的基本情况、胎儿CSP宽度、产前超声特点以及产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3例及B组5例胎儿经MRI检查发现CSP未见明显异常;B组中4例行CMA分析检测的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
目的:通过测量正常成人胸椎中三种不同螺钉(椎弓根螺钉TT、经肋横突关节螺钉CU、皮质骨螺钉CBT)钉道的CT断层解剖学参数,为临床应用不同类型螺钉提供解剖学参考数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胸椎三维CT检查80例,应用ADW4.6软件测量三种螺钉的最佳长度、最大直径、螺钉的侧倾角与头倾角.结果:所有T1~T12数据分为男女两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18~60岁,平均42.8岁.在胸椎三种固定螺钉中,同一节段水平上CBT螺钉最短,经CU螺钉最长,且三种螺钉长度随着节
目的:分析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对胎儿Ⅰ型脊髓纵裂的产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前超声诊断15例Ⅰ型胎儿脊髓纵裂的二维及三维超声表现,总结胎儿Ⅰ型脊髓纵裂的声像图特征及伴发畸形.结果:15例胎儿Ⅰ型脊髓纵裂的产前二维超声均表现为椎管内强回声分隔,并伴部分病变部位脊髓受压、椎弓间距增宽及椎管扩张,腰椎及以下病变部位常伴脊髓圆锥位置下移,部分胎儿常合并其他神经管畸形,三维超声能够在脊柱冠状面直观显示椎管内强回声分隔位置、数目及其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结论: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对胎儿Ⅰ型脊髓纵裂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目的:旨在结合临床特征构建基于PET/CT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卵巢上皮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1月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卵巢上皮癌患者275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组(189例)和验证组(86例).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手工感兴趣区的勾画并提取组学特征.单变量分析筛选组学特征,Lasso回归分析分别构建基于PET及CT图像组学特征的组学标签.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模型,共构建三个模型:临床模型,临床+PET标签模型,临床+CT标签模型.
病例 男,48岁,以咳嗽、咳痰1月,加重伴咯血1周就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为少量黄色黏痰,1周前感咳嗽加重,偶有痰中带血,呈鲜红色,无胸闷、气短,无发热、盗汗、乏力及呼吸困难,在当地诊所给予消炎对症处理(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无明显好转.查体:体温36.1℃,呼吸21次/分;右下肺呼吸音低,可闻及散在干湿罗音.
左室壁瘤常继发于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严重的并发症,而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或先天性的室壁瘤并不常见,笔者将近期1例由心脏磁共振检查(CMR)诊断的先天性室壁瘤报告如下.
过敏性紫癜(HSP)又称IgA血管炎,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成人的发病率为3.4/1000000~14.3/1000000[1],常见临床表现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和腹痛[2],具有腹痛症状者被称为腹型过敏性紫癜(AAP).现报道1例成人AAP,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病例男,38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由阴暗处转移至明亮处时明显,不伴头痛头晕,不伴恶心呕吐,不伴意识障碍,不伴肢体活动不利加重,未予重视,未行诊治.1周前自觉视物模糊有所加重,就诊外院查头CT示右侧脑室占位性病变,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