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科目是高中生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性學科,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地理学科改革也将人地协调观念及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加入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中,教师在探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地理教学中,要能够从学生人文素养和环保理念切入,创新多样教学方法促使地理教学目标实现。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促使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外,还要能够有效培育和强化学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的观念,在高中这一关键的认知形成期,教师为了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切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意识
学生人地协调观是要以地理知识的事实性和原理性为基础,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根本,并参与多种教学活动来获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地球和地理知识的表面,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为理性阶段,从而培养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意识,将课堂重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
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意识,笔者给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并成功引入课堂内容:多媒体展示西北荒漠化景观,云贵高原的石质荒漠化景观,以及西北地区严重的草场退化景观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导致这些景观产生的原因。经过交流和思考,学生们将这种景观的产生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量不足,植被的覆盖率低,坡度大地表物质不稳定。另一个方面是人为原因:滥砍滥伐,不合理的耕作。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而将知识进行迁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相关情感体验
单纯的口头讲解和黑板板书是苍白无力的,通常无法让学生真正地对环境问题感同身受。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从而能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再通过图像、动画、影片等形式呈现和展示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真实的、多样化的外部感官刺激,优化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环境问题情感体验,进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在保护环境的动机。
例如,在教授《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时,森林肆意砍伐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虽然人们都知道森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在经济的发展层面上,人们不得已对森林进行砍伐。以前段时间发生的地球之肺在燃烧这一事件为例,大火对地球之肺燃烧了长达一周的时间,数以万计的生命死于大火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了大火侵蚀后的地球之肺的景象,原本是绿色的海洋、动物们的天堂,一夜之间,却成了人间炼狱。通过这一事件,笔者让学生们思考地球之肺被破坏后,对人类能够造成哪些影响?在学生们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刺激了学生们的外部感官。所以,笔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了学生内在保护环境的动机。
三、进行综合的地理考察,帮助学生提升地理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才具有深刻性,才能够将意识和观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对学生展开地理知识的教学,还要能积极拓宽视野、拓展范围,开辟第二课堂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的地理考查,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其自身的地理素养。
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合作探究规划实地考察活动计划,为了保证活动可施行,笔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制定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活动目的、活动具体实施方案,预期成果等内容,并按照计划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在考察过程中,以小组形式行动的学生拍摄了多张水资源污染照片,询问了当地可利用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形成客观数据,并对当地水资源在科技和生产力带来的作用等做了相关调查,在有效全面的考查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是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充分体现,也是当下我们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观的彰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相关情感体验;进行综合的地理考察,帮助学生提升地理素养等方面着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同时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并促使其将环境保护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郭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65.
[2]丁佐明.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两个方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0):23-24.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促使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外,还要能够有效培育和强化学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的观念,在高中这一关键的认知形成期,教师为了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切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意识
学生人地协调观是要以地理知识的事实性和原理性为基础,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根本,并参与多种教学活动来获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地球和地理知识的表面,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为理性阶段,从而培养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意识,将课堂重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
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意识,笔者给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并成功引入课堂内容:多媒体展示西北荒漠化景观,云贵高原的石质荒漠化景观,以及西北地区严重的草场退化景观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导致这些景观产生的原因。经过交流和思考,学生们将这种景观的产生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量不足,植被的覆盖率低,坡度大地表物质不稳定。另一个方面是人为原因:滥砍滥伐,不合理的耕作。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而将知识进行迁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相关情感体验
单纯的口头讲解和黑板板书是苍白无力的,通常无法让学生真正地对环境问题感同身受。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从而能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再通过图像、动画、影片等形式呈现和展示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真实的、多样化的外部感官刺激,优化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环境问题情感体验,进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在保护环境的动机。
例如,在教授《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时,森林肆意砍伐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虽然人们都知道森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在经济的发展层面上,人们不得已对森林进行砍伐。以前段时间发生的地球之肺在燃烧这一事件为例,大火对地球之肺燃烧了长达一周的时间,数以万计的生命死于大火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了大火侵蚀后的地球之肺的景象,原本是绿色的海洋、动物们的天堂,一夜之间,却成了人间炼狱。通过这一事件,笔者让学生们思考地球之肺被破坏后,对人类能够造成哪些影响?在学生们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刺激了学生们的外部感官。所以,笔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了学生内在保护环境的动机。
三、进行综合的地理考察,帮助学生提升地理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才具有深刻性,才能够将意识和观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对学生展开地理知识的教学,还要能积极拓宽视野、拓展范围,开辟第二课堂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的地理考查,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其自身的地理素养。
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合作探究规划实地考察活动计划,为了保证活动可施行,笔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制定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活动目的、活动具体实施方案,预期成果等内容,并按照计划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在考察过程中,以小组形式行动的学生拍摄了多张水资源污染照片,询问了当地可利用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形成客观数据,并对当地水资源在科技和生产力带来的作用等做了相关调查,在有效全面的考查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是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充分体现,也是当下我们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观的彰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相关情感体验;进行综合的地理考察,帮助学生提升地理素养等方面着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同时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并促使其将环境保护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郭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65.
[2]丁佐明.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两个方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