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何以为牛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g77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从事茶文化工作,真正赖以为生的就是:卖茶业产品。任你是谁,无论在哪个位置上,职称是什么,若不做“卖茶的”,恐怕没有业者愿意聘用你。茶界很难找到其他业种,在茶界耽着不必天天去“卖茶”的,多属“游乐式”不拿工资的,他们另有经济来源。
  不是说卖茶是不好的行业,但难道这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吗?茶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年龄、资历、学识、能力、证书、思想与资格,把大家装进罐头做同样性质的事:卖茶叶、茶器产品,要这样才能生存。为什么茶界生态环境会如此地贫乏、苍白?茶人常常自许自己在从事茶文化事业,艺术境界可媲美音乐、歌唱、舞蹈、绘画等,但我们很难想象,难道音乐界人人的工作是卖乐器?芭蕾舞蹈界人人卖芭蕾舞鞋?绘画界人人卖画笔、画纸?总得有人画画,跳舞、编舞,谱曲、填词、演奏、唱歌等呈献作品,这些乐器、舞鞋、画纸等用品才能晋身文化境界吧。从来没听说过卖画纸产品的人告诉大家他在卖“绘画文化作品”、卖乐器产品的说他在卖“音乐文化作品”。为何“卖茶的”常常说自己在做“茶文化”事业,而这个事业的形态却只有卖茶叶产品而已?
  这种现状说明近代茶界发展虽已走过三十年,但专业分工体系至今还未诞生。没有专业分工系统,茶界聘请职员就无谱了,职称叫不出来,工作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把茶业产品卖出去,这样对茶界各领域工作发展没有提升与精进作用。把茶界的工作人员都界定为“侍候人喝茶、卖茶”的销售员,让人觉得此行业没有荣誉感,得不到尊重,茶界若想要招聘到有水准的新人来就业是不容易的。
  茶文化专科当然也吸引不到年轻人来报读,很多人认为茶文化专科是在读不成其他好的专业才来读的,反正读出来也是做个“卖茶的”,有读与没读之间所能改变的人生意义似乎不大,多了“茶艺师”的证照,也没有得到专业身份的认同,所找到的工作职务与工资所得,几乎没有分别。
  茶界如继续局限只卖茶业产品,把所有人员变成“卖茶的”,不醒觉整顿各个范畴做好分工,将会妨碍新人入场,以及抹杀许多已经在茶界认真工作超过十年、二十年以及上述“大师、老师、茶人”等称谓的优秀工作者。
其他文献
如果说在国内六大茶类百花齐放的话,那么从世界范围来看,红茶毋庸置疑地占据了领导地位,茶叶消费的80%都是红茶,尤其是在欧美市场。400年前,那位远在英国的王后,挨不过漫漫冬日的阴冷下午,冲一杯暖心的红茶,佐几碟精致的小点,造就了英式下午茶的范例。自此,它就成为世界人们不可缺少的饮料,并演变出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关于红茶的鼻祖早有定论,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代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
期刊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茶和书法历来有着深厚的因缘。茶源自山川,书法师法自然。从种植、采摘、制作、品饮,茶汲取了山川丰厚的内蕴,跃动着纯净的气息;同样,笔墨纸砚亦来自纯天然材质,经过水墨交融的书写,呈现出古典的清雅之意。品茶悟道,书写养心,合力勾勒出东方文化版图的轮廓。  作为国内重点茶产地,福建不仅汇集众多顶级名茶,亦散发着浓郁的人文底蕴。作为“闽茶骄傲”的书写者,福建青年书法家黄映恺对茶与书法在精神
期刊
以茶为名,却并非茶饮,“肉骨茶”大抵会让很多人误会。作为一种流行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肉骨茶,其实是一道猪肉药材汤,汤料完全没有茶叶的成份。茶有千万种,由华侨首创的这盏茶,引出的是20世纪初的一些往事。  相传华人初来南洋创业时,生活条件很差,由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风湿病。为了治病祛寒,开拓者们用了各种药材和猪骨煲汤,以期达到祛病和养身的目的。只是,这汤虽好,长久饮食,未免
期刊
零零后的小鲜肉组团成社抢占着大众的娱乐视野:九零后的总裁高声宣扬着“明年发一个亿的利润让员工开心”;八零后正在而立之年褪去着青涩;七零后在经历浮华后参悟着其中的深刻,以期不惑。  青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划分的,年龄不超过45岁,最具活力的庞大群体,当下在诸多的领域,正以主力军身份无可争议的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力量。茶行业也不例外。2014年11月刚刚成立的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青年分会,正是茶届青年们彰显
期刊
几张素雅的粗麻布,一组粗朴的柴烧茶器,二三片灰瓦作点心碟,随手洒下几枚黄透的银杏叶,就是一方茶席。  和着女声独唱《赵州禅茶颂》的妙音,穿着一身紫色棉麻服的游祥洲,与僧众一道围坐席前。他闭眼,深呼吸,冥想,击磬,气氛空灵庄严。  这是他为第九届世界禅茶大会设计的节目,名叫《全茶是禅,全禅是茶》,意在借由一杯茶,悟禅“‘当下’是我们唯一真实的家。在每一个正念知觉里,在每一个呼吸里,在每一个脚步里,我
期刊
唐朝陆羽的《茶经》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后经著名茶学专家考证,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时光荏苒,近些年福鼎白茶声名鹊起,价格一路飙升,白茶热也成为收藏茶品的重要一环。  走进福鼎,当地的百姓对白茶却依然表现的十分淡定。每逢春季白茶采摘制作的时节,总能在福鼎的村头巷尾或是农家的场院里看到一排排随意晾晒着的茶叶。人
期刊
南方的冬季总是伴随着春意盎然,福州城也不例外,驻足街头,任一角落满是姹紫嫣红。花,福州自然是不缺的,但不论四季变化,唯有一种花始终开在福州人的心尖,它便是洁白清香的茉莉,谐音“莫离”。  几乎与古城福州同在,早在2000多年前,茉莉花就漂洋过海落户福州。经过数百年的积淀,把茉莉花香与茶香交织在一起,是福州人又一智慧的创造。到了清朝,福州茉莉花茶晋升为皇家贡茶,地位不可同日而语。1985年,由于福州
期刊
在1月2日的《茶道》迎春茶友会福州主会场上,一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让全场掀起了新的高潮,他就是来自陶都宜兴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郁伟杰。郁老师带来一把全手工紫砂壶“新汉铎”,让茶友们一饱眼福本。郁老师应邀上台与广大茶友见面,并现场解答了茶友们关于紫砂的相关问题。  郁老师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洪泉,深得其师真传,颇受紫砂圈内外的青睐。郁老师精心设计和制作了这把“新汉铎”,把它作为
期刊
绿了红了  中国,南方,柳州,  有一个山头,  山腰迤逦静处,  藏一引茶事空间,  隐一位手工艺人,  ——他是曹庆励,  他像传统手艺人那样过日子……  莫逆之交  一年前,路过一个茶书院,识得一位曹庆励。  彼时,茶书院里颇有些大动静,敲钉的敲钉,凿墙的凿墙,叮叮当当。  门前,一株鸡爪槭。还有一株清明柳。正说着:“门前种柳,越种越有,……”有人闻声从门里出来,正好打了个照面。  这便是曹
期刊
早几年我写过一篇《外桐坞茶香》,写到中国美院教授王鸿在福建时,曾有四五年的时间拜“瑞泉茶业”的老茶师黄贤义为师,潜心学茶。他所藏《瑞泉家传》便是黄贤义口传黄家世代的制茶史。  甲午仲秋我访武夷山,无意中提起此事,陪伴我的朋友说,武夷山茶人作家黄贤庚是黄贤义的兄长,我若想拜访,他可牵线。他随即拨通电话,于是便有了两天后的一次难忘相聚。  黄贤庚住武夷山市石雄街,是市区却因周边的田园氛围,有几分乡郊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