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neaments as one of the precursors of earthquakes:A case study of Tashkent geodynamical polygon

来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is work is to study earthquake precursors using lineament analysis of five MW3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2018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Tashkent geodynamic polygon in Uzbekistan. The Landsat 8 satellite images were processed using the automated lineament detection method in the LEFA software. The processing steps included image preprocessing with graphic filters, edge detection using Canny\'s algorithm, the definition of a vector of linear elements based on the probabilistic Hough transform and combining collinear linear elements into lineaments. The analysis of the cyclicity of precursors before and after earthquakes wa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ineaments trend in the study area using rose diagrams and lineaments density maps. The results showed a change in the dynamics of the lineament structu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ineaments revealed that the number and orientation of lineament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bout 2—4 months before an earthquake, and after 2—3 months, the system gradually returned to its initial state. The rapid increase in lineaments density began almost 20 days before the event, reaching a maximum about 4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its decrease began 16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main trends observed in the lineament map showed dominant trends in NS, EW, and the subdominant directions were in NW—SE, NE—SW, which coincided with main di-rections of the faults.
其他文献
当前,关于在线课程质量的研究多是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视角展开.而问卷调查模式存在样本量不足、样本缺乏代表性等问题.在在线环境下,平台上存在大量反映学习者对课程质量感知的评论数据.基于学习评论的在线课程质量分析模式能够有效克服问卷调查模式的缺陷.文章以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学习平台上学习者评论文本为研究数据,结合扎根理论和KANO模型,采用有序Logit回归方法对在线开放课程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特性、视频制作、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的有用性和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属于必备型质量因素;课程辅助资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这里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即为“美丽的小洲”,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是1936年发现古城遗址的施昕更先生提出的,它体现了良渚先民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期刊
培养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文科技术型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新文科人才培养仍存在认识分歧、目标导向偏离、学科分类不合理等困境.对此,文章围绕“价值诉求—现实困境—突破路径”的思路,阐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构建文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建议应根据“学科融合—信息素养—实践为重”的育人逻辑,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与培养资源等四个方面实现文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教师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在辨析教师数字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解读,教师数字能力是教师在数字时代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通过梳理国内外教师数字能力的演进路径,从基本数字能力、数字学习能力和数字教学能力等3个维度、11个基本点构建了我国教师数字能力框架,并据此提出了优化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分阶段安排数字能力培养内容、重视培养教师知识型实践能力、依托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行合一和打通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育通道等实施建议,旨在有效开展我国教师数字能力教育,提升教师的数字能力.
在新文科建设中,教师队伍是关键一环.目前以新文科教师为主体或直接探讨新文科建设与高校教师关系的研究,几乎尚属空白.我们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文科创新性发展、价值引领、交叉融合、研究范式转变等要求与地方高校教师的现实困境,进而从地方高校层面在正确引领教师对新文科建设的认识和意愿、切实增强教师新文科建设能力、扎实做好教师新文科建设保障工作等三个大的方面提出具体应对策略.
新文科建设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工程,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在育人这一核心维度,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的价值旨趣不谋而合.着眼课程这一关键载体,检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的课程危机,表现在新理念带来的课程价值盲区、新技术诱发的课程实践乱象和新要求引起的课程认知冲突等三个方面.由此反思,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课程逻辑,在于以课程思政的课程意蕴研判为突破口,促成课程目标的价值引领、课程内容的思政渗透、课程实施的协同
教育国际化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中西“文化势差”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存在一定的西化偏好与倾向,造成了教育国际化趋势与部分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盲目化的现实困境,对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为此,应加强高职院校国际关系教育,用国际关系思维取代简单的国际化思维,以国际关系思维塑造国际化教育的主体意识,优化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
导师是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力量,研究导师参与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影响因素,对提升参与能力、维护良好导学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一百余名导师进行深度访谈和行为调查研究发现,安全稳定、团队文化和组织机制是影响导师参与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保健因素,而育人责任、兴趣偏好、政治面貌及健康状况等内在因素和社会认同、成就需要、荣誉示范等外在因素是影响导师参与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激励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导师参与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影响因素模型.高校应充分发挥保障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核心优势,综合施策.
为了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人才的需求和建设至关重要.通识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调研基础上,分析提炼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的共性,构建六个模块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即多元文化与国际视野、语言科学与言语交际、境外法律与法规制度、海外投资与运营管理、社会伦理与职业道德、创新思维与创业,从而促进和加快适应“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世界一流大学的显性属性蕴含开放办学的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深化国际化办学所扩大的全球影响.文章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校开放办学理念的主要特征与表现;调查了基于开放办学理念的国际化工作顶层设计、组织体系、职能分工及多维度实践;为我国高校提高国际影响力提出建议: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坚持长期实践内涵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优化高校国际化工作组织体系、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