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2.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3.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 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 义,明确二者的區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可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工作环境。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3.1确定性不同。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 设计师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 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 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 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 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 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 ,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3.2设计的复杂性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 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 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3任务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 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有“模”可套、有“法”可推。
4.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4.1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中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需要,基于现状,对场地中的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等进行后来规划,使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看,场地设计是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4.2城市规划的误区
由于种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许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直难以区分。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4.2.1结合环境。从城市规划出发,建筑的整体轮廓上应与周围现有的接见住相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想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通过人的心理和身体感受塑造空间。
4.2.2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体现变化。
4.2.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用历史的痕迹。
5.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及存在问题
建筑环境指由城市中的非自然因素而形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都与建筑环境有关,因为当前城市中的全自然环境少之又少,但这也是时代的特点。城市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在复杂万千的环境中一切感受。在我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的划分,而每个区有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整体不均质、粗犷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如雨后春笋处处都在拔地而起,同时随着建筑高层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从而使高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春秋,使得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更加多样、丰富,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建设加速,开发商与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等种种失控现象的出现给高层设计、城市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目前如何消除弊端使建筑设计融入城市空间是设计者们当前的一大难题。
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相融,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是否和谐,人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因素。所以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而不能跟着开发商的利润转,这同时也是对一个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职业水平高低的检验,同时规划部门对建筑的规范还有很大的强制性的作用。
6.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产生于建筑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现。只有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2002.
[2]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决策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沈青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2.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3.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 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 义,明确二者的區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可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工作环境。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3.1确定性不同。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 设计师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 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 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 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 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 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 ,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3.2设计的复杂性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 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 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3任务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 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有“模”可套、有“法”可推。
4.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4.1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中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需要,基于现状,对场地中的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等进行后来规划,使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看,场地设计是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4.2城市规划的误区
由于种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许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直难以区分。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4.2.1结合环境。从城市规划出发,建筑的整体轮廓上应与周围现有的接见住相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想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通过人的心理和身体感受塑造空间。
4.2.2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体现变化。
4.2.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用历史的痕迹。
5.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及存在问题
建筑环境指由城市中的非自然因素而形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都与建筑环境有关,因为当前城市中的全自然环境少之又少,但这也是时代的特点。城市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在复杂万千的环境中一切感受。在我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的划分,而每个区有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整体不均质、粗犷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如雨后春笋处处都在拔地而起,同时随着建筑高层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从而使高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春秋,使得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更加多样、丰富,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建设加速,开发商与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等种种失控现象的出现给高层设计、城市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目前如何消除弊端使建筑设计融入城市空间是设计者们当前的一大难题。
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相融,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是否和谐,人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因素。所以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而不能跟着开发商的利润转,这同时也是对一个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职业水平高低的检验,同时规划部门对建筑的规范还有很大的强制性的作用。
6.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产生于建筑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现。只有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2002.
[2]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决策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沈青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