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经济》记者采访了一位90后创业大学生,一方面他是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的在读硕士,一方面他是基于开放式平台的快递纸箱回收系统的创业先锋。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气,郭晓凡团队同样也避免不了经历披荆斩棘。那么,他们的创业理念与经验是什么?
“创业不能太好高骛远,不能只考虑要打造行业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虽然这些很高大上,但大学生手里资金、技术支持,眼界都不足以支撑走得更远。所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做起,由小到大,创业路才能走得更顺畅。”郭晓凡告诉记者。
脚踏实地打造公益项目
“双11”刚落幕,不少“剁手族”拿到了心仪的网购物品,但也留下了海量的快递包装垃圾。据国家邮政局预测,2016 年我国将产生 300 亿个快递包裹,到 2018 年将达 500 亿个包裹。巨大快递量产生了以纸箱为主的包装垃圾,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同时,阿里研究院所发布的《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校园快递的包裹数量占到了快递业包裹总数的 6%,高校大学生人均年收快递达 16 个,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作为数字消费的中坚力量,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有着极高网购消费频率,使得众多快递企业纷纷在高校内设立自提点或校园站点,大学校园也成为了快递包裹的聚集地。但在校园快递欣欣向荣的同时,大量废弃快递包装也随之产生,其中绝大部分变为生活垃圾,侵蚀着校园环境。
截至目前,尚无有关纸箱回收的政策公布执行,在行业层面也缺少有计划、成规模的回收方案。但随着《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的提出,快递纸箱回收也开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基于此,通过郭晓凡对市场的调研和组建创业团队,基于开放式平台的快递纸箱回收系统项目于2015年10月启动。记者获悉,该项目在搭建成熟化、专业化团队后,已经完成了前期调研、平台开发及测试。团队目前正在与京东、菜鸟旗下的校园自提点进行沟通合作。随着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的完善,团队也将在成都高校进行试点推广。并且,在纸箱回收、绿色物流、平台搭建等方面,该项目已获得来自集托网、成都英赛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的技术支持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近十万元人民币。
谈及创业初衷,郭晓凡告诉记者,他大学本身研修交通运输专业,在大三“双11”时在学校快递代理点兼职。“在发放快递时发现很多人把快递拆开后,就直接将外包装扔掉了,但这些包装盒都是完好,可以再次利用。”郭晓凡说道。“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参加一个节能减排大赛,然后去成都联想基地进行调研时发现很多人也认为包装盒可以再次利用,但是企业工作重心不在这,也不关注这件事情。待我考到研究生后,又进行了一次关于在校大学生、快递公司对于快递纸箱回收利用看法的调研,其结果是超过90%的学生赞成纸箱的回收,快递公司也同样愿意用二次回收的纸箱来节省成本。此时,我感觉建立回收平台的学术研究可以往创业上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位90后创业者较之其他创业者相比多了几分脚踏实地,并且在团队组建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郭晓凡不与同校同专业学生“共舞”,其创业团队是由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并且郭晓凡告诉记者,团队组建起来“很费劲”,都是通过一层一层人脉才挖掘出来。
当记者问及既然组建团队那么困难,为何不找身边同学合伙创业时,郭晓凡告诉记者,一个团队如果是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学校,思维就会被限定,而如果找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合伙人,每个人都能从自身专业的角度提出问题。“多角度考虑问题会更全面,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走出大学象牙塔
据郭晓凡透露,他创业的初衷除了要打造一个公益项目,想将环保、绿色理念推广出去外,对于自身来说,他希望通过创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实践,在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同时,走出大学生与社会脱轨的象牙塔。
对于项目一年来的发展情况,郭晓凡用“喜忧参半”来概括。
喜的是,郭晓凡最初建立这个平台并未想过获得盈利,但随着有学经济的同学加入团队后进行运营成本计算时发现,他们这个平台也有很大的盈利性。
“虽然一个纸箱利润空间很小,但如果说我们平台能占到市场上的1%,一个纸箱赚几分钱,那么在不亏损的同时,还能有少部分盈利。如果能占到10%,积少成多,盈利空间就更为可观。”郭晓凡如是说。
忧的是,营销方案有待推敲。郭晓凡告诉记者,他们在回收快递纸箱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认为一个纸箱回收就是几分钱的事情,并不愿意去“找麻烦”。“那么,我们能想到一个让同学更省事将纸箱交给我们回收的营销方案是目前遇到最大的瓶颈。”
“并且,在创业中合伙人想法不同,也让我们下一步工作产生了分歧。”郭晓凡说。
但这并未削减他的创业意志。在郭晓凡看来,创业过程中重在学习和交流。
“我原来一直以为创业就与写个学术论文一样简单,但真正实践中发现,创业中事无巨细。”郭晓凡表示,也许这也是创业乐趣所在,能够接触到方方面面。
郭晓凡认为他们的另一优势是大家都是研究生,在知识理论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并且学校提供的创业基地,举办的创业讲座也给予他们很大帮助。“例如,当初创业时候只是从学术角度考虑项目有没有可行性,但经过学校创业导师引导后发现,创业并非只打造一个酷炫产品就可行,而是要‘以人为本’,了解客户的需求点是什么,并以这个为出发点进行相关的工作。”郭晓凡说道,“开始我们平台比较花哨,后来经过我们多次调研,尽可能以简便形式呈现,使客户一步化完成需求。”
作为一名创业青年中的佼佼者,郭晓凡在采访中多次强调:想到和做到是完全不同的事情。“真正要去创业还需做好身边的小事,就像柴米油盐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把这些小事做好就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创业或者生活,事无巨细,都需要倾注所有心血和力量。”
曾经,谈及90后,前辈都摇摇头说这是不独立的一代,这是做事不踏实的一代;谈及创业,更是有很多人评价说这既烧钱又遭罪。“创业+90后”,似乎变成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但是偏偏现在就有一群像郭晓凡一样的青年,不畏艰辛仍努力奋斗着,只为那份赤子之心。
“创业不能太好高骛远,不能只考虑要打造行业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虽然这些很高大上,但大学生手里资金、技术支持,眼界都不足以支撑走得更远。所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做起,由小到大,创业路才能走得更顺畅。”郭晓凡告诉记者。
脚踏实地打造公益项目
“双11”刚落幕,不少“剁手族”拿到了心仪的网购物品,但也留下了海量的快递包装垃圾。据国家邮政局预测,2016 年我国将产生 300 亿个快递包裹,到 2018 年将达 500 亿个包裹。巨大快递量产生了以纸箱为主的包装垃圾,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同时,阿里研究院所发布的《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校园快递的包裹数量占到了快递业包裹总数的 6%,高校大学生人均年收快递达 16 个,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作为数字消费的中坚力量,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有着极高网购消费频率,使得众多快递企业纷纷在高校内设立自提点或校园站点,大学校园也成为了快递包裹的聚集地。但在校园快递欣欣向荣的同时,大量废弃快递包装也随之产生,其中绝大部分变为生活垃圾,侵蚀着校园环境。
截至目前,尚无有关纸箱回收的政策公布执行,在行业层面也缺少有计划、成规模的回收方案。但随着《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的提出,快递纸箱回收也开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基于此,通过郭晓凡对市场的调研和组建创业团队,基于开放式平台的快递纸箱回收系统项目于2015年10月启动。记者获悉,该项目在搭建成熟化、专业化团队后,已经完成了前期调研、平台开发及测试。团队目前正在与京东、菜鸟旗下的校园自提点进行沟通合作。随着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的完善,团队也将在成都高校进行试点推广。并且,在纸箱回收、绿色物流、平台搭建等方面,该项目已获得来自集托网、成都英赛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的技术支持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近十万元人民币。
谈及创业初衷,郭晓凡告诉记者,他大学本身研修交通运输专业,在大三“双11”时在学校快递代理点兼职。“在发放快递时发现很多人把快递拆开后,就直接将外包装扔掉了,但这些包装盒都是完好,可以再次利用。”郭晓凡说道。“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参加一个节能减排大赛,然后去成都联想基地进行调研时发现很多人也认为包装盒可以再次利用,但是企业工作重心不在这,也不关注这件事情。待我考到研究生后,又进行了一次关于在校大学生、快递公司对于快递纸箱回收利用看法的调研,其结果是超过90%的学生赞成纸箱的回收,快递公司也同样愿意用二次回收的纸箱来节省成本。此时,我感觉建立回收平台的学术研究可以往创业上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位90后创业者较之其他创业者相比多了几分脚踏实地,并且在团队组建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郭晓凡不与同校同专业学生“共舞”,其创业团队是由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并且郭晓凡告诉记者,团队组建起来“很费劲”,都是通过一层一层人脉才挖掘出来。
当记者问及既然组建团队那么困难,为何不找身边同学合伙创业时,郭晓凡告诉记者,一个团队如果是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学校,思维就会被限定,而如果找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合伙人,每个人都能从自身专业的角度提出问题。“多角度考虑问题会更全面,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走出大学象牙塔
据郭晓凡透露,他创业的初衷除了要打造一个公益项目,想将环保、绿色理念推广出去外,对于自身来说,他希望通过创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实践,在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同时,走出大学生与社会脱轨的象牙塔。
对于项目一年来的发展情况,郭晓凡用“喜忧参半”来概括。
喜的是,郭晓凡最初建立这个平台并未想过获得盈利,但随着有学经济的同学加入团队后进行运营成本计算时发现,他们这个平台也有很大的盈利性。
“虽然一个纸箱利润空间很小,但如果说我们平台能占到市场上的1%,一个纸箱赚几分钱,那么在不亏损的同时,还能有少部分盈利。如果能占到10%,积少成多,盈利空间就更为可观。”郭晓凡如是说。
忧的是,营销方案有待推敲。郭晓凡告诉记者,他们在回收快递纸箱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认为一个纸箱回收就是几分钱的事情,并不愿意去“找麻烦”。“那么,我们能想到一个让同学更省事将纸箱交给我们回收的营销方案是目前遇到最大的瓶颈。”
“并且,在创业中合伙人想法不同,也让我们下一步工作产生了分歧。”郭晓凡说。
但这并未削减他的创业意志。在郭晓凡看来,创业过程中重在学习和交流。
“我原来一直以为创业就与写个学术论文一样简单,但真正实践中发现,创业中事无巨细。”郭晓凡表示,也许这也是创业乐趣所在,能够接触到方方面面。
郭晓凡认为他们的另一优势是大家都是研究生,在知识理论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并且学校提供的创业基地,举办的创业讲座也给予他们很大帮助。“例如,当初创业时候只是从学术角度考虑项目有没有可行性,但经过学校创业导师引导后发现,创业并非只打造一个酷炫产品就可行,而是要‘以人为本’,了解客户的需求点是什么,并以这个为出发点进行相关的工作。”郭晓凡说道,“开始我们平台比较花哨,后来经过我们多次调研,尽可能以简便形式呈现,使客户一步化完成需求。”
作为一名创业青年中的佼佼者,郭晓凡在采访中多次强调:想到和做到是完全不同的事情。“真正要去创业还需做好身边的小事,就像柴米油盐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把这些小事做好就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创业或者生活,事无巨细,都需要倾注所有心血和力量。”
曾经,谈及90后,前辈都摇摇头说这是不独立的一代,这是做事不踏实的一代;谈及创业,更是有很多人评价说这既烧钱又遭罪。“创业+90后”,似乎变成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但是偏偏现在就有一群像郭晓凡一样的青年,不畏艰辛仍努力奋斗着,只为那份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