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动机的神话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leo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
  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13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如图所示:
  
  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生,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在上图中所画的位置上。
  从哥特时代起,这类设计方案越来越多。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人们又提出过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有采用“螺旋汲水器”的,有利用轮子的惯性、水的浮力或毛细作用的,也有利用同性磁极之间排斥作用的。
  于是,宫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图以这种虚幻的发明来挣钱的方案设计师。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这一任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研究者们,但是,所有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转,创造不出任何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机器对外界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机器是无法做功的。这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斯台文、惠更斯等部开始认识到了用力学方法不可能制成永动机。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将永动机幻梦彻底打破了。
  在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一切尝试失败之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有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
  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产了。
  永动机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个神话的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其他文献
什么是地效飞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它就在前苏联黑海中的海军部队服役了。它的模样、行踪神秘莫测,长期以来,成为—个令人难以猜透的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期刊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规模较小,但在科技创新、教育科研方面却走在了资兴市的前列,近几年来的科教创新成果令人瞩目:学校科学教研组拥有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
连世界上最精密的地震监测仪都无法测出的地震前兆,能被动物所感知吗?然而,这却是可能的.而且,许多动物在其他自然现象如暴风雨到来之前会有奇怪的表现,它们还能够探测到远在
期刊
一、博物馆陷入“机构化”形象危机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总数目前已达2300多个,特色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1亿5千万人次以上。并且国家有计划要在2010年
在英国古老而广漠的平原上,有着许多奇特的巨石建筑,它们默默地在风雨中矗立了几千年,注视着人世问的沧桑.这就是令人日思不得其解的英国史前巨石阵遗址.……
期刊
为了降低阵列化光寻址电位传感器(LAPS Array)非敏感区域的噪声干扰,提出一种新的结构,对非敏感区域进行重掺杂,并在其表面生长厚氧化层。用同样的激光束照射,非敏感区域的光电流比敏感区域降低20dB以上。针对阵列化LAPS的特点,研究了电极位置变化、光源强度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给出了阵列化LAPS在不同应用中电极位置设置的建议,同时表明用LED作为阵列化LAPS的激励光源是合理的。
文章以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博物馆为主要考察对象,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他们从业人员的精神面貌、展览策划工作的注重细节、宣传工作的集中统一、教育活动的灵活多样、对相关资源的合
一、博物馆应该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如何发挥教育作用问题,始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仍然处于求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