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走亲”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lord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创造了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建设制度。其中源自湖州市的“文化走亲”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新时代“文化走亲”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加强政府主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政府、部门、社会共建共享;加强制度创新,坚持以群众为中心,让大众成为“文化走亲”的受益主体;加强供给侧改革,坚持以管理服务为主,提升“文化走亲”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文化走亲” 政府主导 制度创新 供给侧改革
  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创造了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建设制度。其中源自湖州市的“文化走亲”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一、新时代“文化走亲”的内涵探析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关于文化工作的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文化走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参与对象的延伸。由政府大包大揽送文化,扩展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模式。“文化走亲”作为一项可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实现了在企业、村、镇、县、市之间交流互动。
  二是走亲方式的丰富。除了文艺演出、展览、讲座、论坛、赛事等传统的形式外,还增加了科学理论传播、“美丽乡风”“最美系列”评选、人文关怀、教育培训等。
  三是职能部门的扩大。“文化走亲”不再是各级文化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宣传、文化、教育、公安等多部门积极参与的联合行动,还包括各级党校、社科联、志愿联盟等协会、团体、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参与格局。
  综上所述,新时代“文化走亲”是由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村民参加,以文艺演出、展览、讲座、论坛、赛事等为内容,由各级宣传、文化、教育等多部门积极参与,各级党校、社科联、社会组织等协会、团体多元化参与开展的联动模式。它以“文化”为载体,通过“互访”,加强“亲友”之间的沟通,构建“相熟、相助、相融、相亲”的群众文化交流格局。“文化走亲”不仅是送亲,还是选亲、结亲、留亲。
  二、新时代“文化走亲”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公益性原则。文化走亲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承担文化走亲的服务经费,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出发点。
  (三)均等性原则。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角度出发,统筹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保障公民平等享有群众文化服务,实现“文化走亲”的公平性。
  (四)基本性原则。“文化走亲”不可能满足公民所有的文化需求,只能为公民提供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等基本群众文化服务。
  (五)便利性原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的建设,“文化走亲”活动的开展,要方便人民群众的参与。
  三、新時代“文化走亲”的基本做法
  2019年底,浙江省文化礼堂将基本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的全覆盖。为此,笔者认为做好新时代“文化走亲”工作,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政府主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让政府、部门、社会共建共享
  1.“文化走亲”要加强政府主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文化礼堂建设还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级政府都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宣传文化的工作。这其中除了硬件建设外,还包括软件建设。“文化走亲”作为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精神调节、普及知识、宣传教化、团结凝聚的功能,同样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完善的组织网络保障,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文化走亲”要增加部门参与程度,引领社会新风尚。当前,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打破宣传、文化部门“单打独斗”的格局,发展与改革、财政、公安、交通、教育等多部门协作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社科联等人民团体也发挥各行业优势,形成“文化走亲”上下、左右多元化的参与格局。
  3.“文化走亲”要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培育文化多元化。当前群众文化社会化条件下,政府通过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推介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购买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等政策,组织成立“走亲联盟”团结、引领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大规模参与“文化走亲”活动,面向农村、面向基层,为当地居民开展送文艺演出、文化培训、电影下乡等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各界利用春节等民俗节日举办免费的或低廉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加强制度创新,坚持以群众为中心,让大众成为“文化走亲”的受益主体
  新时代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必须在县级统筹协调,乡镇街道指导开展,村社具体实施。建立三级联动、区域共建、资源共享、联合服务的“文化走亲”管理和运行机制。
  1.专业与业余相结合,以业余为主。当前“文化走亲”活动一般是专业的文化团队、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到一些地区(单位)开展送文化活动。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余姚姚剧团等专业团体在各地巡回演出。但是这种专业的演出团体不能完全满足各地群众的文化需求,而那些文艺骨干、当地文艺团体参与“文化走亲”活动,填补了群众文化需求空白。如宁波开展的“一人一艺”全面艺术普及活动,为“文化走亲”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量的文艺骨干、文化爱好者,提高了“文化走亲”队伍的整体质量,也增加了“文化走亲”的次数和频率。
  2.大型与小型相结合,以小型为主。“文化走亲”活动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整台演出,也可以是参与其中一个或者几个节目。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本着“便利、节约、自愿”的原则,宜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些地方邀请当地的爱好者开展包青团、裹粽子、做月饼的活动。   3.单一与多样相结合,以多样为主。当前“文化走亲”活动以文艺演出为主要形式,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开展“系列活动日”,可开展“唱村歌、讲故事、办演出”等活动;结合“党员活动日”,请老教师、老干部等“五老”人员宣讲身边的好人好事,发出村庄好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结合传统节日,可开设一些主题活动,如组织送舞蹈、送音乐、送书法、送培训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4.固定与自愿相结合,以自愿为主。一般开展文化活动是在重大节庆日或者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时间比较固定。以互联网为依托,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推出文化走亲菜单,实现你点我送,比如打造红色学堂、创业讲堂、网上课堂等,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文化走亲的首选地。
  5.教育与娱乐相结合,以娱乐为主。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精神调剂。娱乐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文化走亲”活动要积极学习创新,要向着欢乐、多元、分享的方向发展,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使广大群众在娱乐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接受“真善美”的教育。
  (三)加强供给侧改革,坚持以管理服务为主,提升“文化走亲”的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全省各地充分发挥阵地作用,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文化需求,消除计划性供给的弊端,以“文化走亲”为抓手,做好艺术普及、共建联盟、服务保障和特色培育,促进“文化走亲”更走心,越走心越亲。
  1.转变文化供给模式,从“演群众”到“群众演”,做好艺术普及
  从总体看,当前浙江省群众文化日益呈现出内容多样、形式多变、渠道多元的特点。“文化走亲”单纯送演出已经满足不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些“送文艺下乡”热热闹闹一阵子,冷冷清清一整年。浙江这几年坚持“文化活动天天有”的理念,将活动主体下沉到文化礼堂,把农民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主角”。如余姚市仅黄家埠一个镇已拥有文化队伍100多支,队员1000多人,百姓“自己演、自己看、自己乐”,能完全撑起整场晚会。
  2.搭建“文化走亲”平台,从“分散型”到“联合体”,做好共建联盟
  文化人才队伍有了,一开始只是局限于小范围内自娱自乐,排练节目数量少质量低,缺乏竞争性,难有成就感。近年来,宁波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走亲”活动,将社会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群众文艺团队、社会培训机构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组建“文化走亲”共建联盟,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走亲”活动,实现双赢局面。如余姚市阳明街道启动“村社文化走亲”,一举打破城乡、村与村之间的藩篱,激发了群众参与活力。
  3.创新文化走亲机制,从“机械式”到“自主式”,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浙江省、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多个有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政策文件。随着“走亲”活动持续深入推进,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走亲”共建联盟单位一般主动承担节目组织、交通等工作,承办方则负责场地、用餐、安保等工作,分担了“走亲”活动的大部分服务保障工作,使基层有更多精力做好组织协调、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促进了各联盟单位 “走亲”的积极性。
  4.推动文化融合发展,从“文艺活动”到“文艺+活动”,做好品牌创建
  基层文化部门打造开放式“走亲”平台,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推出“文艺+活动”,把政策宣講、非遗展示、陈列展览、新故事演讲等跨界融合的内容,多主体组团“走亲”、联动“走亲”模式应运而生。“文化走亲”又进一步与送新兵、成人礼、开蒙礼等其他活动相结合,满足了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宁波地区乡镇(街道)的群众文艺活动已经与当地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开展杨梅节、水蜜桃节、风筝节、樱花节等具有特色的农俗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林红,李国新.宁波市“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的做法与成效[J].天一文苑,2018(01).
  [2]叶辉,俞海萍.文化走亲,走出文化大繁荣——湖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N].光明日报,2014-4-8.
  [3]程慧雨.塘栖精心打好“四张牌” 文化礼堂活动“走亲更走心”[EB/OL].杭州掌上文化礼堂,2019-8-25.
  (作者简介:章立权,男,本科,余姚市人民政府阳明街道办事处,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肖英奎)
其他文献
前言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是1993年发现的一种新的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 NTF),是转化生长因子β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应将文化馆建设融入其中,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效发挥其职能,使其能够全面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馆 群众文化活动 特点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些有远见的美术家已经逐渐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中汲取精髓并融入现代艺术当中,以促进现代美术的快速发展。民间美术指的是劳动者通过个人创造和丰富的想象力所设计出的美术作品,创作精神和理念世代相传,经过时间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充满传奇色彩,更加值得艺术家探尋。民间美术对现代美术在色彩设计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基于此,本文将
摘要:扬琴作为中国民族器乐中的一个重要乐种,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里,既承担了诠释和传播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任务,也有着向青年学生传承中国音乐的重任。本文将就扬琴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演奏与教授风格性作品的现状,阐述风格性扬琴作品的“教、研、学、练”四个要素,以及教授风格性扬琴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风格性扬琴作品 探讨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特色风格迥异,风格性由不同民
文化(艺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服务部门,有责任对社会特殊群体发挥有效的帮扶作用.残障人士是最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文化馆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残障人士提供艺术培
摘要:本文将从土默特右旗炕围画的历史入手,介绍炕围画的制作过程,分析其特点及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炕围画 流变 特点  一、引言  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以实用和美化环境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艺术。炕围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工艺上传承了古老壁画、建筑彩绘艺术的技法,曾经在中国北方地区一度兴盛。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炕围画已经出现在宫廷贵族的室内。明朝时传入内蒙古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图(VFM)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长期患者暂时中断起搏器前后左室血液流场变化特征以及心功能变化情况,探讨左心室心功能与心腔内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摘要: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具有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基层工作志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强化基层文化建设,切实满足新时代基层群众对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新形势 基层群众文化 有效开展 人民群众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解决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方法
摘要:鹰是凶猛、勇敢、顽强的象征,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鹰作为重要的图腾。在中国绘画领域,鹰也是花鸟画中非常重要的题材之一,历代都出现了许多画鹰的名家,近代大家所熟知的李苦禅、潘天寿等都是画鹰的名家。而齐白石作为以生活情趣见长的花鸟画家,对于鹰的涉猎极为有限,与其大量的鱼、虾、蟹的作品相比,鹰图的出现频率要少了许多,但这并不能削减鹰这一题材的重要性,反而是更加体现其中所蕴含的特殊意义。齐白石一生中作有
摘要:竹笛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为广大中国人喜爱和追捧。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含义,人们将其视为气节高远、文雅舒俊的代表,这也使竹笛成为文人墨客偏爱的乐器,我们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文学典籍中觅得它的身影,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另外,竹笛的原材料为竹子,其在中国境内广泛种植和生长,取材容易、携带简单等特点都为竹笛的发展与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竹笛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不仅能够独立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