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强震危险区预测的指标体系

来源 :内陆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震危险区预测是当前地震预报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以预警活断层、预警活断层分段研究解决断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为主线,配合地震活动动态分析、地震波介质特征早期信息、近场趋势性前兆异常和危险性概率预测,确定了判别几年尺度强震危险区的指标。在“八五”地震科技课题研究过程中,圈这了范围不超过10000km^2的5个强震危险区,已成功地对1993年10月2日若羌6.6级地震、1995年5月2日乌苏5.8级
其他文献
利用甘肃河西张掖数字化地震台网观测到的肃南南部地区1988年9月至1990年4月间的地震记录资料,以及刘家峡,合作,肃南,靖远等地震台观测到的景泰地区1989年2月至1990年10月的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这些台站
位于库车县北面的却勒塔格动断裂带发育在上第三系塑性岩层中,为逆断层或逆掩断层,其部分地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断层性质转化为正断层,并锚动渭干河阶地,断层滑动速率在1mm/a以内,却勒
对鲁-14井井径变化试验的井水位潮汐资料进行了反复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前后井水位对气压和固体潮的响应改变较小.根据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和弹性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根据华北晋、冀、豫交界地区(ΨN35°~37°,γE113°~115°范围内,简称南三省)小地震月频度演变特点,讨论了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全国MS≥6.0,和华北地区(ΨN30°~40°,γE105°~125°)4.0≤MS≤
阐述了小震活动增强图像的物理基础、资料分析处理方法和地震活动水平等级划分标准、预报判据及回顾性预报检验结果。还介绍了1996 年新疆阿图什6.7 级和喀喇昆仑7.1 级2 次强震的中期预报过程。震例分析表明:多数目标地震发生前1 ~2 年内出现区域小震活动增强异常图像,若取异常结束后12 个月作为预报时段,则异常对应率为0.35,有震报准率为0.70。通过R值检验,中期预报效果较好
为了从动力学角度研究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的孕育及发生过程。从分析该地震所处的滇西产大区的构造动力背景入手,揭示了近年来该地区中强、中小地震的异常活动特征和丽江附近形成
根据新疆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最新研究结果,联系这个地区的强震(M≥7.0)震源分布,剖析强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浅源强震与中源强震的震源均位于地壳或上地幔速度结构横向、纵向非均匀性较明显的地区,且位于相应层内的高速扰动区或高低速过渡带中,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合理性。
根据新疆地区本世纪的地震记载,分别取5.5、6.0、6.5、6、7.0、7.2为震级下限,视各组资料为更新过程的样本、分析地震发生的统计特征.经统计检验,不同震级下限的地震发生皆可认为是泊松过程;本世纪初中强地震在记载中可能有遗漏,为避免由此引出的干扰,使用Ms≥6.5的资料不应早于1914年,使用Ms≥5.5与Ms≥6.0的资料均应从1931年开始;在地震发生大体上为油松过程的情况下,地震间隔时
地震不是随机发生的,在地震发生之前,震源区存在介质弹性减弱、密度减小、体积膨胀的孕震过程,它将引起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前兆观测手段出现形形色色的变化。只要坚持实践—研究—再实践,反复不断地加深规律认识,不断地积累探索,就能循着渐进式预测之路,逐渐实现地震预测。
从实际应用的需要出发,研究了中国大陆在发生MS≥7.0 地震20 年后震源区进入“长期活动”过程中后续地震强度演变的全部史料,发现在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发生MS≥7.0 大震后2~3 年,最多12年内,震区当地会发生MS≥6.0 地震;但在南北带以西的中国西部地区,MS≥6.0 地震的后续时间却持续很长且没有什么规律。从统计结果看,在中国东部,MS≥7.0 地震发生后的20至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