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主题重大论断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wei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建党百年 历史主题 理论创新 党史观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D23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基础上,将党的整个奋斗史放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大历史观”中去认识和把握,指出党的奋斗历史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争史的赓续,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完整事业持续接力的过程,并且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阐释和总结党诞生的偉大意义、党的奋斗、已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继续奋斗的根本目标,从而形成了党的奋斗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深刻论断,这些对党史的新概括、新判断和新论述,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

学习研究党的历史,首要任务是把握党的历史主题


  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人们的具体历史活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历史由此呈现出极为错综复杂的状况,历史在各个时期所呈现的面貌和表现的特点也会有明显区别。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正确分析历史问题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意见之中,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和各种相互作用中寻找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本质性的联系,把历史主题作为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指导性的线索。历史主题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现存“物质生活的矛盾”所内在决定,一定的历史实践主体所必须推进和完成的带有根本性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征程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历史转折,产生了若干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变,党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征。要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发现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牢牢把握整个党的历史主题,牢牢把握党究竟是为了什么样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而奋斗这个大本大源的问题,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强调的“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基本实践问题,比如中国为什么会产生中国共产党?其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做了哪些大事,要把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引向何方?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些问题都与这个根本问题有关,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党的历史无疑是错综复杂的,但党的历史主题是一以贯之的。党的历史主题是“纲”,是研究党的历史的指导性的线索和一把钥匙,有助于我们建立对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全貌及其内在规律的完整认识,形成对党的历史的统一性、阶段性和递进性的科学认识。对于我们把握党的理论的彻底性,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新时代关于党的历史主题重大论断提出的理论逻辑


  20世纪初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为新的人民革命的到来创造了客观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创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来说,又是它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概括整个党史的主题。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其形成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表现为:
  其一,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来诠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起抗争的历史,将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融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直至欧洲爆发工业革命之前,以农耕文明为主干的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在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有着突出成就,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感、自豪感和向心力,并且逐渐内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严峻现实就是亡国灭种的民族总体性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应该看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外国压迫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以及所有拯救民族危机的运动,都是中国人民探索强国富民路径、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对这一部历史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有过一个生动的说明:“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表明,我们党的奋斗历史,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奋斗史的赓续。
  其二,党的历史的起点和支点归结于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时代主题的角度论述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近代以来,拯救中国命运的探索和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说明“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说来,就需要一个如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如果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人民要想推翻敌人的压迫,简直是不可能的”。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这个“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的初心和使命应该是也必然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这一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表达了党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自觉责任。自此,中国共产党人就以敢于牺牲的英雄壮志和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其三,党的历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完整事业”中的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党的奋斗历史进行了新总结:“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其四,党的历史上三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大事变”,是党在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奋斗中的“三个里程碑”。历史的进程在量变中积累,历史的阶段由质变而劃分,党的历史上三大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大事变”,即“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三个大事变“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表明党史与民族复兴史的内在一致性,从而把党的历史与民族复兴史有机统一起来。
  其五,明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主题来统领和概括整个党的历史,即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2020年1月1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奋斗的根本和实质在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他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进而以这一历史主题为指导性的线索,全面概括了党英勇奋斗的历史进程。第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第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第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根据上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系列重要论述,我们可以把党史理解为在同一个主题下的有着思想渊源、历史起点、奋斗方向、发展阶段和根本成就的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党的历史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史的主流本质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

新时代党的历史主题创造性论断提出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历史主题进行的系列论述,是党史研究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史观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我们了解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的线索。
  一是深刻揭示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想和信念,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心怀民族存亡、天下苍生的使命担当,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人民性的生动体现。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历史表明,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精神感动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二是全面展现了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五四运动时期,就在人们普遍地感到危机和无助之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毛泽东同志说过:“什么叫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近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完成民族救亡图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这样,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形容的:“我们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中国共产党就是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在斗争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能够战胜革命道路上的千难万险,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三是进一步阐明党的历史是完整性、阶段性和递进性的统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了“四个自信”的思想基础。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力奋斗的历史,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同一信仰感召下、同一信念引领下、同一追求驱动下始终不渝的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整体性、阶段性和递进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付出巨大代价、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所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由于我们党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因此,整个新中国历史,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两个历史时期放到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并且终于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去全面认识和系统把握,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前一时期为改革开放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前提、基础和准备,改革开放时期扬弃或拨正了前一个时期哪些内容,增添和创新了哪些内容等,形成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中国70多年的奋斗与探索,“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四是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出了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继续奋斗的号召。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主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中华民族的昨天、立足中华民族的今天、着眼中华民族的明天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加强‘四史’教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1ZDA07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④《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
  ⑤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⑥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
  ⑦《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责编/孙垚 美编/陈琳
其他文献
深圳市南山区针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纠纷想化解没核心、社区党委缺抓手、各方力量参与无秩序等困境,把党组织建在矛盾、问题突出的第一线,引领聚拢各类主体把建设社会
期刊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铸就与涵养的宝贵精神品质。就其微观形态而言,百年来党的斗争精神的演进始终映射着党的阶段性中心任务的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斗争精神具体表现为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形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斗争精神具体表现为以“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形态;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斗争精神具体表现为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改革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斗争精神具体表现为以“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的
【关键词】村级治理 “一肩挑” 基层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是指在农村换届中村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治理具有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村级组织由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成,“一肩挑”在强化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的同时,对于群众主体性的发挥和村民自治的运行也会产
【关键词】数字货币 监管 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20年第三次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调查表明,全球66 家央行中,有86%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问题,其中10%即将发行本国CBDC。CBDC也称法定数字货币,由一国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基于国家信用发行,是法定货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延伸,具有法偿性,与之相对的是一系列以数字货币命名的加密资产或
【关键字】高校 美育建设 美育学科 美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同样迎来了新征程。近年来,国家以美育理论与实践为依据,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美育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将美育工作提升到了战略性层面。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当前我国高校的美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深
【关键词】城市群 城镇化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与2010年相比,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大力发展都市圈及周边地区中小
〔摘要〕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最重要的公共资源与生产要素,政府将依法采集获取的数据向社会公众进行开放势必会激发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红利,而政府数据开放的平台建设关系到这一工作的成效大小。加强政府数据开放的平台建设,要以组织管理为抓手,优化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发展模式和定位;以完善平台功能为基础,创新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服務形式;以加强数据治理为手段,夯实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的数据基础;以平台数据安全为保障
【关键词】和而不同 世界新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和而不同”是独特而重要的中国政治智慧,可见于传统中国处理各种问题的做法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此展开相关理论和应用性研究。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较空泛,并且受西方多元主义、相对主义思潮影响,多强调“不同”。这在理论上是偏颇的,在实践上也会带来误导。笔者认为,“和”是在尊重其成员的基础上的组织、协调、
【关键词】读史 方法论 经典研读思想智慧  【中图分类号】K06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与古人注重经验积累,并将之转化为历史撰述,以供后来者学习借鉴密切相关。中国自古至今的史书卷帙浩繁、分类繁杂,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史部分了15个大类,细分为27个属。这还只是狭义上的史部文献,如果从广义上来说,过去的一切包括经、子、集、佛、道等方面的文献都是历史书,都可以作为历史
【关键词】中国文艺精品 演艺出口 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艺精品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文艺精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价值理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文艺精品的重要检验标准是:“三精两力一检验”。“三精”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两力”即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检验”即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文艺精品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意味着要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