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也格外纷繁广博。自学者要善于在信息的海洋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优化自己的信息资料库。否则,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潮,不是茫然而无所得,就是精华与芜杂并存。
关键词:教师自学能力;内驱力;优化自学内容;选择自学方法
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以自学为特征的继续教育将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普遍性、永久性课题。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以便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取得主动,教师自身必须会学习,必须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因此,教师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较强的内驱力,再是解决好自学什么和怎样自学的问题。
1. 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所谓内驱力,一般是指由人的心理欲望刺激生理机制而产生的能够驱使自己从事某一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教师的自学内驱力,要求教师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的驱使下,自我激活学习热情,使自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求、一种自觉而持久的个体活动。
由内驱力而引发的教师自学活动将会形成这样一种最直接的正向效应:拓宽知识视野、优化能力的结构——强化求知欲望、保持工作热情——激发“钻探”精神,提高教学效率。
2. 不断优化自学内容
自学内容的确定,关系到自学效果乃至于成效。自学者须在精选自学内容上认真思考,善于决策,不断优化自学内容。
(1)自学内容要“求博”。①求博于教育科学理论。教师通晓教育理论,可以不断丰富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论,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教师如果不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需要。②求博于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对当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作一分析,应包括三方面的因素,即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如果教师对教科书以外的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课堂教学就难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当然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力也会大大减弱。当年鲁迅先生曾告诫文学青年“不要专读文学书,还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这虽然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的,但对教师来说同样适用。
(2)自学内容要“求专”。①求专于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因素。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教科书的常编常新,都要求教师不论是否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都应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中自学专业知识。一要系统全面,二要扎实精神,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讲起课来游刃有余,运用自如。人们常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来形容传授知识同掌握知识的关系。②求专于研究课题。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选取一个或几个专业性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这就需要广泛积累研究资料,充实大脑“信息源”,以激发对研究课题的浓厚兴趣。常见那些进取强的自学者,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已知世界又不满足,总是上下求索,永无止境。
3. 选择自学方法
科学的自学方法是自学者的指路灯,它可以引导你少走弯路,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自学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但其要求而言,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教师自学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影响他人(发表论文论著以飨读者)、指导实践(促进教学相长),其中又以指导实践为要。因此,判断教师自学能力高低的标准就在看其是否能学以致用。现实告诉我们:缺乏自学能力,仅靠一教本、一教参维持教学的老师,往往工作平平,难有创新。而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则大都能把别人的经验,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从而创作出不平凡的教育教学业绩。另外,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把结合教学实践所获取的大量有效信息内化为研究能力,进而转化为研究成果,写出有价值的论文论著。自学而不出成果,不是成功的自学。当然,“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功容易却艰辛”,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常年不断地坚持自学,打下坚实的业务功底,才能获得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教师自学能力;内驱力;优化自学内容;选择自学方法
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以自学为特征的继续教育将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普遍性、永久性课题。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以便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取得主动,教师自身必须会学习,必须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因此,教师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较强的内驱力,再是解决好自学什么和怎样自学的问题。
1. 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所谓内驱力,一般是指由人的心理欲望刺激生理机制而产生的能够驱使自己从事某一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教师的自学内驱力,要求教师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的驱使下,自我激活学习热情,使自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求、一种自觉而持久的个体活动。
由内驱力而引发的教师自学活动将会形成这样一种最直接的正向效应:拓宽知识视野、优化能力的结构——强化求知欲望、保持工作热情——激发“钻探”精神,提高教学效率。
2. 不断优化自学内容
自学内容的确定,关系到自学效果乃至于成效。自学者须在精选自学内容上认真思考,善于决策,不断优化自学内容。
(1)自学内容要“求博”。①求博于教育科学理论。教师通晓教育理论,可以不断丰富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论,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教师如果不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需要。②求博于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对当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作一分析,应包括三方面的因素,即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如果教师对教科书以外的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课堂教学就难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当然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力也会大大减弱。当年鲁迅先生曾告诫文学青年“不要专读文学书,还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这虽然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的,但对教师来说同样适用。
(2)自学内容要“求专”。①求专于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因素。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教科书的常编常新,都要求教师不论是否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都应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中自学专业知识。一要系统全面,二要扎实精神,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讲起课来游刃有余,运用自如。人们常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来形容传授知识同掌握知识的关系。②求专于研究课题。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选取一个或几个专业性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这就需要广泛积累研究资料,充实大脑“信息源”,以激发对研究课题的浓厚兴趣。常见那些进取强的自学者,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已知世界又不满足,总是上下求索,永无止境。
3. 选择自学方法
科学的自学方法是自学者的指路灯,它可以引导你少走弯路,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自学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但其要求而言,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教师自学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影响他人(发表论文论著以飨读者)、指导实践(促进教学相长),其中又以指导实践为要。因此,判断教师自学能力高低的标准就在看其是否能学以致用。现实告诉我们:缺乏自学能力,仅靠一教本、一教参维持教学的老师,往往工作平平,难有创新。而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则大都能把别人的经验,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从而创作出不平凡的教育教学业绩。另外,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把结合教学实践所获取的大量有效信息内化为研究能力,进而转化为研究成果,写出有价值的论文论著。自学而不出成果,不是成功的自学。当然,“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功容易却艰辛”,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常年不断地坚持自学,打下坚实的业务功底,才能获得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