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有效抑制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做到引导他们健康运动、快乐成长而不是违法,甚至是暴力犯罪,是值得体育界人士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体育运动 预防 违法犯罪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92-02
一、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概述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国均形成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席卷全球、具有共同性的社会问题,他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喻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无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大都面临着青少年学生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严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同样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也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如骇人听闻的马家爵事件等。如何在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有效抑制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做到引导他们健康运动、快乐成长,是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及成因
1.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体男性化;二是年龄低龄化;三是手段暴力化。
2.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学生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具体表现为:
1)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学生时期,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高度的社会化进程中,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拒腐蚀的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影响和熏染,就容易走向反面,形成“孤注一掷”、“偏激浮躁”、“报复仇视”等心理,甚至沦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2)是非观念模糊。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缺少必要的是非观念,在他们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一是重感情。往往以哥们义气代替健康的友谊,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从众同流”心理严重,不知不觉就造成了违法犯罪;二是易冲动。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3)感情用事,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浓缩人生”、 “老实吃亏”、 “法不责众”等错误的价值观,而互助友爱、无私奉献却被他们视为傻瓜,自私自利、唯权唯钱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三、体育运动和教学对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积极作用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时代,对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 体育运动、教学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体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活动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心理,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 体育运动、教学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1)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青少年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人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也曾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力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做的到。
(3)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学院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体育教学是青少年学生获得科学锻炼身心的一种直接方式,在教学中应突出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加大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氛围,充分展示新时期青少年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1)在体育教学教程中,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学生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因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学生课业任务重,缺少休息和锻炼时间;另一方面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学生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对教材、教法进行改革,做到科学教学
要打破以往偏重竞技体育项目的传统格局,充分利用体育多功能的特征与健康多元化内涵的一致性,使体育与相关的健康内容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健身特长,删减部分竞技性强,延续性差的项目,多补充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舞蹈、健身、健美等项目,把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结合起来,协调同步发展;突出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知识、锻炼方法的学习;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专业和工作需要选择教材;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健身能力、健身知识的培养。总之,教材内容的制定应与时俱进。
3)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体育科学揭示,体质是一种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状态和特征。遗传决定于个体差异,体育教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而不可一刀切。因为体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体育娱乐能力和体育观赏能力,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平时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健康的身体,体育教学就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
4)积极推广快乐体育教育
快乐体育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体验运动中的快乐感,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行三选择(学生可自由选择运动项目、上课时间、任课教师)大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快乐体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推广快乐体育后,要以小型多样、游戏性强的项目代替一些技能性强、追求成绩的项目。学校运动会也应进行相应改革,增加跳绳、拔河等项目,或棋类、桥牌等小型比赛,以增加娱乐性与参与性。
5)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学生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欲强,生命力旺盛,正处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生活意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体育健康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参加体育活动,感受身心的舒坦,观看体育比赛或表演,享受视听的愉悦,这是一种可促进人在竞争中求进取,在运动中健身心,在挑战中长智慧,在苦累中练意志,在与同伴和对手合作交锋中增进社会公德意识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能使人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运动后虽然会感到身体疲劳,但精神却得到了莫大的满足,会进一步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要在青少年学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目标,就应加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度,拓展课外体育时空,努力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引导学生崇尚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综上所述,在体育运动和教学过程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健康教育,做到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运动、快乐成长对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意见.2007.5.7.
[2]湛育明.对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追求“健康第一”为目标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3] 陈佶彧.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时代文学,2007,3: 246-247.
[4] 李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32-133.
[5] 贺玉强.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J].养生大世界,2007,10:48.
关键词:体育运动 预防 违法犯罪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92-02
一、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概述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国均形成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席卷全球、具有共同性的社会问题,他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喻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无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大都面临着青少年学生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严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同样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也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如骇人听闻的马家爵事件等。如何在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有效抑制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做到引导他们健康运动、快乐成长,是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及成因
1.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体男性化;二是年龄低龄化;三是手段暴力化。
2.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学生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具体表现为:
1)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学生时期,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高度的社会化进程中,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拒腐蚀的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影响和熏染,就容易走向反面,形成“孤注一掷”、“偏激浮躁”、“报复仇视”等心理,甚至沦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2)是非观念模糊。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缺少必要的是非观念,在他们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一是重感情。往往以哥们义气代替健康的友谊,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从众同流”心理严重,不知不觉就造成了违法犯罪;二是易冲动。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3)感情用事,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浓缩人生”、 “老实吃亏”、 “法不责众”等错误的价值观,而互助友爱、无私奉献却被他们视为傻瓜,自私自利、唯权唯钱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三、体育运动和教学对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积极作用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时代,对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 体育运动、教学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体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活动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心理,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 体育运动、教学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1)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青少年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人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也曾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力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做的到。
(3)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学院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体育教学是青少年学生获得科学锻炼身心的一种直接方式,在教学中应突出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加大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氛围,充分展示新时期青少年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1)在体育教学教程中,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学生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因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学生课业任务重,缺少休息和锻炼时间;另一方面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学生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对教材、教法进行改革,做到科学教学
要打破以往偏重竞技体育项目的传统格局,充分利用体育多功能的特征与健康多元化内涵的一致性,使体育与相关的健康内容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健身特长,删减部分竞技性强,延续性差的项目,多补充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舞蹈、健身、健美等项目,把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结合起来,协调同步发展;突出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知识、锻炼方法的学习;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专业和工作需要选择教材;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健身能力、健身知识的培养。总之,教材内容的制定应与时俱进。
3)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体育科学揭示,体质是一种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状态和特征。遗传决定于个体差异,体育教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而不可一刀切。因为体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体育娱乐能力和体育观赏能力,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平时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健康的身体,体育教学就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
4)积极推广快乐体育教育
快乐体育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体验运动中的快乐感,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行三选择(学生可自由选择运动项目、上课时间、任课教师)大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快乐体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推广快乐体育后,要以小型多样、游戏性强的项目代替一些技能性强、追求成绩的项目。学校运动会也应进行相应改革,增加跳绳、拔河等项目,或棋类、桥牌等小型比赛,以增加娱乐性与参与性。
5)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学生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欲强,生命力旺盛,正处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生活意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体育健康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参加体育活动,感受身心的舒坦,观看体育比赛或表演,享受视听的愉悦,这是一种可促进人在竞争中求进取,在运动中健身心,在挑战中长智慧,在苦累中练意志,在与同伴和对手合作交锋中增进社会公德意识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能使人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运动后虽然会感到身体疲劳,但精神却得到了莫大的满足,会进一步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要在青少年学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目标,就应加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度,拓展课外体育时空,努力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引导学生崇尚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综上所述,在体育运动和教学过程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健康教育,做到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运动、快乐成长对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意见.2007.5.7.
[2]湛育明.对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追求“健康第一”为目标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3] 陈佶彧.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时代文学,2007,3: 246-247.
[4] 李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32-133.
[5] 贺玉强.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J].养生大世界,2007,10:48.